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 人口转化论 人口转化论的历史可追朔到20世纪初期美国人口学者汤姆逊,(Thompson)于1929年根据世界一些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历史资料,把世界各国人口增长变化水平区分成高、中、低三种类型。1945年诺特斯坦(Notestein)又对此加以发挥,将这三种类型归纳为人口发展三个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人口高增长潜伏期;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转化增长期;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下降稳定期。由此产生了人口转化论。图1是人口转化论的标准曲线。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农村人口增长得到了较好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某些计划生育工作曾经搞得较好的农村,近若干年来却出现了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减弱、人口增长呈现一定程度失控的现象,特别是在某些不发达地区的乡村中多胎率现象增加。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讲是一个值得忧虑的问题。为此,笔者就此问题作了调查。调查发现,个别地区农村人口增长之所以又发生失控现象,除了众所周知的文化、观念、经济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腐败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领域的渗入和破坏。腐败的渗入直…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人口转变过程中,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不仅妇女生育率的降低要大大快于农村地区,而且在计划生育管理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但是随着人口低增长阶段的到来,特别是上海、北京等一些特大城市出现人口持续负增长或接近零增长的局面,使得...  相似文献   

4.
焦张义 《西北人口》2012,33(6):1-6,12
中国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工业部门流动,从而促成了中国人口红利在沿海地区的集中释放。本文从理论上和经验上考察了人口红利对我国东部产业升级的影响,弥补了以往只关注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不足。本文研究发现:二元经济转化中形成的人口红利有利于东部地区的资本积累,客观上促进了东部地区资本在要素禀赋中的比重,促进了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但是大量的劳动力迁入也延缓了东部地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延缓了市场促进产业升级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农业人口必然会向非农产业转化。但在不同地区,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化的强度、转化的方式及转化的规律各不相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农业人口转化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探讨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了解其人口转化的现状、特征及规律,对指导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对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问题进行研究。一、转化强度人口转化强度受一定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区…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整体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但由于我国人口转变超越社会经济和生育观念的发展水平,如果人口控制出现失误,极有可能出现生育率“反弹”现象,给计划生育工作造成被动。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今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大政方针。  应当看到,我国的生育水平地区差异较大,特别是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异常明显。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这种落后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同时也表现在人口发展方面。西部地区的人口增长相对较快、素质较低,有些地方的人口分布还不尽合理,生育水…  相似文献   

7.
一 概况 台湾已经顺利完成了它的人口转变过程,其人口增长的特征已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化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1905年,台湾的人口总数仅有300余万,到1950年总数已增至760万,1986年再度增至1950万。短短81年中,人口增长5倍多,年平均增长率为6.6%。  相似文献   

8.
书讯     
《中国农村人口与发展新格局》由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集体编著的《中国农村人口与发展新格局》一书,已由中国人口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在我国典型农村地区组织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研究报告。它揭示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与规律,被选中的调查点既含已经富裕起来的苏南地区、亦有以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的北方乡村、还有正在摆脱贫困中的华中山区,它们虽处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层次,但在长期控制人口的过程中,已孕育起一种新的婚育文化,为我国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9.
韩国人口政策及其对中国农村人口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兴云  付少平 《西北人口》2009,30(2):120-123,128
韩国的人口政策经历了由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到鼓励人口增长的新人口政策的转变,成功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缓解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但也引起了人口老龄化、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如今也正在中国农村上演。如能借鉴立法先行、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善于运用经济杠杆等经验,对维持中国农村人口的低出生率,抑制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调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社区文化发展与人口控制郭庆松对于占中国人口70%以上的农村人口的控制来说,面临着这样两种情况:一是人口规模大;二是与城镇地区相比,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生育水平较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农村人口的控制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极大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压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宝贵的“人口红利”期,也为世界的人口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尚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人口城市化一直是我国社会学界、人口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两种途径,即就地转移和迁移转移,分别对应于两种城市化模式,即就地城市化(又称农村城镇化)和迁移城市化。但在现实中两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例如,在大城市的郊区、小城镇或农村地区,可能同时是人口迁入地又是农村城镇化地区,同时存在迁移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情况,只是可能有主次之分。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不应忽视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转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点与趋势分析孟向京在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与城镇地区不同的特点。虽然农村地区的生育率一直高于城镇地区,但由于乡城一迁移过程中的年龄选择性,使农村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非但不象人们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浙江省不少地区积极探索建立了各类农村计生家庭社会养老保险机制,较好地解除了农村计生家庭的后顾之忧,促进了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探索了新路子。但是目前,各地实行的农村计生家庭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既有不同的地区特点,也有各自的局限和不足,亟待形成全省性的指导意见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并颁布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为解决西部地区人口与发展问题带来了极好的机遇。西部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绩,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计划生育工作质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全国完成人口控制目标,降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的人口数量和规模仍然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婴儿、孕产妇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口教育要把根扎在村组宋建华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人口教育?通过对福建省南平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人口教育之所以会搞得轰轰烈烈和扎扎实实,是他们早已把目光转向了村组人口教育。全区约有146万农村育龄人群接受了人口教育,约85%以上育龄群众...  相似文献   

17.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这一文件的提出,为我国2010年之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指明了总体目标和实施方针。三十多年来,我们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但是,从我国人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同各兄弟省一样,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全省上下多年的共同努力,我省自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以来,累计少生2000多万人,总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有效地缓解了我省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90年代以来,全国总和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和更替水平以下。这表明,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天水市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法规,坚持一手抓人口数量控制,一手抓出生人口素质提高,逐步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型的历史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