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道刚 《决策》2001,(5):4-7
策划人语 几年前,我在滁州、芜湖和马鞍山等市采访时,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南京出版的<扬子晚报>、<服务导报>在这三个城市非常之畅销,其发行量甚至超过了当地的报纸,以至安徽省内的报纸都难以打进来.可那时,我没往深里想.近日在马鞍山采访,一位市民告诉我,他从媒体上得知,马鞍山将融入"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南京规划中的轻轨交通也将延伸至马鞍山,到那时,"马鞍山人"也就成了"南京人".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白山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李铁成,虽因卖官受贿140余万元于2003年1月28日被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但他口口声声说自己在选人用人过程中都是“按正常程序办”的这句话,却一直是个谜。记者近日采访了正在狱中服刑的李铁成,他在忏悔声中吐露了“卖官真言”———“我的蜕变是从1992年当上靖宇县代县长、1993年当上县长、1994年当上县委书记开始的。1993年我大儿子结婚的时候,本来不想大操大办,也没告诉几个人,当时就在我住的小平房里搞了个简单的婚礼仪式。尽管这样,在靖宇这个小县城里,消息却传得很快,还是有许多人来…  相似文献   

3.
早就听说郑也夫个性强,言辞犀利,被称为“学术圈的刺头”“超龄愤青”,据说曾有摄影记者请他在接受采访时换个姿势,配合照相,他一口回绝:“我就这样坐着,边聊边拍,我不表演。”  相似文献   

4.
孙东海 《决策》2001,(8):7-9
对宋亚平的采访是断断续续进行的.我到成安时已是下午5点半,在他的办公室和餐桌上,他向我介绍了咸安区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的大致情况.第二天及第三天上午,我采访了区里的一些部门和企业以及相关的干部和群众,从而对咸安区的改革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第三天上午11点左右,宋亚平从武汉公干回来,我抓住这一时机,就我在采访中所关心和感悟的一些问题,对他进行了第二次采访.  相似文献   

5.
已故的佛里德利·威尔森,曾是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总裁,他有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如何才能使事业成功,他回答:“我深切地认为,一个人的经验愈多,对事业就愈热诚,这是一般人容易忽略  相似文献   

6.
有消息载,某省高官上任时,记者采访他如何烧好“三把火”,他却回答:我没考虑烧三把火,想的更多的是“泼三盆水”。一盆水浇头,让自己保持头脑清醒;一盆水浇手,让自己保持双手干净;一盆水浇脚,让自己保持双脚活力,更多地深入基层。笔者也为“三盆水”叫好,“三盆水”确实能让上任的“新官”保持清醒的头脑,双手干净,双脚勤快。但是,任何事性都是相对的。新官到一个地方,首先必须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发展情况、人们的思想状况、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然后再对症下药,该烧“三把火”就烧“三把火”,该泼“三盆水”就泼“三盆水”。某地前些…  相似文献   

7.
沧州市佟家花园小区的王黎,今年45岁,中学时他就喜欢发明,近几年先后申报和获得的专利有5项,但从1993年他获得第一项专利起,他的专利一项也没有卖出去。最近王黎到上海参加“奇思妙想”大赛,获得优胜奖,本文作者对其进行采访,并对许多发明人守着专利“讨饭吃”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一些报刊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可钱学森却多次坚拒:导弹是大家研制出来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研制出来的,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所以不希望新闻界这样宣传我.许多人想去采访他,写他的传记、报告文学,都被他谢绝了.就是偶尔见到一两篇颂扬他的文章,他也马上给作者和报社打招呼"到此为止"(见<中华儿女>伍绍祖文).老科学家这种虚怀若谷、淡然面对荣誉的精神,使我不由想起太史公司马迁的一句名言:"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9.
内耗三部曲     
内耗几乎无所不在。“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正是对内耗最形象的比喻。在单位里,要是你去问问:除了贪污,最恨单位领导干什么?答案绝对是内耗。内耗害人、害己、害国、害民,这些道理谁都懂,可为何还会成灾呢?首先是感情上斗。新领导班子刚组建,大家都欢欢喜喜的,领导者本当“宰相肚里能撑船”,以事业为重,精诚团结,奋发有为,可有些领导就是小肚鸡肠,受不得一丁点儿的委屈,同僚稍有不慎得罪了他,就闹情绪,与同僚对着干,也不管同僚是有意还是无意,是因私还是因公。于是乎,只要同僚想干的事情就一定不能让他干成,只要…  相似文献   

10.
余玮 《决策与信息》2005,(10):58-60
在中南海陈云同志生前的会客厅,精神矍铄的于若木接受了记者的专访。采访中,她说:“陈云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0个年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常萦绕在我身边。他那说话的神态,他爱用的口头语,他平日生活的习惯……这一切对我来说是那样熟悉,仿佛就在眼前。”  相似文献   

11.
徐世明:即使产品做得再好,脱离了应用,违背了生活,基本上也就卖不出去了。访徐世明的地点原本定在他北京的办公室里就在我们出发的时候得到通知采访地点临时改在他北京的家里. 或许是在家里的缘故他随意的穿着立刻让气氛显得非常轻松。徐世明笑着说:,,去年我平均两天就要飞一次有一回两天飞了五次我已经养成了  相似文献   

