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的复音化现象是中古汉语面貌的显著特征,而副词是词汇组成的中坚力量,通过对副词复音化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考察复音副词在中古时期的基本面貌。成书于初唐时期的《陈书》中的双音节副词语料丰富,并且其中盛行于中古汉语的占绝对优势,体现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2.
远古汉语的词义基本上都是用单音节来标示。“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汉语词汇从单音节词演变为以复音节词为主的原因,是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语音简化引起词汇复音化,吸收外语词汇引起词汇复音化的说法,很欠妥当却广为流行,前者还出现在近年出版的一些教科书中。郑文贞先生曾经指出:汉语词汇复音化是为了解决“新词大量增加而语音的音位、音节有限的矛盾”。但他没有专文充分论述这个观点。同时这个观点也还不够全面。唯物辩证法认为,…  相似文献   

3.
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大方向,关于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讨论也一直是语言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以往对复音化的判定多是以单复音词的数量为标准,我们认为这样的复音化判定标准值得再认识,词语的词次、词频、多义性、普遍度等语用特点也应该成为衡量复音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复音词是汉语词汇中词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整个词汇系统由以单音节为主发展到以多音节为主应该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都有密切关系,而且这种变化对汉语内部各系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者们很重视对复音词的研究。古汉语词汇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据什么判定某一语言形式是复音词还是词组呢?古汉语词汇为什么要朝着复音化方向发展呢?是怎样朝着复音化方向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文康所作,反映的基本是十九世纪中叶的北京话,龚千炎先生认为:“《儿女英雄传》处于近代汉语发展为现代汉语的最后阶段。”“研究《儿女英雄传》可以上窥《红楼梦》的语言,下探当代的北京话,从中看出近代汉语(北京话)发展的脉络。”①基于此,本文以《(儿女英雄传)虚词例汇》(龚干炎主编)为材料,以近代汉语复音虚词的发展过程为线索,对近代汉语最后阶段的复音虚词的使用特点、结构特点试加以分析。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过程早在六朝时期就开始了。在复音化过程中,受汉译佛经等因素影响,实词由单音节发展为复…  相似文献   

6.
先秦复音词初探(续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先秦词汇复音化的原因和途径先秦是汉语词汇复音化开始的阶段,也是复音化进展十分迅速的阶段。这跟社会发展对语言的影响以及汉语本身内在的发展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极大变革和发展必然要求汉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求汉语用大量的新词新语来反映这种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现实。殷商和西周时期,汉语的词汇中很少复音词。这可以从甲骨文、西周金文和《尚书》的词汇情况得到证实。单音节新词的产生,其造词方式只可能有两种:一是词义造词,一是音变造词。所谓词义造词,即通过词义的引申,造成多义词,再由多义词分化出新的同音词。例  相似文献   

7.
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人类社会的发展、语音的简化、外语的吸收以及同音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的普遍存在是促成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重要原因。双音节化在汉语史上的作用是重大的。它不但节制了汉语音节的数量、削弱了同音词的消极作用,使词在表义上语义明确、词性分明,而且它还使汉语的词和语素逐渐分离,使合成词成为词汇的主体,为汉语创造新词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宋书》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复音形容词的重要语料。从语义上,采用同义联合、近义或类义联合、反义联合和平行联合;在词性上,采用名词+名词、形容词+名词、名词+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动词等构成形容词。其复音形容词发展趋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复音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单音形容词向半自由语素的演变,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复音化水平的提高。其复音形容词产生的内部原因是中古时期是汉语复音化的加速时期,外部因素首先是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汉语词汇复音化,其次是中古时期骈骊文风的盛行,民族融合与佛教用语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大量复音词产生。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作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极为重要的语料,能很好地体现中古汉语的词汇使用状况。完整搜集该书中18个表示概念"哭"的动词词项,通过对各词项属性的穷尽式测查,探寻其表现的词汇复音化现象,以此来观察其在语义属性、组合属性和使用属性方面体现出的复音化特点,以及在语音方面形成复音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词汇从以单音节词为主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这是由于受到汉语基本韵律的制约,从而促使汉语词汇基本单位的构成形式多为双音节.这样双音节和双音节组合的四字格多数都固化为惯用语.因此,三音节词处于相对特殊的位置.对于在原有双音节词后加(+性、+化)而构成固定三音节词的研究数量很多,但有关三音节词其它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三音节词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由于三音节词数量庞大,本文的研究范围限定为“V不住”形式.先从原型“V住”来比较看,“V不住”形式的词汇化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三音节语词单位说略——兼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音节走势和“三音化”倾向许浩三音节语词单位是现代汉语词汇中一个特殊的聚合群,但长时期被研究者冷落。近几年有些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得出了“三音节语词在日益增多”、“词汇中出现了‘三音化’倾向”等结论。①本...  相似文献   

