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洛丽塔》和《阿达》等作品中提供了新的乱伦书写的文学经验,跨越了传统的伦理边界。纳博科夫的这种书写呼应后现代伦理思想。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后现代自我伦理学一方面强调了个人所具有的道德自由感,摒除了现代性的秩序和规范对于人的约束和束缚,另一方面又最终把道德的个人化引向了"审美化"的方向。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狂喜"可以从身体美学和文学的游戏精神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这种审美狂喜是后现代自我伦理学的表现方式,以便证明人性的自由和复杂。  相似文献   

2.
纳博科夫的小说<微暗的火>是一部复杂的小说,其文本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特征.通过对小说文本叙述者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小说中的叙述者之间存在镜像关系,小说文本的叙述者问题就是纳博科夫的一场游戏和词语狂欢.不可靠叙述者的叙述干预背后隐含着作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和纳博科夫其他作品中的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分析了纳博科夫的小说美学观,认为:纳博科夫独特的现实观在颠覆传统小说的美学原则的同时,也为小说的无限可能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保障;在纳博科夫看来,小说的魔力是在真实细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幻觉的世界,这需要作家想象性的创造;小说归根结底是对人诗性存在的表达,是对诗性智慧的召唤.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在<绝望>中,通过对两个"相像性"的书写,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的批判,展示了自己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第一个"相像性"存在于赫尔曼与菲利克斯之间,小说由此批判了人类社会对于"同一性"的追求造成了个体的扼杀,对于生命的践踏;第二个"相像性"即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相像性",纳博科夫彻底地解构了艺术的神圣光环,掐断了艺术本身对于人类社会现实的反映、批判和拯救之路.由此,纳博科夫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双层"绝望".  相似文献   

5.
鬼魂、亡灵复活等超现实意象在纳博科夫小说中有举足重轻地位,特别在其代表作《微暗的火》中,幽灵、暗影等超现实意象频繁迭出,富有哲学思辨色彩,不仅充满了彼岸世界的召唤,而且彰显了纳博科夫独出机杼的艺术观。对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中幽灵意象进行诠释,为阐释小说主题提供了丰富的多维空间:哲学思辨空间、文本叙事空间、人物心理空间、文学艺术空间。通过小说多重幽灵意象书写,揭示了纳博科夫对死亡的形而上的哲学反思,而文本叙事空间、人物心理空间显示出小说人物身份多元化与纳博科夫的流亡创伤意识与飞散思维,通过小说人物命运的结局,表现出纳博科夫的向彼而生的哲学观,从而管窥火焰缘何微暗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6.
"清"在<文心雕龙>中被大量引用.它既是文学构成性的概念,又是文学审美性的概念,这种交叉使"清"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在<文心雕龙>中得以首次确立.这种确立与"清"所表征的审美趣味、美学理想和玄风荡拂的六朝思想文化以及刘勰原道宗经的传统儒家文化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文革"文学一般分为公开文学和地下文学两类.公开文学主要体现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以现实倾向为主.地下文学情形比较复杂,有现实的,也有现代的因子出现.新时期文学从"文革"文学中走来,其所带有的现代性具体表现在"文革"地下小说上.从文本角度考察,以<波动>等为代表的地下小说在形式和内涵上都与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现代意识相通.<波动>还是"文革"时期特有的意识流小说文本.它和其它反映"文革"现实的地下小说一起,潜在地接通了新时期之初文学现代意识的脉搏.  相似文献   

8.
"鲁迅风骨"就是深沉峻厚的鲁迅精神与个性在鲁迅文学中的审美呈现,是鲁迅抽象精神的形式标记,它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传统的精神血脉,另一方面又经过了现代理性的熔铸与升华.其核心精神是渊源于越地的置身于文化野地与民间争取自由解放与不屈抗争的意志,又在民族的形式中植入了现代的张力与内涵--"头角峥嵘"的"字词"源源不断地进发出一种思想与情感冲击的美,以本原的汉语去承载西方文学的异质的精神形态和表达方式,同时又植根于底层民众的生存家园,从而成就了"经得起一读再读"的"鲁迅风骨".  相似文献   

