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拟从“原型批评”及“系统论”的角度来探讨莫里森小说中的圣经象征原型。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满着象征原型,而其象征原型又处于一个象征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2.
城市探源     
本文从语源角度探讨城市的本质。在西方语言中,城市的语源来自古印欧语根kei,表示栖息之地,并由此引伸出故乡、家庭、关爱等意象,其基本意象为“坐”。在原型心理学看来,城市是大母神的象征,大母神既有故乡、家庭、关爱等意味,也是政治统治、社会稳定的基础。古埃及大母神伊西斯的名字正暗含着政治统治的“坐”。城市之“坐”的深层意蕴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念有内在联系。因此,城市的本质反映了人的存在本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李传永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出现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飞跃,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城”和“市”最早是分离的,不是一回事。“城”主要为了防卫,“城”字的基本结构是“土墙”和手执“兵戈”的军队;“市”...  相似文献   

4.
1937年国民政府迁渝后,重庆想象进入国家象征符号的表意系统。战时重庆形象的变迁,是城之变与书写语境、评判立场之变相互作用的结果。全面抗战初期的重庆是众多青年争相奔赴的城市,神圣国都形象投射着民族国家抗战的激情。抗战后期,人与城的矛盾激化,重庆不再是“我们的城”,而是变成了“愁城”“恶城”。抗战结束之后,回望中所形成的重庆印象走向分化,城市的主体性质在革命话语中悄然转换。重庆形象从“我城”到“他城”再到“我城”或“他城”,不仅涉及城的问题,也涉及权力主体和意识形态的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原型”概念,一是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Archetype);二是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Archetype”的原型是一种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的构成要素。“prototype”的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基于Archetype,原型理论(Archetype Theory)成了荣格心理美学的中心议题;基于prototype,Roch等建立了认知心理范畴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这两种“原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有其相似性,都是人类思维和解释现象的一种心智模式。  相似文献   

6.
断句错误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点古籍,“‘点’不断,理还乱”的情形时有所遇,即使是明清笔记,语不艰深,也会有断句错误的现象。不明典章,不查史志,是致误的一个原因。清·王士祯《香祖笔记》,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标点本,其卷八有一段话是这样被标点的:“《五代史》:伪梁朱温时司天监上言,日辰内戊请改为武,盖温父名诚戊,字类成,故司天监以此谄之。”(第162页)标点者以为五代后梁朱温“父名诚戊,字类成”,司天监为了避讳,请改干支中的“戊”为“武”。粗粗一读,似乎很通,然而细细一辨就成问题了:如果温父果真“字类成”,与所避之“戊”不涉,这里是大可不必写进去的。只要写“父名诚戊”就能说明避“戊”改“武”的原由了。而且因避“诚  相似文献   

7.
中国日月神话的象征原型考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的日月神话中,蕴涵了一个由象征原型建构起来的民族精神模式:一是太阳神话的象征原型,由日神帝俊转化而成的三足"踆乌",熔铸了父神创造万物的理性进取精神;二是月亮神话的象征原型,由月神常羲转化而成的母神嫦娥以及作为生殖神的蟾蜍、兔子,整合了母神通过生育而实现的种族不死的永恒精神,汉魏六朝之际形成的桂与吴刚神话,则把这种追求永恒的精神落实到了个体之上;三是日月和合的象征原型,它代表了刚刚摆脱无意识之"水"后所形成的对永恒之进取的文化新人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图从原型批评的视点切入,从庄子之“道”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象征形象入手说明庄子之“道”的原型的象征意义,希望能从新的视角对庄学道体重新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9.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沈从文笔下的“水”意象具有深刻的女性象征意蕴、生命象征意蕴与道家智慧象征意蕴。沈从文借助“水”意象传达了湘西人的生命之“美”与生命之“忧”,接通了道家智慧,其深厚意蕴值得永远思索、回味。  相似文献   

10.
“时钟”和“月亮”是世界经典佳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原型象征。本文通过对作家巧 妙运用象征的缘由分析及对“时钟”和“月亮”这两个具体象征的意义的细致探讨,揭示了象征手法对深化作品主 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起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讨论首字为"不、无"的双音节词的结构类型.我们认为,多数情况下,"不"后跟动素和形素,构成偏正型合成词,"无"后跟名素,构成动宾型合成词;但"不"后也可以跟名素,"无"后也可以跟动素、形素,其结构类型应具体分析;还有一些语素意义不明的双音节词不宜讨论其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王弼的哲学思想,许多学者和哲学史家将其概括为"贵无论"、"无的哲学"。我们认为,此种观点有其偏颇之处。王弼虽强调和突出了"无"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但并没有否定"有"的价值与作用。为了论证此观点,我们立足于三个方面来分析:"崇本举末"(有无、本末关系)、"以无为用"(有无、体用关系)、"名教本于自然"(有无、名和自然)。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先生认为宋明儒学有程朱理学一派,陆王心学一派,还有从张载到王船山的"气学"一派。牟宗三先生则认为在理学和心学之外有从胡宏到刘宗周的"性学"一派。实际上,气学一派与性学一派可合并为一,他们都从周敦颐以诚论道、以诚论性开其端绪,其特点是理气合一、性气合一的天人合一观念;他们都以"诚"作为其哲学宇宙本体论的最高范畴,由此,可以称其为宋明儒学的"诚"学一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较翔实的语言材料说明:"何役之不会"的"何"是疑问代词,作定语,修饰"役";"辱、羞、耻"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用法没有什么差别;"尔欲吴王我乎"这类句子处理为使动用法更合适.  相似文献   

15.
株洲方言大体可分两种 ,一种是以市区话为代表 ,属湘方言长益片 ,一种以醴陵话为代表 ,属赣方言。“咖”、“哒”是市区话的主要动态助词。它们用于动词后可帮助动词表达丰富的时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抱布贸丝"、無通亡、生杖等词语的考释,提出训诂要重视当代考古学的成就,要关心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在探索中古汉语双音口语词的合成词词素意义时要和词的意义演变结合起来。所有这些为当代训诂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补充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直觉体悟是《庄子》"三言"艺术思维的基本方式。为增强文章的可信度与艺术感染力,庄子直觉思维中使用了以一统万、以有显无、以物观物、以外托内、正反互见,即"统"、"悟"、"顺"、"衬"、"逆"等方式,使其文章形成了"汪洋自恣以适己"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朱子对"道心"、"人心"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子特别重视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语,视之为"虞廷十六字心传",并且在《中庸章句.序》中对"道心"、"人心"提出完整的诠释,为宋代的道统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根据自己的义理学系统,对"道心"与"人心"这组概念提出了心性论的诠释,而有别于二程的理气论诠释。其次,他强调"人心"与"人欲"的区别,承认自然欲望之合理性。这说明了朱子的伦理学观点如多数的宋明儒者一样,属于"严格主义",而非"禁欲主义"。  相似文献   

19.
"无自暱焉"的"暱",毛传训近,三家诗训病;根据"暱"在上古文献中都训近且没有训病的用例,以及从全诗的内容来看,以训近为是。  相似文献   

20.
"悟"是中国古代艺术创造特有的"整体性"的审美思维,它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者对生命的本真性的把握。它的本质是生命个体与宇宙生命的创化精神的契合,映射出中国古代艺术所具有的生命境界。"悟"使中国古代艺术家将生生不息的精神作为艺术真实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