12.
鼎州禅师与和尚在庭院里读经,突然刮起一阵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禅师就弯着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旁边的和尚就说:“禅师。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早,我们都会打扫的。”鼎州禅师不以为然的说:“话不能这样讲,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和尚又说:“禅师,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鼎州禅师边捡边说:“落叶不光是在地面上,落叶也在我们心地上,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和尚听了之后,终于明白了禅者的真正生活是什么。鼎州禅师捡落叶,不如说是捡心里的妄想烦恼,大地山河…  相似文献   

13.
"曹成功"其人其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成功是我的小说《秘书长》中的一个虚构人物,但在我的心目中他却是非常真实的。他是我身边的人,我的朋友。我的朋友里没有哪个人姓曹叫成功,但是有姓曹的,也有叫成功的,我把他们中的几个拼在一起就成了这个曹成功。我让这个曹成功从写小材料的小干事开始机关生涯,历经小秘、中秘、大秘而成为老秘,在患有颈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和尾椎裂等职业性疾病之后百炼成钢,头上戴了一顶市政府秘书长的大帽子,成了市政府的大管家。该老秘在道行已深并略有些老油条之际,碰上了一位年轻气盛一心要有所改变的新任市长,同时碰上了一个会唱歌会来事颇受领…  相似文献   

14.
近日在飞机上面看<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篇关于世界知名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GSK)国际总裁RUSSELL GREIND的文章,印象很深.文章说,在所有的跨国药企中,该公司的投资最大,同时投资了两家上亿美元的处方药生产基地.显然这表明该公司对中国市场看好,对中国发展看好.当记者就这个话题采访该总裁时,他的一番话让人感到意味深长"我曾经在中国呆过一段时间,那是在1992年到1994年间,当时我在中国建立化学实验室.现在,当我重回中国时,我完全惊呆了,被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建设速度所惊呆,那是难以置信的.虽然中国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不可质疑的".  相似文献   

15.
底线     
思小农 《领导文萃》2005,(10):139-141
富翁的儿子与朋友做生意,被骗了。富翁的儿子很懊恼。他说,我没想到“他”是那种人,我们曾相处得那么好。富翁安慰了儿子,并告诫儿子,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呀,当外在的诱惑突破了他的道德底线,他就会颠覆传统的道德准则啦。儿子听后,仍一脸迷惑。富翁说,我们不妨做个实验吧。儿子点点头。富翁领着儿子找到了商人甲。甲的门面房不大,甲正悠闲地喝着茶。富翁取得了甲的初步信任,富翁说,我有一批货想和你合作,你卖不卖?商人甲骨碌碌转了转眼珠子,一脸狐疑。富翁说,你卖了货再给我钱,反正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富翁装作放心的样子,瞥了一眼甲租来的…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某县一个公社搞经济改革调研,结识了一位副书记.十几年后的一天,我作为电视台新闻记者,到某镇政府采访,又意外地遇见了他.老朋友相见,我兴奋地与他打招呼问好,可时任镇人大副主席的他却神情麻木地说:"好啥好,我干一辈子才混到正科级,还带个括号."他与我见面的第一句话就那么讲"级别",虽然我没料到,但我并不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也不感到意外--因为我工作、生活的圈子里,时常谈论自己或他人享受什么级别的人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17.
女人的征服     
2000年,我在新闻单位做记者,采访了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伙同情妇受贿丢掉性命的新闻,发现这句沾染着浓郁的封建色彩的古老的西方谚语,在皇帝早已退位的古老中国同样适用,一个女人一旦征服了一个有权势的男人,就等于征服了他的"领地"。说到成克杰的倒掉,喜欢花边新闻的人们,总不忘提起一位小他21岁的女性,他的情妇。出于同情、悲悯和尊重,请允许我隐去这位尚在服刑的女性的姓名。  相似文献   

18.
正前几天,张三当选为全县"模范村主任",报社领导安排我去采访一下他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来到了大张庄,一找到张三,我就开门见山地开始了采访:"听说你在当村主任这几年为村民办了不少好事,是真的吗?"张三说:"是啊,是干了不少事,比如,我帮村里修了三纵三横六条街道。"  相似文献   

19.
正人与人虽然没有优劣之分,但却有很大不同。一次参加一个论坛,有位教授说了一个观点:一个人不需要每件事都做得好。其实只要一件事做得好,你就有下一次机会。我觉得很有道理。像我遇到很多做记者的同行,他们说:杨澜你多幸运,能采访那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我们都没有这个机会。而我其实是从采访一个区长开始的。所以要是区长没采访好,就不要去采访市长;市长没采访好,就不要采访部长;等部长采访好了,再想副总  相似文献   

20.
我有一战友,在一个穿制服的单位工作,官不大,办公室副主任,一年的奖金差不多等于其他行业一个人的年工资,不知令多少人羡慕不已。然而,正所谓“一家不知一家难”。一次小酌,他向我倾诉了工作中的痛苦押我们单位的那个头头,对上如鼠、待下如虎,对单位有些来头的人,不但另眼相看乃至还要拍马屁,可对我们这种人,简直不当人看,挂在他嘴边的话,是不想干可以走人。一次局里开会,我写的材料有一处数字他认为不准确,便随即撕碎扔在地上。有次与他一起陪客人吃饭,他令我的一个同事将一杯约三两的酒一次干掉,人家不便抗命,喝完当场就从凳子上滑了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