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指的是国民收入生产、分配、使用三者间的平衡。社会总需求表现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对国民收入中所用于积累和消费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需要;总供给则表现为国民收入生产可能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六五”计划的贯彻执行重新开创了一个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但自1980年四季度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消费有效需求膨胀,结余购买力大大增加,形成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造成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资料的不平衡状态更为突出,生产资料涨价,生产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相适应,城乡居民货币收入额大于国民收入生产增长额,零售物价也有所上涨。1986年上半年加强了宏观经济的控制,经济形势又有好转。然而,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仍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云南省是一个后进省,会泽县又是云南一个比较困难的县,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现在,我拟从会泽这个财政补贴县1986年的宏观资金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财政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产生逐渐形成了财政关系。由剩余产品形成的社会共同需要是财政关系的经济实质。财政关系随着剩余产品的增长不断地发展。社会主义财政关系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剩余产品价值的经济过程,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积累是一切社会继续发展的基础;积累来源于剩余劳动。这两点是《反杜林论》里指出并为世界性的实践所证明了的。因之,在社会主义社会,仍必须有积累,仍然存在“剩余劳动”、“剩余产品”这些经济范畴,现在再也没有争议了。可是,这种剩余产品的价值形态应该用什么样的经济范畴来表达,还存在分歧。波兰经济学家奥·兰格称它为“剩余产品价值”,我国多予沿用;有人把它简化为“剩余产值”;也有认为“剩余产品价值”这个概念,可用于一切有剩余产品和采取商品形式的生产方式条件下,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所特有的经济范畴,因而主张用“价值剩余”;以及其它。这些称谓的共同出发点是不能用“剩余价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膨胀型经济波动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波动过程分析可以看出,与1978年以前的经济波动不同,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波动表现为膨胀型经济波动。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增长率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波动是GDP波动的主要原因,消费需求增长对GDP波动有“熨平”效应。旨在抑制经济膨胀的宏观政策,必须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促进消费需求增长之间做出权衡。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收入差距变动,指出我国收入差距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最多也只可能存在于某个特定时期;适当地缩小收入差距,至少并不会导致降低经济增长的代价;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差距变动,也许并不存在必然的“定律”。讨论了城乡人口结构变动、收入结构变动以及高收入人群缺失对收入差距估计结果的影响,指出了未来收入差距变动的潜在风险。最后,简要说明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新剑桥学派 (NeocambridgeSchool)在西方经济学众多的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结合在一起 ,着重考察随着经济的增长 ,分配结构将有怎样的变动趋势以及决定这种变动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论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改变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又是如何变化的 ,在这方面 ,琼·罗宾逊、卡尔多、T·帕西内蒂的经济增长模型各自做了系统的分析。1 .琼·罗宾逊的经济增长模型。在《资本积累》(1 956年 )一书中 ,她提出了“黄金时代”的概念和经济增长模型。她的“黄金时代”是指劳动充分就业和资本充分利用的均衡状态。假定技术系数不变 ,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产品分配规律的科学专著.它通过深刻揭示“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转化规律”、“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剩余价值规律”,从而也就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普遍规律.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剩余产品”更为丰富的社会.但却很少见到有专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促进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增进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种目的,决定了改革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的工作做得好了,也就是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改革将比现在已经取得的成就更加辉煌。无奈在理论界突然冒出“高消费刺激生产”、“通货膨胀有益”、“通货膨胀无害”等等理论,其后果是消费基金膨胀,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生产过热,投资饥渴,经济增长速度过猛,产业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9.