9.
谈纳博科夫的"蝴蝶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蝴蝶的终身迷恋,影响了纳博科夫的美学观念.纳博科夫的蝴蝶美学包括两部分,即逼真的细节和戏仿的结构.二者形成一种奇特的张力,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游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揭示出文学的虚构本性.貌似传统的现实主义叙述与实为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结构,成为纳博科夫区分于其他后现代主义作家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0.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纳博科夫对蝴蝶的痴迷及科学研究活动是其小说美学思想生发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因,即他的科学活动对他的小说美学思想具有发生学意义:对蝴蝶的迷恋与研究培育出纳博科夫独特的“元学精神”,并让他发现科学与艺术之间异质同构的“审美狂喜”的特征,由此而导引出他独特的艺术本源论与艺术本质论。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的根本精神是追求一种得道、悟道的大优游的哲学精神和审美境界,同时它把"道"与"和"联系起来,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它提出"心和欲得则乐"的命题,从审美主体的角度阐释了和谐为美、和谐为艺术本质的根本原理,并对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作了较辩证的阐述,对古典和谐美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还把"和"与自然生态相联系,论述了生态和谐与自然美的问题.形、气、神的统一是<淮南子>提出的又一重要思想,它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论和形神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文化潮流冲击着时人的审美观.形成于这一时期的"境"、"韵"美学范畴,一方面有着许多相契相合的共通底蕴,另一方面也由于唐、宋在时代背景与审美理想等方面的差异,而体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唐"境"、宋"韵"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美学思想的凝聚,于同异交错的意蕴钩连中,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被誉为美国自福克纳崛起之后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最受争议的作品《洛丽塔》是纳博科夫唯美主义思想的最好注脚:该书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意象和大量精妙的文字游戏都为其营造了一种令人着迷的语言的美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审美的福祉"。本文将对该书的艺术手法做一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想像对现实的征服--赵树理"问题小说"内在结构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内在结构由现实的世界和想像的世界两部分构成.现实的世界是为了提出问题,揭示现实的矛盾性,想像的世界是为了解决问题,突现主流政治的光明性.赵树理这一在文本中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性正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再创造他通过对现实矛盾与现实黑暗的理想主义超越,用意识形态的逻辑建构出一个想像的世界,以想像世界征服现实世界,来突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力量,最终使现实世界与想像世界达到和谐与统一.这一创作理路也在赵树理文本的艺术形式层面表现出来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出集体意象和个体群像统一的艺术特色,同时它的突显也造成赵树理文本中不可避免的创作缺陷.  相似文献   

15.
《洛丽塔》历来以"非道德"小说著称文坛,其卓尔不凡的艺术性和炫美的文学表现手法往往使读者放弃对其道德主题的探寻,而集中于对其作品进行纯文学解读。然而无论是纳博科夫还是《洛丽塔》文本自身,都没有全然排斥道德。《洛丽塔》是一部走在道德之上的经典之作。将道德深埋的纳博科夫追求的是一种超道德之美和文本开放型结构带给人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创立了独特的"大我"观,这一观念是他融会东西方文化因素及自己崇尚个性的思想形成的.它是郭沫若"五四"时期"人"的观念的核心,不仅在"五四"文坛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后来"人"的观念的建设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纯文学"源出十九世纪西方的"纯诗"、"纯艺术"等唯美主义思潮.中国古代文、史、哲统称为"文";"五四"时期提出"纯文学",旨在与"史"、"哲"分家以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新时期再度提出"纯文学",旨在与"政治化"分家以摆脱文学的"政治工具化"处境.它在中国两度兴起,都有积极意义.但不能因此抹煞其特定时代、特定思潮中的这种属于特殊美学范畴的特性.而文学则是具科学性与普遍性的美学范畴."纯文学"远较文学的内涵要狭窄得多.因为它并不具备科学性与普遍性的美学范畴品格.把它当作具普遍性与科学性的美学范畴并取代了文学,使文学"纯"到脱离现实时代与人民生活的地步,必然会因取消文学的"人学"本质而导致文学自身的生存危机.文章指出"纯文学"的生存危机源于这个"纯"字.并列举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史实论证了过"纯"的危害性.据此呼吁"文学就是文学";必须抛弃这"纯",回归"文学是人学"这一本质自身.作为"人学"的文学,只要真正关注时代,关心政治,关怀人民及其命运,必然会得到人民热爱与支持,永葆艺术的青春.不会产生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8.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常用的构图方式之一,它在绘画中的应用充分传达出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注重"虚实相生"的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和"计白当黑"的表现手法,这种审美意识和艺术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从而也是评价中国绘画意境的重要标准.而"留白"的画面中"象"与"象","迹"与"象"的关系和他们彼此衍生出来的审美情趣,对我们在从事艺术和设计活动中寻找构图,处理各个元素的相互关系都提供了很大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一个原生本土范畴,它既具有本体论意义,又具有特征论意义."韵"已成为一诗学和美学传统,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和传统的宗教情感有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试图建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哲学取代旧的哲学,也意味着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他反对宗教,但不否定宗教的精华,实质是反对过时的旧的思想、理论.他提出的用爱的情感取代宗教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