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日本文学史上的汉诗中,表现中国传统道德的占有一定比重,反映了中国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忠”、“孝”思想,崇尚高雅、注重气节精神和淡泊明志、超然物外情怀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日本汉诗中的富士山形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地质形态上的山岳富士;宗教神话中的神化富士;军国主义操弄下的异化富士;回归理性之后的人化富士。富士山形象的演变具有内在的理据关联性,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共同建构了汉诗中的富士山形象,富士山形象的流变折射了近世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演变。汉诗表现富士山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技法,但典故的运用是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日本汉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最大的海外支脉。日本人将汉诗以日语语法和训读音完整地加工成为日文汉诗,辅以日式曲调吟唱,"汉诗吟咏"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当今日本的汉诗教育有国民基础教育和专业吟诗学院教学两种主要方式,汉诗吟咏流派众多,爱好者遍及全国。尽管如此,汉诗吟咏活动仍然面临着爱好者老龄化、后继乏人的困境。加强中日两国在汉诗吟咏方面的互动交流,建立中日吟诗交流组织,积极举办吟诗交流会和开展面向学生的以诗歌为主题的修学旅行活动,是培养日本年青一代对汉诗的兴趣、帮助日本汉诗吟咏活动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汉诗深受日本人喜爱。由于学界对于汉诗日译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如何有效地翻译汉诗供日本人欣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杜甫的汉诗为例,从古典日语语法、日语音韵学、比较语言学、日本语史和相关翻译理论角度,对汉诗日译做到信、达、雅的方法和要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日本汉诗的西传,虽在学界几乎无人染指,但却是体现中日文化互动的一个重要课题。宋代杨亿《杨文公谈苑》中所收日僧寂照诗一首,可谓日本汉诗西文公谈苑》的这首汉诗实现了对故乡的回流。日本汉诗的西传,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认知意义,自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日本五山汉诗创作继王朝汉诗兴旺发达之后达到了又一个高峰,幕府政权对汉文学的大力提倡和扶持是极其重要的原因。本文论述了在古代中国文化强劲辐射下的日本执政者的意识形态对五山汉诗兴盛所起的关键作用,同时指出了作为文化意识形态的文学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多元互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
《源氏物语》与白居易的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式部的生卒年月,据她的日记《紫氏部日记》推算,大约是公元978—1016年,这段时间在我国属北宋,在日本属平安时代,据日本西乡信纲等著的《日本文学史》载,日本人学习汉诗,大约创于日本天智天皇在位时期,相当于唐代高宗在位时期。日本平安时代,写汉诗已蔚然成风,为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所倾倒日本皇室贵族、高官,都将学习汉文诗视  相似文献   

8.
江户时代的汉诗是日本“汉学”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对这一时期日本汉诗的评价,日本经历了从以中国文学为中心的“和臭”到树立中日相对化的“和习”的评价坐标的变迁.然而“和臭”与“和习”仍旧是以中国/日本或者外部/内部的二元对立为基准的评价方式,而取而代之的突出日本自身优越性的“和秀”观念,不仅意味着日本自身的“文化自觉”,也代表着日本文学中一种新的评价基准的树立.只有重新审视江户时代日本文人创作的汉诗以及当时日本文人的文学评论复现日本文学中中日文化融合的现象,才能理清日本文人对日本汉诗乃至整个汉学的评价观念的历史演变,昭示江户时代日本“汉学”逐渐脱离中国文化影响,走向文化自觉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汉文学史上汉诗人的代表,其一生所创作的近二百首汉诗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其大.从自幼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巨大影响,到面对西方文化舶来的时代现实,无论是儒家的“经世济民”,还是佛禅的隐遁出世,在其毕生的汉诗写作中,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对精神世界的坚守.  相似文献   

