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在西南民族研究方面建树卓著,是中国民族学界具有跨时代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围绕李绍明先生如何定位与表述"西南"以及怎样推动"西南研究"等问题,对中国西南民族研究进行了学术回顾,思考当代中国民族学的西南研究如何在前人开创的区域研究传统上,获得研究视野和范式的拓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族学科重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对学科建设体系的论述、积极推动西南的区域性民族研究,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中强调中国学人的主体性,提升理论对话能力等方面.本文还结合时代变迁的大背景和李先生的学术交流情况,对他在民族学人类学薪火相传过程中所起的特殊积极作用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3.
藏彝走廊研究时下为国际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一门热门学问,国际化的研究趋势日益突显,彰显中国学者研究藏彝走廊的学术成就与理念尤须加强.李绍明先生终其一生奔走于藏彝走廊各民族间,参与民主改革、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识别,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理会深刻,先后亲自领导组织了"六江流域"、"南方丝绸之路"综合考察,从田野中逐步育成其藏彝走廊研究观,见解独到,领袖当下,推阐其藏彝走廊研究观的内涵和所指,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4.
文章为纪念李绍明先生逝世一周年而作.作者简要回顾了与李绍明先生50多年来共同调查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尤其是羌族社会历史和语言的学术经历以及建立起来的深厚学术友谊.  相似文献   

5.
李绍明先生的羌族史研究不只是羌族研究,也是中国民族史重要的一章.这个研究与书写传统可溯及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与范晔<后汉书·西羌传>,以及清末民初章太炎的"中夏之族"和刘师培的"中国民族"概念下的羌族史书写.李先生早年曾参与少数民族社会大调查,他的研究范围是整个川康边境的彝、羌、藏等民族,并参考语言、考古学的新发现,因此他参与完成的<羌族史>成为近现代最经典的中国民族史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期国内学界对于“中国学派”问题有较多讨论。李绍明在民族学学科发展中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代,对学科重建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对于建设“中国学派”,李绍明身体力行,发表过不少精辟论述。当前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实际,一如李绍明数年前所说,仍无学派可言。我们与其抽象地讨论“中国学派”,还不如在建构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传统”方面多做工作。  相似文献   

7.
李绍明先生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民族学学者,他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建国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他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曲折的发展历程.作为建国后的新型知识分子,李绍明的学术研究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但同时亦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以及区域学术传统对其研究的形塑.  相似文献   

8.
李绍明教授长期致力于西南区域人类学和民族学界的交流、合作与发展。为了推动西南各省区民族研究的合作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初,马曜、李绍明、何耀华、余宏模、平措次仁和童恩正等联合西南地区民族学界的同仁,发起并成立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该学会的成立推动了西南地区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学会的有关研究成果现已构成了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自成立以来开展的重大学术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西南区域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西南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会学者们围绕西南区域人类学发展史,边疆、民族与"他者"的文化历史构建,西南少数民族的社区、族群认同、文化传习和表达的政治,藏彝走廊研究和西南地区民主改革口述史等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研讨会具有跨国、跨地区、跨族群、跨学科、跨学术史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摘要]李绍明先生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民族学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李绍明先生就不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长时段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高质量论著,尤其是在藏彝民族走廊研究、武陵民族走廊研究等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推动了我国西南民族学的长足发展与进步。在长期的田野实践过程中,李绍明先生积累了丰富的田野经验和实践感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田野观和田野调查理念,留下了丰厚的学术文化遗产,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人类学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孝通先生的人类学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研究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是中华民族关系过程的概括;2.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人类学研究相结合,发展了功能派文化理论;3.提出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不同传统文化的人们如何形成和平共处的世界秩序,建立世界范围内文化关系的多元一体;4.社区研究理论,以类型比较法为例。  相似文献   

12.
西南地区旱灾是2010年初的热门话题。在图像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下的西南地区旱灾,呈现了自己独特的意义。在图像文本和文字文本显得同等重要的世纪,西南地区旱灾的图像就成为一个经典事例。在为西南地区旱灾"读图"的同时,亦"图读"我们的图像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半期在中国人类学学科建立之后,一批中国人类学家就深入到中国西南边疆地区进行田野工作,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探索,使中国西南开始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沃土。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的发展对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演进、中外学术交流、民族国家缔造、民族和族群的划分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世纪学术发展过程中,对这段时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将对学科的进步和繁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索尔·贝娄的短篇<寻找格林先生>包含一系列二项对立的意义建构.李鑫华先生依据美国新修辞学家伯克的认同学说对此短篇进行解读时忽略了文本中的二项对立建构,因而得出的阐释结论不符合小说实际.  相似文献   

15.
黎锦熙先生是杰出的教育家,培养了毛泽东这样杰出的学生,毛泽东在蔡元培、黎锦熙等一大批人的影响下支持文字改革.毛泽东正确的语文政策里有黎锦熙的影响和功劳.黎先生毕生从事语文现代化事业,在确定国语语音标准、现代汉语语法、汉语词典编纂、反对滥用英文、维护汉语地位、制定和推行国语罗马字、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简化方案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要继承黎锦熙先生遗志,维护汉语地位,继承黎锦熙先生的事业,促进语言文字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关于人类学本土化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近几年来对人类学本土化问题的讨论,力图厘清本土化问题争论的焦点,产生的原因,目前的状况,以及人类学在我国本土化过程的演变轨迹,从而预测人类学这门学科在我国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