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现代中国文化引进的矛盾和困境入手,对文化认同的两种模式即“文化了解模式”和“文化理解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文化理解”是文化引进的基本规律,通过对文化热中的“中国西方思潮”的反思,得出结论:成功的文化引进,包括“忠实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转化”两个过程,由此就必须进行文化心态、文化生态、文化转译和文化要素的耦合、文化力的定位、文化体系的再创造六个方面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2.
文化观念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象愚 《学术界》2006,1(3):7-24
中西“文化”观念有各自的演化路径。在“辞源学”意义上,中国的“文化”一开始指向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西方的“cultura”一开始指向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文化“指文治教化,其内涵主要在精神方面;西方的“文化”从物质世界扩展到精神世界;就现当代而言,中国通过日本的中介引入了西方的“文化”观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求索起始于西方文化的冲击,是与民族救亡的路程相伴相随的。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题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主题,可以概括为追求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师法西方的过程中,从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落后挨打的痛苦中,中国的有识之士感悟到了西方现代化的威力和气势,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强大作用,因而立志要科学救国。从魏源最先在“西器”中发现“西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到洋务派创建实业、兴办新式学校、译介科技文献,表明中国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科学技术的偏见与歧视的传统思…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范式,文化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文化治理有着迥异于西方的逻辑起点和社会环境。在中国推进文化治理过程中,应从“怎样治理”与“什么文化”两方面对源起于西方的文化治理理论进行必要的理论反思,进而从理念和方法两个层面“道器一体”确立中国文化治理的现实路径。因此,在理念上,要立足中国实际,明确社会转型期文化治理的特定文化内涵;在方法上,要借鉴他国经验,充分利用好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在“文化入心”基础上最终实现文化善治。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研究呈现出相当的理论自觉的趋势,邓正来归纳出其中的主要趋势是权利本位主义、法条主义、法治的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邓正来仔细分析了这些理论趋势的生成背景,并指出它们又共同陷入了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范式”的困局。本文在邓文的基础上借助属文化/差异文化的分析模式,通过区分现代化/现代性所携带的不同的文化含义,简要地指出了这些模式的困境是有差别的,并认为邓正来的批评本身也深陷“现代化范式”的困局之中。  相似文献   

6.
罗雯 《南方论刊》2022,(5):13-15+2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创造性开拓出区别于西方式和苏联模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深刻意蕴,充分表现在它立足于中国国情,蕴含中国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中国式的现代化”由邓小平立足于国情的条件下首次提出,并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发展。其“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突破了资本逻辑下的“西方式”现代化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国特色是中国区别于他国的鲜明之处,体现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协调地推进现代化进程以及坚持“两个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产物。“第一个结合”推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第二个结合”推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提供了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独特的理论优势和文化优势。“两个结合”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证伪了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性,总结出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宝贵经验,推进实现中华文明的自新,创造了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时代文化批评的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对全球化的起源及性质做了简略的考察 ,认为文化上出现的全球化现象并非仅能导致趋同化 ,它同时也使各民族文化保持多元发展走向。基于对当代英美两国的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之现状及差异的回顾和反思 ,本文对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的现状作出反思 ,并试图提出一种不同于英美两国的文化批评的跨东西方文化传统同时又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实践之上的新的文化批评。作者认为 ,全球化一方面带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向世界输出中国的文化观念提供了机遇。只有抓住这一机遇 ,积极介入国际性文化批评论争 ,中国的文化批评才能在国际性的文化理论论争中发出自己的独特声音 ,并和国际文化批评界进行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最后 2 0年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展开 ,在学术界掀起了“文化热”和“国学热”。从 2 0世纪后 2 0年中国文化研究的基本表征看 ,“文化热”与“国学热”标示着中国当代文化思潮演变的基本脉络和轨迹。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 ,“文化热”与“国学热”并未背离从近代到“五四”文化论争的主题 ,即都是围绕中西文化关系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而展开 ,仍然是这种文化论争的继续、延伸和发展 ;但就理论探讨和学术价值乃至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而言 ,这 2 0年的文化研究在中国文化史中是一个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包括了“外在冲击”、“内在转化”与“综合创造”三大阶段。“外在冲击”是指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全方位冲击的阶段,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内在转化”阶段是指在经过外在冲击后,现代化与现代性内化为中国文化自身的理想目标;“综合创造”阶段是指中国文化通过“综合的创造”与“创造的综合”,既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又超胜于西方式的现代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哲学的“文化生态模式”将有可能为当代人类提供有益的启迪。在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之后,中国文化不仅将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而且必将成为人类多元现代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之影响力的一元。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理论研究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进行现代化的国家和社会摆脱西方的政治、经济霸权 ,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条件 ,独立自主地探索和选择现代化的道路、方式、进程和模式。中国现代化既要体现其世界性 ,又要体现其民族性。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从始至终贯穿着主体性这一基本原则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主体性原则体现在器物、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12.