10.
明治时期汉诗人中野逍遥将一种全新的“失恋”体验付诸汉诗书写,呈现出激烈的情感表达与语法突破,同时期的评论家多将其视为对汉诗传统的背离,并与当时的新体诗相提并论,这一观念也在此后日本学者的研究中得到继承。然从文本、典故、命题、语法等层面来看,逍遥的书写并未脱离古典诗歌体系的框架,而是以香奁体的形式构成了对现代性恋爱体验的书写;又因其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继者自居,故在明治这一新旧交替的时代深感传承的责任及失落的痛苦。大町桂月等人的解读带有特定时期的西化意识形态色彩,过度强调其革新的一面而未呈现其身为汉诗人的全貌。突出逍遥诗作在古典与现代的夹缝中游离、挣扎的样态,或更能凸显其身为文学史特定时期作家的典型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关乎明治维新的研究,历来大多集中于或是对其成因、性质等的分析,或是对明治维新所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变化进行全景式的介绍,而对明治维新前后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关注较少,研究也不够系统。对此,本文试图以明治维新所引起的日本人自我认知构造的变化为切入点,结合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在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变迁,深入分析社会存在对社会心理及其意识形式的决定性影响,探寻日本独特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在社会变革的阵痛中所沿袭保留的根深蒂固的历史继承性。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代咏史诗从吟咏对象看,可分为日本、中国、西洋这三个不同的文明世界。吟咏本国史者高度重视敬祖忠君的主题,突出表现在讴歌勤王英雄楠木正成的诗歌上,而将传说中建立琉球王国的舜天王、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纳入本国史吟咏范围,高度评价侵略朝鲜的丰臣秀吉,则彰显了近代日本崇尚武力、竭力海外扩张的国家思想。吟咏中国史者儒学色彩鲜明,具有强烈的道德倾向和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洞察力。这以角田春策的《咏史绝句》为代表,其对君臣观念、人物命运与历史境遇的思索辩证深邃,在思想境界、艺术成就上并不逊色于中国诗家。吟咏西洋史者以河口宽的《海外咏史百绝》水平最高。该诗集批判性地审视西方文化,否定了排斥异己的宗教思想、诉诸武力的国际政治理念,赞美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发明,并在评价德国首相俾斯麦之时表达了走民族道路的独立精神。日本近代咏史诗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的探索蕴含了独特的情感表达和价值判断,对考察日本的国民性和东亚汉文学新气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是英语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外交流的扩大,以交际为目的的英语教学已在各级学校英语教学中成为主要趋势.日本外语学习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其早期学习的外语种类主要是汉语、葡萄牙语、荷兰语.日本人学习外语的目的可分为三类:为某种特定目的而学习外语,为学习以某种语言所集聚的知识和学问为目的,以及作为国际交流的手段.由于英语目前的国际地位,日本人学习英语和英语教育的重点已放在国际通用人才所具有的交流能力的培养上.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认识从早期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和弱国子民的悲哀诉说到20世纪30年代对日本文化和国民性的理性评价,包含着爱与憎的感情纠结。他以日本为镜子参照本民族文化和国民性,进而对之进行批判,这正是明治大正时期留学日本的一代中国人认识日本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近代的文体变革与民族国家的转型是相辅相成的。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迈向了民族国家的征程。在国家意识的支配下,日本以东京话为标准建立“国语”来统合全体国民。随着民族主义的盛行,日本知识界在书面语系统着意削减汉字、增加假名,建构与“汉文脉”不同的“言文一致体”。通过报纸杂志的传播、学校教育的推广,以及自由民权运动的政治动员和战争报道的大量应用,最终形成了一种与口语密切结合、并适用于所有国民的新型文体。  相似文献   

16.
随着欧美列强对东北亚第二次冲击的来临,中日韩三国纷纷掀起第二次改革的热潮,以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明治维新为标志,东北亚三国展开了被称为"同途殊归"的近代化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走在前列,经历二十多年的改革,终于成功走上近代化道路;中国和韩国紧随其后,皆以日本为鉴,竞相涌向近代化,形成了近代东北亚改革的雁行模式。本文通过论述中韩两国近代化过程中对日本的借鉴和学习,用雁行模式的理论,初步探讨三国近代化"同途殊归"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牧羊事业曾几度规划,但起色不大,其羊毛工业使用原毛的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的出现,为日本羊毛"大陆政策"的展开提供了机遇.日本设立了"日满绵羊协会".力图在日本本土、中国东北发展牧羊业.卢沟桥事变日本占领华北及"蒙疆"地区后,日满绵羊协会的活动范围扩大,改称"东亚绵羊协会",全面负责日本本土及殖民地、占领地的绵羊改良增殖事务.  相似文献   

18.
广东籍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和参赞黄遵宪出使日本期间, 与明治汉诗诗人, 如龟谷省轩、宫岛诚一郎和胜海舟等, 有着密切的诗文切磋交流, 对此, 大量的明治文献都有相关记载。明治诗坛崇尚和学习清诗, 然而, 经过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之后, 日本对清诗的认识和接触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以黄遵宪、何如璋等为代表的清代政治家、诗人的赴日之行, 以及两国诗坛的交流, 就成了清诗东渐和明治新风西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流入,日本近代女性开始了朦胧的自我觉醒。尽管她们反对男权的抗争在"家族制度"和"国族主义"的双重夹击下显得步履维艰,但是她们作为一个勇于自我言说的性别群体终于浮出了历史地表。通过日本近代女性对男权的抗争历史,梳理了日本近代女权主义运动的流变过程,检视了日本近代女权主义运动的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日本明治维新初期传统儒学在日本国民教育中的巨大作用为背景,通过分析明治人和大正人的不同,着重阐释西田早期的汉学素养在其建构西田哲学中的基础作用,并通过对王阳明在西田心灵内在转换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具体分析,展示中国儒学的心学体系对西田哲学之产生的棒喝作用。文章的言外之义是说,在我们今天这样的时代,若想真正进入哲学真理的殿堂,对古典精义在体验层面的把握将是绝对必要的,同时当然也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