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汉语惯用法是汉语语言成分的既有事实,然而迄今它却没有被纳入汉语本体研究的视野,因此汉语学界对这种语言成分的性质、归属和范畴等尚缺乏应有的深入考察。对汉语惯用法的研究应朝向三个方面努力:考察其理论品格与范畴,编撰相关的词典,探讨它的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的Being中文只能从“是”去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理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西方哲学中的最高范畴Being的汉译和理解问题。传统译法的最大失误是没有考虑到中西两种不同语言结构和哲学思路的差异。西文的Being即使作为哲学范畴也应从其动词意义直译为汉语中系词之“是”。中文的“有”和“存在”因不具有“是”的意义故不足以译Being。“是”的译法涉及到我们对整个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人用“形容词+否定动词”格式代替汉语的“否定副词+形容词”格式,是一种常见的语病现象,本文就此现象的产生原因及情况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关于优质团课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课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阵地。优质团课,既须有优质的内容,即鲜明的主题、强烈的时代感;也须有优质的形式,即高超的授课艺术;方法上的巧用,如妙语开场吊胃口、旁征博引启深思、形式创新添鲜味、激励结尾鼓斗志,可以有效增强团课效果。共青团对团员青年的凝聚力也由此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什么?——关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一词是宗教学的基本概念,此概念旨在界说“宗教是什么”。从国内外研究近况来看,在此基础理论问题上现存两种值得深思的理论倾向:一为“宗教概念的简单化倾向”,主要见于国内宗教学界;二是“宗教概念的复杂化倾向”,长期困惑着欧美宗教学界。本文着眼于宗教学的百余年学术史,通过回顾其学科奠基人(F.Max Müller)、三大理论分支的开创者(Edward B.Typlor,Emile Durkheim,William James)以及多位著名学者(Bronislaw K.Malinowski,Wilfred C.Smith,Ninian Smart,William Alston,Paul Tillich,John Hick)探究宗教概念的学术历程,以阐发此研究课题的重要方法论意义。作者的结论如下:从宗教研究的全过程来看,“宗教是什么”,不但是宗教学所要深究的“基础概念”,而且是这门学科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这个基础概念暨基本问题之所以关乎研究全局,就是因为它关涉“广义上的方法论观念”,即从学术视野、问题意识、探讨角度一直关系到理论思路及其目标等等。正因如此,在百余年的宗教学史上,这个基本概念暨基本问题历来就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制高点,以至我们可以说,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其实浓缩着宗教学方法论与观念史的发展线索,一部宗教学术史就是一个不断更新宗教概念的探索过程;而我们中国学者要想为化解国际冲突、构建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无疑需要从基础理论建设抓起,一方面批判地借鉴宗教概念研究上的新近成果,另一方面深入地发掘华夏文化的丰厚思想资源,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宗教观及其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的现实解释力和理论效力需给予当代阐释。唯物史观本身的价值正在于其面对现实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其进行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理论思考。唯物史观的研究必须扩展理论探讨空间和凸显其问题意识,必须积极关注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而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视域层面秉承其理论主旨、洞悉其理论逻辑,彰显其理论特质。帕森斯、萨特和吉登斯等现代西方社会理论家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解读给予当下学界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7.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是真的”与“真”——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与“真理”在中文字面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文章强调要用“真”而不是用“真理”来理解西方哲学中的“truth”,一是因为它的字面意思主要是“是真的”这种意义上的东西;二是因为西方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所谈论的是同一个东西,而不是不同的东西,他们的区别只是在于理解和解释的不同。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西方哲学家所关注的最重要的少数几个核心问题之一,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少数几个核心概念之一,乃是“是真的”这种意义上的东西,而不是“真理”。这里实际上也存在着中西哲学的重大差异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和”在先秦时期作为政治概念是最根本的。谈论“和”的主体主要是帝、王、公、侯,而他们谈论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通过“和”的手段“成其政也”。实现“和”的主要手段就是“乐”。“乐”并不诉诸于乐美,而是“乐正”。真正的“至乐”就是能使人静心、“纯德”。这种“乐正”之“和”其实质就是帝王治国之术。作为审美范畴的“和”是有其限度的,它只是康德所说的“审美的规范观念”,而不是“审美理想”。审美创造关涉多样统一、相反相成的“和”的问题,但这并非常态。审美创造恰恰是不断偏离“和”,不断破“格”,而呈现为独异的、光怪陆离之美。“中和”作为“僵硬的合规则性”本身就含有违反审美趣味的成分。  相似文献   

