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郑南琴 《理论界》2005,(1):100-101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刑法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刑事立法和司法承认和采纳这一理论。但我国刑法学界对此鲜有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了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这一理论的刑法意义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已开始涉足期待可能性理论,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很多方面尚存在比较大的争议。由于我国刑法理论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把期待可能性理论放入我国的犯罪论体系中来研究,并以综合标准判断在具体案件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  相似文献   

3.
期待可能性理论已被大陆法系国家认可 ,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对此也予以了极大的关注。有学者主张应将此理论引入我国刑法 ,对此 ,笔者认为在司法适用上应明确以下几点 :( 1)期待可能性理论只能作为行为人的阻却责任事由 ;( 2 )期待可能性理论应超法规适用 ;( 3 )无期待可能性而阻却行为人的责任应具备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刑法规范中的期待可能性事由具体适用的范围 ,在立法上和理论上没有一致看法。但国外和台湾刑法中关于期待可能性事由的规定 ,可以为我国立法所借鉴 ,并分别规定为是阻却犯罪的事由或者阻却责任的事由。根据期待可能性理论 ,我们可以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做出新的、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刑法史上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但随着近代西方刑法理论及刑法制度的引入,该项制度也随之消亡于无形之中。本文立足于对保辜制度的考析及其与近、现代相关刑法理论如因果关系理论、刑事责任理论、不作为犯的相关理论和期待可能性理论关系的探讨,以期揭示其消亡之缘由。  相似文献   

6.
期待可能性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并得到逐步的完善与发展,但在中国关注的还不够多。本文将详细论述期待可能性的产生发展、判断标准,及其对中国刑法的借鉴意义以及期待可能性与刑法理念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中争议较多的与罪刑法定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7.
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根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期待可能性作为规范责任论的核心要素 ,被誉为是对刑法的一大贡献。然而 ,对于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根基 ,至今国内学界尚缺乏系统探讨。本文试图从相对意志自由和人性关怀两个方面对期待可能性的哲学基础进行剖析 ,并从规范评价、谦抑调整、人权保障三个方面对期待可能性的法理根基予以归纳  相似文献   

8.
夏尊文 《云梦学刊》2009,30(4):78-82
许霆案已经尘埃落定,但对于该案的反思才刚刚开始。就重审法院对许霆的量刑而言,判决书中对许霆减轻处罚的理由显得苍白乏力,根据司法实践和我国的刑法理论,许霆并不具备减轻处罚的情节。基于此,为了让重审法院对许霆的减轻处罚更具说服力,部分学者转而借助于期待可能性理论为许霆减轻罪责。可是,事实表明,原审法院对许霆量刑过重的根源在于定性有误,许霆案根本不具备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解释的条件,用这一理论来解释许逵的行为是一个假命题。因此,试图通过期待可能性理论为许霆减轻罪责属于该理论的滥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当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9.
上游犯罪人是否适格洗钱罪之主体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上游犯罪人是否具有洗钱罪的主体资格问题,国内学者形成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依据刑法解释学基本原理,就我国刑法第191条规定的明知、提供、协助等进行精细分析,同时兼顾期待可能性、事后不可罚理论和民众刑罚观,否定说更切合我国现阶段国情。  相似文献   

10.
公务员执行命令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务员在执行上级命令时可能会给社会或个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我国《公务员法》对此类行为的归责、免责原则和条件作了规定,但《刑法》却没有相应的衔接性规定.考察外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及违法性理论,公务员执行合法命令造成损害的,依法应认定其阻却违法性;执行违法命令且缺乏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的,属于阻却责任;故意执行明显违法的命令的,可能属于犯罪行为.我国《刑法》应当将执行命令行为的非犯罪性明文化.  相似文献   

11.
解释刑法用语的含义,不能超出普通民众能够理解的、可以察觉到的范围.无论是司法解释,还是立法解释,在解释“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时均未表示可以涵盖“调解书”.结合罪刑法定原则、刑法谦抑性、期待可能性等理论,应当认识到仅凭行为人拒不执行调解书而对其行为进行刑法上的归责,是欠妥当的.  相似文献   