12.
隋前汉译佛经复音连词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前汉译佛经语言含较多的口语成分,是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典型代表,在所调查的941部隋前汉译佛经中,可提取出224个复音连词,它们基本上反映了中古时期汉语复音连词的大致面貌。在这些复音连词中,有186个双音节连词、31个三音节连词及7个四音节连词。据对照,这224个复音连词有约四成是《汉语大词典》所未收的。根据通行做法,以逻辑关系为标准,可将这224个复音连词分为两大类、十小类。这些连词的内部构成颇为复杂,而其通类现象也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在词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学术价值.将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研究成果细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归纳和整理.回顾表明,在近数十年的研究工作中,其研究对象的粒度从大的历史分期逐步精细化为专书,进而针对不同性质的语料进行考察,研究方法从定性概括发展为定量分析,研究范围从个体、局部和零散的词语考释到整体性的复音词构成分析和复音化的规律挖掘,在整体上呈现出由个别到一般、由表层到深入、由模糊到清晰的认知过程.随后,在已有研究成果回顾及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未来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关于汉语复音化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仍存在误区。因此,对于复音化的判定标准、性质、具体进程等方面还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判断复音化的程度,除了要对单、复音词的数量进行统计和比较,还应当重视单、复音词在使用频次、义项多少和语体表现等方面的差别。复音化不等于双音化,复音化也非汉语词汇发展的单一趋势,在表义丰富和经济原则的双重作用下,汉语词汇一方面会从单音形式向多音扩展,另一方面也会从多音形式向双音或单音简化。另外,复音词在急剧增加的同时也在迅速消亡,真正留存下来的复音词数量有限。  相似文献   

15.
《颜氏家训》中联合式双音词的词义构成论析王小莘,魏达纯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而中古是111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这一时期汉语复音词状况的探讨,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学者们已就《世说新语》《搜神记》几部南北朝小说及佛典中的...  相似文献   

16.
中古时期处于汉语词汇复音化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而词汇的演变与时代背景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分析和揭示了中古时期呈现出的具有多重特征的复杂社会背景对词汇的影响,包括提供新词产生的需求、丰富新词的产生方式、促进词语的交流传播和加速词汇系统的调整等.剖析了中古时期的复音词是如何占据和巩固了在词汇系统中的优势地位的,从而论证了社会因素对汉语词汇复音化发展的推动理据.  相似文献   

17.
利玛窦对汉语词汇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主要表现在推动汉语复音化进程,促进附加式构词方式的发展,给汉语旧词灌注新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东汉碑刻缩略词语包括数字式和非数字式两大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语词汇在东汉段复音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单音化缩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词音节的缩略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体现,而单音化的缩略尤具特点,它是汉语词汇特有的发展规律及民族的语言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外来词的彻底汉化,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充实以及对词形的规范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语的发展趋势是复音化,这是为广大学者所公认的事实。至于汉语复音化的内部规律是什么,却未见有人作过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读了戚桂宴先生在本刊一九八四年第四期发表的《汉语研究中的问题》一文,深受启迪,笔者想结合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中的训诂材料,仅就戚先生所提出的并列结构“词语”这一语言成分的构成及其特点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