10.
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是"文"和"美"。"文"在朱熹的学说中是个宽泛的概念,有众多的解说,但在朱熹美学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含义,几乎涵盖了朱熹美学中的所有审美现象。"美"在朱熹的著作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与审美现象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和"美"共同组成朱熹伦理美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毛泽东研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辨正:“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源头不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而是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的讲话;《正处》中提出的“真理发展规律”,只是真理发展规律中的一条,而不是真理发展的全部规律;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的对立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思想路线与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路线的对立。  相似文献   

12.
实施西部开发战略 ,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在实施过程中 ,应从产业选择、资金、人才、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 ,使各种资源合理配置 ,加快西部地区发展 ,促进西部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体育仲裁中,有关仲裁第三方参加仲裁以及仲裁效力如何及于第三方的规则并不是十分明确。而由于体育仲裁所特有的强制性特点,仲裁裁决对第三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国际体育仲裁对裁决效力如何及于第三方也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仲裁协议的强制性以及仲裁庭程序上的自主性成为裁决效力及于第三方的法律基础,“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也多基于此,从而在体育仲裁中得到运用。国际体育仲裁院(CAS)需对仲裁实践进行总结,并制定出更加明晰的有关第三方参加仲裁的规则。而对国际体育仲裁有关第三方问题的实践的分析和把握,对如何应对可能对我国运动员或运动组织产生影响的仲裁,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新贸易理论中规模经济若干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新贸易理论中 ,规模经济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从其动态性、与专业化的关系以及其外部性三方面来认识规模经济 ,并由此引发了对现实问题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查明存在者的“库存清单”时,本体论必做的一项工作是建构范畴体系。随着认识的发展,本体论还分化出了形式本体论这一分支。它的任务之一就是利用逻辑学成果及方法反观已有的范畴体系建构,探讨建构的方法论。随着非存在研究或有无之辩向纵深推进而出现的一个新的问题是,如果像迈农主义所说的那样,非存在对象也有其特定的“有”的地位,那么在本体论范畴体系的建构中,有无必要给予它们以适当的地位呢?如果有必要,又该如何建构?一个合格的本体论范畴体系应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更清楚明白、更简单地把握世界,同时又不能遗漏主要的存在类别,如不能遗忘非存在,还要能如实反映不同存在在实在性程度上的差别,既不能疏忽低级的存在形式,又不能把没有存在地位的东西硬扯进来。根据这些要求,文章对本体论范畴体系建构提出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先秦动量范畴的表达式“数词+动词”具有表达功能上的歧义:可表动量,亦可作为一种从陈述到指称转换的功能结构式。这种蕴涵两种功能的单一结构式在表达上违背了话语交际中的“足量原则”,因此“数+动”结构要么单袁动量,要么只是作为一种从陈述到指称转换的功能结构式。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数+动”结构选择了转变语序——“动+数”结构表动量,在词汇层面,“数+动”结构保持了其造词功能(陈述性〉指称性)。但是由于“数+动”结构在文言中表动量的优势语序不可能完全退出表动量功能的语序集合,在动量范畴演变过程中“数+动”依然存在,在句法层面单表动量范畴的语例增多,在动量词范畴成熟后,“数+动”结构的数词与动量词结合成为普遍用法。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其本身也必须得到可持续发展。本文引入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关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教育的生态平衡是高教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思想  相似文献   

18.
人的“形”“神”当以谁为主呢?从西汉到六朝这数年之久的时间里,《淮南子》的“神主形从”说及魏晋玄学之“略貌取神”观,代表了道家形神观在这一时期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非政府组织的若干法律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非政府组织 (NGO)近年来蓬勃发展 ,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人道救援等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政府管理相互配合 ,起到拾遗补缺的功能。因此 ,对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分类和产生的背景 ,以及与此相关涉的行政法学的研究范围、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划分、政府对非政府组织依法适度监管和非政府组织的法律规制等问题 ,需予以关注并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作为时代主题的“和平与发展”,是我们对一切重大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关节点。作为时代主题的“和平与发展”有三重规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人类直接追求的目标和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的事实;“和平与发展”是一个特定的实现过程。这三重规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全面地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三重规定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澄清目前学术界在有关时代问题研究中所存在的种种模糊的或不准确的认识,科学认识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社会发展战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国家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时代中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