投资的“膨胀病”与自我积累的“贫血病”是乡镇企业陷入严重困境而又难以摆脱的“病魔”。要根治这一“两病”并发的“综合症”,必须建立投资与收入分配相制衡又协调的机制,促使乡镇企业健康地向前发展。一乡镇企业是依靠了集体农业的原始积累得以创建,继而依靠自身的积累和部分贷款扩大了生产规模。当时的投资与积累水平基本相适应。然而,自1984年以后,这种平衡的局面被追逐产值的扩张冲动打破,且愈演愈烈。投资与积累急剧向反向运动,陷入高投入与低积累的恶性循环之中。我们在苏南乡镇工业典型地区苏州市得到的数据显示的情况是:投资规模超负荷膨胀。1988年与1980年相比,苏州市乡镇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增长了近9倍,取得经济总量增长9.6倍的速度,而所获得的利润总额只增长了59.6%,其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发展基金不断减少。又由于利益分配不公带来企业积累水平的明显下降。在乡镇企业可分配总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国家为了利于公平税负调整了税收政策;乡村两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变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变动之间的关系,是经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一个重要问 题。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城乡居民收人分配变动情况的实证考察,探讨经济增 长与收入分配差距变动的关系,分析影响收入分配变动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 改革九年来,我国生产持续增长,而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呈下降势态.其原因是:在财政体制改革中,过去那种统收局面已打破,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和个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增加.国家所得相对减少.而国家财政仍然担有繁重支出任务,使国家财政收不抵支.九年当中有八年出现赤字,增加了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一面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膨胀;一面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继续调整“三者”分配关系,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但因“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的惯性作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饥渴”环境依然存在.这种环境又给财政收支形成更大的缺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结果,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二是经济震荡加剧.因此,尽快扭转当前财政困境,消除经济中不稳定因素,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严峻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一 财政基础理论是整个财政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石,是财政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它制约着其它财政概念。我国对财政基础理论的探讨,在理论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国家分配论”、“共同需要论”、“剩余产品分配论”、“价值分配论”、“再生产前提论”等等。上述观点大都承认财政是社会主体参与的一种分配活动,争论的焦点是在与财政有本质联系的核心概念上。其中“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国家的产物,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的分配和年分配活动。国家与财政有本质联系,“国家需要”是财政理论的核心概念。在长期争鸣过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约束和调整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经济中,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联系,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本文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障碍,从三次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积累、消费比例等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由于在经济结构中存在较多问题,因此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论文对“十五”时期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进行论述,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把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当作进行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等构想.  相似文献   

14.
收入分配不仅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结果,也是影响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历史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相互关系的动态发展历程表现为:1978年以前,经济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差距缩小;1978年至现在,经济快速增长,收入差距扩大并存。当前,我国必须努力促使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当前财政学界的某些观点如“经济对财政的依赖性增强”论、“财政支出膨胀”论等的分析,提出了低财政收入增长率条件下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的剩余产品理论,以使我们在实现十二大所规定的宏伟任务的实践中更加自觉。 一、剩余产品是阶级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1991—1993年中国投资膨胀与投资失衡分析陈志楣,谢志华一、投资膨胀、失衡与经济结构扭曲1991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再突破国家计划数,199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计划数为500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额为5...  相似文献   

18.
<正> 一、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分配?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消费品分配并不是由其他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即由一定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的。关于这个问题,仅看马克思的两处论述便可得到明晰的认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只是生产工具分配的“进一步规定”。“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马恩选集》第2卷,第98、99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会产生何种影响,一直是经济学中相当重要的问题。围绕着库兹涅茨倒U假说的研究表明,经济结构在解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相互关系时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建立了一系列模型用来解释中国近二十年来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的,并采用1990-2005年中国经济的相关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表明了经济增长本身会在两个方面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最终的作用是扩大了收入差距还是缩小了收入差距取决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其中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剩余产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但是,剩余产品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却采取不同的形式,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的货币表现,称为社会主义赢利,它被用于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和增进人民生活福利。正如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利润也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应该说:在这种条件下,剩余产品不归私有者阶级,而归全体劳动者,而且只归他们。”(《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一书的评论》第20页) 社会主义赢利是社会主义积累的主要源泉,它也是评价和衡量企业经济效果很重要的指标。但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混淆社会主义利润和资本主义利润的根本区别,对赢利较多、贡献较大的企业,乱扣帽子,横加指责,在理论上、思想上造成极大混乱,在实践上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