文化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及民族发展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也是文化自身不断批判、继承和改造,不断适应世界变局发展、经济社会演变及科学技术变革的同步过程。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凸显,文化现代化必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构成,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涵的阐释也必然离不开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以文化自觉为认识前提,以文化自信为立根之本,以文化创新为发展动力,以文化自强为建设目标。同时,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外延形态也包含了理论与意识形态现代化、文化产业现代化、文化公共服务与文化治理现代化、文化传播与交流现代化及文化技术现代化等多个层面。从文化向文明延伸来看,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所秉承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观,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一种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可持续性的世界文明互鉴与共融的新形态新道路。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大工作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在于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展演中对文化的价值与地位、使命与任务、战略与举措等层面作出论述与部署,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层面,提出“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文化支持和保障、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文化引领和支撑。在文化使命与任务层面,提出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之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要,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之责。在文化战略与举措层面,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坚持人民立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文化自信,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基础与精神力量;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统筹推进“七个着力”工作,系统把握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契合中国国情、顺乎人民意愿,是指引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梦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理论、文化和实践三重逻辑维度中生成,蕴含了厚重的文明底色,从价值优势、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战略优势和道路优势破解了现代化发展桎梏,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开创了一种以“人民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新模式,突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模式借鉴,也为人类文明繁荣兴盛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全球化及其论争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对于全球化发展的程度、层面和模式 ,却存在着很多争议。相对于经济层面而言 ,文化的全球化由于其自身的抽象性而很难获得认同。当代文化全球化论争的症结所在即论争的双方都立基于“文化整合”这一错误观念。事实上 ,文化系统内部的逻辑关系与经验层次上的因果关系是相互独立的 ,文化系统的整合与社会文化层面的整合是相互区别的 ,因此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应该是多元化和同质化的辩证统一 ,对文化全球化要持有理性态度与客观立场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直至今天,始终摆在中国人,乃至世界上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者面前的一个既旧又新的课题,是一个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不可迥避的问题.1840年鸦片战争始,一个泱泱大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开始坠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坚船利炮打得东方的古老帝国体无完肤.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什么做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却被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制造的大炮,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导航的坚船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个问题困扰着中国的有识之士.这些志士仁人在苦闷彷徨后,从开始仿造外国的船炮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引发了一场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论争,由此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化中如何评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论争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史上,“中”、“西”、“体”、“用”四个字的排列组合的争论不休: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就是这场文化论争的具体表现.进入本世纪,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门  相似文献   

17.
林笳 《学术研究》2003,(8):125-128
本文回顾了国外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论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审视了我国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后现代西方文化思潮影响做出的不同反应。文章认为,在多元话语的今天,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进行探讨,提出截然不同的主张,是学术繁荣的体现。为了更好开展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后现代文化批评,但不必过分夸大它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一)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近几年来的文化论争,70年的现代中国文化思潮,虽然数经变迁,却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全盘反传统。由于西方文明在三百余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其他非西方国家和地区都必须通过学习西方来实现自己民族的现代化。但是,象我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文化现代化两种诠释模式的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一个与中国社会现代化互为表里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所具有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长时期以来被中外学者反复辩难;又由于这个问题自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视角区别,故尔呈现一种歧见迭出的局面。而在众多的论说中,由西方人提出并为一些中国学者所响应的“冲击—反应”模式,与另一些中国学者倡导亦有西方学者相唱和的“中国文化本位”模式形成彼此对立的两极。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重构”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这一不同“文化场”的转移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层面的实用理性、实践层面知识分子的治平使命、理想层面的“大同”构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唯物史观以及社会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点,从而使中国知识分子对之产生了心理上的认同,进而根据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构”,最终使之成为一种被中国人广泛接受的民族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