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经济适用房开发规模大幅下降,导致乌鲁木齐市经济适用房政策绩效下降。因此,要提高乌鲁木齐市经济适用房政策绩效,建设适当比例的经济适用房仍然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1999-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应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经济适用房供给的挤占与分流效应对于普通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国平均来看,经济适用房对普通商品住宅价格具有显著的长期影响,挤占效应大于需求的分流效应,从而推高普通商品住宅价格;分地区来看,经济适用房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普通商品住宅价格影响更为显著,表现为挤占效应大于分流效应。由此得出相关政策建议:政府应将经济适用房建设回归到提供保障性住房的本质,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时,不应将其作为平抑房价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中国住房问题既与住房商品化有关,也与劣质土地财政有关,前者使消费者产生支付缺口,后者使消费者的支付缺口扩大。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不是政府对消费者支付缺口的补贴,而是维护消费者的支付缺口。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实际是对劣质土地财政的最后支撑,放大了国民经济的潜在风险。中国解决住房问题,不是提供与所有权相关的经济适用房,而是与支付能力相关的公共租赁房。  相似文献   

4.
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是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基本任务.长期以来国家对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收效并不理想.因为,经济适用房制度本身就是一种与设计目标相悖的制度,真正的低收入者往往由于其社会关系资源、弄虚作假的条件、政策漏洞的研判能力等因素要严重低于非低收入者,所以在经济适用房的制度安排下容易出现"逆购买"现象,也就是真正中低收入者买不到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成了中高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制度.我国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制度应该以廉租房为主,以各种补助形式为辅,坚决取消经济适用房制度.  相似文献   

5.
2001年以来的短短7年,黄山市已建成经济适用房5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61295平方米,享受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等政策性住户的家庭已达12412户,有力推进了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以经济适用房的宜居度为调研对象,选取3个不同区域的经济适用房小区,采取问卷方式,对小区的区位、环境、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及生活成本等方面进行量化调查统计.调研结果采取AHP(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并对经济适用房小区的宜居度进行探讨,提出规划和建设方面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结构性供求矛盾,一方面是现有供给数量远不能满足潜在保障对象的需求;另一方面,建成的经济适用房又存在严重滞销问题,且价格节节攀升并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既定保障对象的实际承受能力。促进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一道构成我国全方位、多层面的住房保障体系需要制定阶梯式住房优惠政策,坚持合理的定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陈聪慧 《天府新论》2007,(Z1):59-60
运用价格歧视理论对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发现在理论上可行,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存在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完善我国低收入阶层经济适用房制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住房是仅次于粮食的生活必需品,住房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住房保障是国家的大事。"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当坚定不移地执行。但实际执行的以商品房建设为主的住房供应政策,是造成住房难的根本原因,应当坚决纠正。明确经济适用房的用地比例不低于50%,执行"租售并举"的政策,是充分发挥经济适用房作用的关键。为了保证国家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经济适用房开发由房地产开发商垄断的局面必须打破。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造假成本收益分析及机制约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经济责任安排上的缺陷,形成了会计造假的低廉成本。同时,由于体制和制度的不完善又给会计造假者提供了高额收益,从而导致了会计造假动因到行为的转换。文章对会计造假的风险收益、风险成本的实质内容和现实状况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并就如何约束会计造假风险收益和风险成本,在机制的完善上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本质上是一种协调经济活动的制度形式,它虽然兼顾了企业与市场的双重优势,但在公共产品提供、负外部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政府作为规制经济活动的外部力量,应承担起弥补其不足、推进其发展的重任。"推进者"角色是政府在产业集群成长运行中的理性定位。通过对政府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认为积极的基础设施投资行为,不仅为地区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能使政府获得更多的税费收益。出于对本地资源优势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考虑,政府的理性选择应是不实施地方保护。政府对集群成员机会主义行为的惩罚,可使集群成员在追求更高收益的过程中选择帕累托最优行动,最终有效降低集群成员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测度与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府行为的外部性是政府行为对其他主体强加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同时 ,政府行为的外部性又有其特殊性。政府行为正外部性是维持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而政府行为的负外部性的存在引起了对它的内部化的分析。对政府行为外部性分类、测度与评价的目的在于规范政府行为 ,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 ,促使政府行为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为市场运行提供成本更低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董事会多元化是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对个体认知局限性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一个动态反应过程,其人口统计和认知层面的多元化特征影响企业的治理行为,产生收益与成本.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基于个体特征的董事会多元化现象非常普及,通过影响和塑造公司治理行为选择而影响整个经济系统.本文以董事会多元化为主线,综合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框架,对董事会多元化的收益与成本,中国情境下的董事会多元化应用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与述评,以期为我国公司治理制度下发挥董事多元化的作用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同一产业内知识溢出的条件下,政府提供补贴政策总能激励企业的R&D行为,但政府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时,只有在知识溢出水平足够大,且税收优惠力度在一定范围内时,企业R&D合作收益才会大于R&D不合作收益;而当政府提供直接补贴时,只需知识溢出水平足够大,企业R&D合作收益就会大于R&D不合作收益。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问题群,其核心是经济行为经济化是否道德?不讲清这个问题,别的问题很难讲清。 1.什么是经济行为经济化?经济的本性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收益。经济行为经济化就是排除各种附加在经济行为之上的非经济的社会功能,使经济行为充分实现其经济本性。 人的行为各种各样,分别担负不同的功能。在社会的不发达状态或特定体制下,人的行为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地方政府行为悖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但地方政府因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和社会产出最大化的双重目标,而产生计划与市场、区域间合作与竞争、可持续发展与短期收益等政府行为上的一些悖论。本文主要从地方政府的双重身份、有限理性、激励约束机制、囚徒困境等方面来分析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行为悖论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重塑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等措施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微利房是房地产开发商修建的用于公开向社会出售获取利润的普通商品房。 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而修建的普通住房。如:北京、成都、烟台、宁波等城市获得世界银行贷款支持修建的住房。这类住房成本略低于普通商品房,故称经济适用房。 安居房是指实施国家“安居工程”而修建的住房,由国  相似文献   

18.
养老保险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及其矫正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矫正表现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老年储蓄不足、信息不完备和难以处置通货膨胀风险的市场失灵以及表现为强制统一性购买、成本和收益分离、负担与义务分离、无法评判政府转移支付的产出和质量的政府失灵,应寻求养老保险领域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均衡.政府应当利用其强制权为养老保险提供一个相对完备的法律框架;政府应以分配的公正、经济增长与稳定为目标,对经济进行总量和结构调节.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经济人假设的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人们具有完全理性能力,但现实中行为人的决策理性程度.经常处于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两种情境的转换之中.从研究范式和最终行为目标两个视角来看,完全理性情境下人们遵循最优化原则追求决策收益的最大化;而有限理性情境下则遵循决策收益和过程的满意原则.基于经济人的行为心理及认知能力来分析,追求主观幸福感最大化才是人类经济行为的最终唯一目标.建立于行为经济人基础上的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数据检验了管理者收益、企业R&D支出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当企业预期盈利存在"小幅度"下降时,管理者为了增加其现金收益会削减R&D支出;而当预期盈利上升或存在"大幅度"下降时,R&D支出变动情况与管理者现金收益并无显著关系,而与管理者股票收益正相关。中国企业存在利用R&D支出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提高管理者股票收入比例则可减弱该行为。这一结论为优化管理者收入结构、减少管理者盈余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