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结构化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的再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琴 《晋阳学刊》2006,(2):40-46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中存在层次混乱的问题,对此,托马斯.福物.布朗提出了社会资本研究的系统论视角,即从“行动、结构和环境”三个层面上对社会资本问题进行研究。这一努力无疑是可行的、积极的。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沿着这一思路将社会资本理论问题深入下去。笔者认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可以为这一思路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在布朗的系统论视角的基础上,运用吉登斯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及其时空观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2.
公平与补偿:环境政治与环境伦理的结合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谋昌 《文史哲》2005,(6):5-11
“环境政治学”的提出,把环境问题提高到政治高度;“环境伦理学”的提出,把环境问题上升到伦理(哲学)高度。环境问题成为政治和伦理问题,是20世纪中叶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环境运动的结果,它导致政治学和伦理学的现代化。环境公平与补偿是环境政治与环境伦理的结合点,而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原则与机制的确立是其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郇庆治 《文史哲》2007,(1):157-163
生态可持续性理论和审议民主理论,对环境公民权的基本设定与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前者是一种生态主义政治理论,而后者是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一种时代拓展。但在对环境公民权概念阐释的内容与方法上,二者存在着很多理论衔接点或相近点。更为重要的是,二者都可以理解为生态政治理论家和民主政治理论家试图借助环境公民权这一概念,在各自领域中推动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社会目标实现的理论努力,虽然不能过高估计它们所蕴涵的社会绿色变革潜力。  相似文献   

4.
波斯特以福柯后结构主义和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出发点,从媒体使交流方式发生改变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的变化,试图描述一种新型的历史环境和发展后现代生活政治,从而替代传统以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为基础的社会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5.
孙旻 《理论界》2005,(9):157-157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理论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出发,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反思,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提出改革和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学术界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基础。环境公正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社会道德原则的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对环境伦理学的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采取整合态度 ,因而能够超越这两派 ,成为包容性更强、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完备的理论 ,并能够在不同层面上指导人类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空间理论是当代激进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时间逻辑到空间逻辑的转换,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无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阿尔都塞通过将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结构因果性”以及“多元决定论”思想运用于对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的重新理解来对抗传统历史哲学的解读.这种通过结构对抗主体及其历史哲学的方式,成为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空间化的主要前奏曲.而曼纽尔·卡斯特对城市问题的论述就基本沿袭了阿尔都塞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8.
西方环境问题的凸显和中国环境政治学学术话语的积极构建,大大促进了环境与政治的“镶嵌与耦合”,激活了环境政治学研究。然而,西方既有解释机制的“失范”,迫切需要超越西方环境民主主义范式以及生态帝国主义范式,拓展中国环境政治学的“本土性”理论生长空间。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国政治学聚焦并着力于环境政治领域,既是历史与时代之必然要求,也是一种理论自觉。根基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总体目标,未来中国环境政治学的知识增长有必要从环境公民权、环境治理现代化和环境政治话语变迁中汲取。然而,无论是在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操作层面而言,中国环境政治学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郭晓明 《兰州学刊》2006,(9):122-124
探讨红卫兵政治心理,分析红卫兵存在的社会政治环境必不可少。这其中主要包括“文化大革命”前17年中国教育制度、建国后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下的红卫兵家庭、舆论传媒的政治指向性、突发政治事件的爆发与刺激。本文对影响红卫兵政治心理塑造的政治环境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推动我国对西方环境政治包括绿党政治的学术研究与信息交流 ,深入开展对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论探讨 ,山东大学于 2 0 0 0年 1 0月 2 5— 2 6日举办了“环境政治专题研讨会”。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分别从西方环境政治运动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政治与政策回应等方面进行研讨 ,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一、西方环境政治的发展动态关于西方环境政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周穗明教授 (中央编译局 )认为绿色环境运动是一个典型的“后 30年现象”。“后 30年现象”包括信息产业革命、…  相似文献   

11.
环境知情权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晓明 《齐鲁学刊》2008,(2):101-103
环境知情权是公众知悉和获取相关环境信息的权利,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环境知情权是随着环境危机的降临而产生的一项新兴权利,其在本质上是一种知情权,不属于环境权,也不等同于环境信息权。  相似文献   

12.
孟德斯鸠关于政治法律体系受制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的“环境因素说”,以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说”,具有明显的生态政治 理论旨趣。从生态关联的观点看,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孕育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 同时,社会结构局部因素的改变,又会引起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变。正是因为事物间的生态关 联,孟德斯鸠从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入手,探求政治法律体系的环境基础与演变规律,其理 论意义无疑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它的主要特征是人类道德对象从人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的基本问题是: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从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确保人类对自然的持续利用。中国环境伦理学从介绍西方环境伦理学起步。现在要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中国哲学和思维方式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确立自己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模式、概念框架和话语体系,以超越西方环境伦理学,通过不同学派的理论整合,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国人民服务,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4.
现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归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环境伦理学一直存在着两大对立的派系: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它们关于环境的价值观念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积极的意义,但又都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而可持续发展观则以其丰富的内涵、新颖的思想包容和超越了这两种对立的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当是现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发展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环境社会学经过近30年的学科发展其理论已渐趋成熟,既受到主流社会学家的理论关注,同时也在积极的汲取和借鉴科学社会学、风险社会以及新社会运动理论等的知识成果。尽管目前还存在着诸如理论边界不明晰、理论表述形式过于抽象等问题,但其理论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对此我们应当报以客观的理论态度,吸收其合理的内容,以推动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环境法律规范的有效性研究对于理性地分析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建立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用以解释很多在以往看似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问题。现行环境法律原则存在的问题包括:目的原则(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二元论)之间的抵触;结构性法律原则(环境正义)的缺失;(纯粹)意识形态性法律原则(例如人权原则)没有发挥其在环境保护中应有的作用。此外,还存在环境法律规则的漏洞,环境法律规则之间的抵触,以及环境法律原则与环境法律规则的抵触。达致环境法律规范的体系有效性,应重视法律原则的提炼,环境法律规范的统一和秩序,环境法律规则与原则的协调以及环境问题作为环境法研究起始点的设定。  相似文献   

17.
张传鹤 《齐鲁学刊》2006,1(6):125-129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理论是有历史局限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必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理论。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定义国家,即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后,在一定地域上,以暴力为后盾,由并非基于血缘关系的一定人群,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的一种内部利益并不完全均衡的阶级性的社会政治共同体,它的公共权力,既可能被用于公共的目的,也可能被某些个人、公共机关、社会集团、政党操控,沦为狭隘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因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通过剖析一些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点,提示人们在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所面临的困境时,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兼顾城乡环境公平的两难,寻求公益和私益的平衡等,多方主体务必要做好沟通协调: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仲裁者引领作用,需要唤醒相关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需要畅通民众利益表达渠道和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