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公民的主体意识与现代公民教育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教育作为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睿智公民的一种手段,受到当代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公民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公民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需要的是健全自律的公民,即具有自觉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能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公民。这种公民的培养离不开公民教育内部机制与社会制度保障系统的共生整合。  相似文献   

2.
公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居民身份证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了公民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公民是现代意义上的概念,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公民的主体性是指公民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这是构建民主政治社会的基础性问题,它使公民意识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公民的主体性意识应该包括:公民的权利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公民的平等意识等。  相似文献   

3.
从“躲猫猫”事件出现的“网友调查团”开始,以及后来的钱云会事件,网民开始积极的参与到这些事件中来.由此引发了社会对公民意识的探讨.我们知道公民意识对于建设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长期被忽略的公民意识是我国早日建成法治社会重要的步骤.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学视域中,公民意识是一种发展意识;在社会学视域中,公民意识是一种社会公共意识;在哲学视域中,公民意识是一种主体意识;在政治学视域中,公民意识一种民主平等意识;在法学视域中,公民意识是一种权利义务意识;在教育学视域中,公民意识是一种政治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5.
主体意识的培养是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认为,主体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它强调的是人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自觉性,体现为人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主体意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理论研究认为,用静态抽象分析的方法,可把主体意识的内涵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自主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公民意识、人格意识、受动意识。文章分析了主体意识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认为完整界定主体意识结构应从逻辑和事实两个层面考虑,进而认为在实践中培养主体意识主要就是培养能力意识和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6.
充分发育的公民社会是现代国家实现社会文明的基石,而其发育需要成熟的公民自主意识作为内在动力。公民自主意识是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内在体现。而我国长期受集权主义政治模式的影响,公民自主意识缺乏,导致公民在社会事务管理中存在较强的官方依赖心理和志愿失灵、弃权渎责现象。只有完善公民意识教育政策,通过塑造公民人格、学校教育和社会引导及社会实践来激发公民主体意识、强化公民权责意识和参与意识,才能使公民养成理性成熟的自主意识,为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7.
从公民主体性的角度来说,公民意识是实施依法治国、加强社会监督、推进民主发展的基本前提;提升公民意识,必须开展持续有效的公民教育和民主实践,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增强公民法治意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8.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通过制定政策、健全机制、提供科技支持、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手段,动员全社会节约资源,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人口、资源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最早产生和发展于西方,作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它对社会政治生活、对治理的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使社会和谐稳定、使民主政治得以推进,可以说已经成为国家成熟与否的考量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回顾公民社会孕育和发展的历史,探寻促使其形成的原因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而为我国公民社会的建立及完善做出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与公民意识是一个现代法治国家的主体,并决定着法治国家的水平。在我国,如何正确地认识公民的法律性质、法律地位,公民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国家如何做好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工作,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教育任务。本文为此作了粗浅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叶,当代民主化浪潮在全球受阻。在民主化的反思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了公民社会对民主化的推动作用。笔者试图从结构-功能、政治文化与全球化三个维度分析公民社会对民主化的推动作用是如何可能的:公民社会的内在结构有利于划定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疆界,构建公民民主参与的渠道,提供一种“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机制;公民文化与民主文化和谐一致,加强公民文化建设对培育民主精神与民主文化有很大助益;从民族国家层面走向全球层面的公民社会,仍有可能成为推动世界性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的概念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市民社会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初步考证,并指出了这些研究对于当代中国建设现代法治国家或向市民社会转型的意义。指出市民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独立的个人,市民社会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联合体,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文明。市民社会是当今人类文明社会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公民意识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公民意识的确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目前公民意识现状呈现总体欠佳的实际,文章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就提升公民意识的对策提出建议:借鉴国际经验,设计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民主体性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要把普及法律常识作为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自由人联合体视野下现代公民社会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人联合体是历史长期演化的产物,当代世界正趋向于自由人联合体,并且伴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生成。现代公民社会组织的新发展,构成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新路径。现代公民是个人在现代公共生活中的形象,它与公民社会相表里,行进于"自由人"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5.
传统市民社会与新兴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二者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具有不同的社会资本基础,以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不同关系状态为背景,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并有着不同形式的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16.
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用“公民社会”这一政治术语表达着不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西方国家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变迁、现代化的实现有着显著的意义。借鉴西方公民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培育发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构建起相对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表现及其结构性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主要指社会成员对待公民社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它是公民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以成都市公民意识和行为的实证研究为依据,参照公民社会钻石图构建公民意识钻石图(Civic Awareness Diamond,CAD),亦即公民意识四维度可视图,对公民权利义务认知度、公共事务关心度、公民社会价值观认同度和公民参与行为意向进行分析,以揭示公民意识的内涵、结构、现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市民社会话语一开始就是一种规范性话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化倾向.事实上,正如黑格尔、马克思早就分析指出的那样,市民社会既有解放性,又有它的欠缺性、压迫性,就如同国家既有压迫性又有保护性一样.从维护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出关键是如何防止市民社会的压迫性和国家的压迫性的重叠,进而以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解放性、保护性来克服、遏止它们的压迫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关于市民社会及其同国家关系的讨论日趋炽盛,本文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基础,剖析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内涵,并进而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政治民主化,离不开相应的社会条件的支持。一个外在于国家的由众多独立、自主的组织、社团所组成的多元、开放、参与的社会,是民主制度建立、巩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公民社会不仅可以对国家权力形成有效的社会制衡,也可以从现代公民培养、民主价值追求等其他各个方面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以及它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一个社会走向先进的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