12.
刑法要把某一种行为规定为犯罪,一定建立在能够期待绝大多数人为相反的行为这一判断之上。所谓"期待之可能性"实际上是刑法的人性基础考量问题。我国现行刑事法制裁近亲属之间的包庇、藏匿、伪证等"相隐"行为,实际上建立在"法治圣贤定位"之上,这样的定位是值得反省的。  相似文献   

13.
张胜英 《理论界》2009,(10):53-55
我国刑法伴随着我国30年改苹开放在曲折发展中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回顾了刑法立法之背景,总结了刑法取得的成就,指出了刑法改革的方向,以期待对未来刑法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对期待可能性理论能否适用于王斌余案,笔者认为,王实施适法行为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小,因此期待可能性理论可以适用于本案。但王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也符合法理,因为期待可能性的减小只能影响到王的有责性的减小,并不意味着最终刑事责任的减轻。  相似文献   

15.
防卫过当的法律后果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减免处罚的根据是违法责任减少说内部的重叠并用说。因为防卫过当的违法性必然减轻,所以防卫过当设置了应当减轻处罚的规定;而在违法性减轻的基础上,考虑到防卫人特殊的心理状态,当责任层面欠缺期待可能性时,就应当免除处罚。量的过当必须以正当防卫为前提和基础,并且系同一实质意思决定而实施的连续防卫行为。基于重叠并用说,可以将量的过当直接适用我国刑法第20条第2款作为防卫过当予以减免处罚。而假想防卫过当不符合防卫过当的减免处罚根据,考虑到假想防卫过当的非难可能性程度与真的防卫过当相同,可类推适用我国刑法第20条第2款予以处罚。  相似文献   

16.
期待可能性的机能:扩张或紧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期待可能性理论也称期待性的不存在,是指在行为者实施犯罪的场合下,在行为时的具体状况缺乏期待他能够实施该犯罪行为以外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其机能不仅仅体现为紧缩性的功效,科学的定位应是其扩张性机能,即期待可能性与犯罪是否成立、刑事责任如何承担相连结。同时,期待可能性机能的发挥受限于罪刑法定原则,理应体现法定性、明确性和合理性的要求;期待可能性的合理性的判断标准应以平均人标准说为宜;其法律归属采例外说基础上的并列说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近年,司法机关与社会公众不断在热点刑事个案的认识和定性上出现偏差,其原因在于社会公众对案件的期待与司法机关对刑法的适用解释并非完全一致。在刑法理论上,有关刑法解释立场与刑法解释规则的学说聚讼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各界在刑法解释价值基准选择上的迷茫,另一方面也是对现在理论与司法实践中非此即彼的价值基准予以协调的一种尝试。欲消解价值冲突,突破司法困境,就必须明确刑法解释的价值基准是公众对基本情理的认同。在刑事司法过程中,我国应当在确立公众参与基本理念的前提下,主要构建、改革和完善恢复性司法模式、人民陪审制、"马锡五审判方式"和判决说理制度。  相似文献   

18.
论加重结果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加重结果犯的基本犯罪行为是出于故意,而加重结果的产生是出于过失。行为人对加重结果承担刑事责任的条件包括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及行为人主观上的罪过。我国刑法理论中的加重结果犯是指法律上规定的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实施一个基本的犯罪,发生了主观方面至少具有过失的加重结果,而刑法规定对其加重法定刑的犯罪。无论是从我国刑事立法的实际情况出发还是从学理上分析,我国刑法理论中的加重结果犯应属广义的加重结果犯。应在我国刑法总则中增加有关加重结果犯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论牵连犯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守才 《中州学刊》2002,2(5):180-182
牵连犯是罪数形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本文在简要介绍了牵连犯的概念、构成条件及世界各国或地区对牵连犯在立法、司法和理论现状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传统意义上的牵连犯理论在当前我国刑法理论上及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 ,并进而论述了未来我国牵连犯理论的价值取向。本文试图从牵连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入手 ,对其价值取向略陈管见 ,以期对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及立法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刑法司法解释溯及力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我国刑法司法解释溯及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论述了刑法司法解释应有溯及力,以及溯及力存在的各种情况。还就刑法司法解释溯及力在司法实践中的几种特殊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