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昭陵     
昭陵,因地处沈阳市北郊,又称北陵。是清王朝入关前在当时的发祥盛地燕京(今辽宁)留下的三个陵寝之一,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他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昭陵始建于一六四三年(清崇德八年)竣工于一六五一年(清顺治八年),康熙、乾隆年间又屡有增建。其规模之大为三陵  相似文献   

2.
漠南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锦氏家族与女真爱新觉罗家族有着世为滋亲的传统。明万历四十年(1624)科尔沁明安贝勒送女博尔济锦氏与努尔哈赤成亲,成为科尔沁蒙古首领第一个与女真联姻者。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又娶科尔沁孔果尔贝勒之女为侧福晋,即寿康太妃。清太宗皇太极光娶科尔沁奥巴的叔父莽古思贝勒女博尔济锦氏为第一夫人,即孝端文皇后,接着又男科尔沁贝勒宰桑之女博尔济锦氏为妻,即孝庄文皇后(乃孝瑞文皇后侄女),福临生母。孝庄文皇后,功助三朝(太宗、顺治、康熙)奠定了清初格局,是清初科尔沁蒙古博尔济锦氏家族中杰出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3.
孝庄文皇后是杰出的蒙古族女性,她对满族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和全国的统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一生辅佐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圣祖玄烨三帝主政,成为奠基清朝的一代国母,是一位有谋略、胆识过人的政治家.她教子有方,也是成功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4.
一、“室”属营州之“室韦”邦族的母主命星 “室”宿又称“营室”,在上古夏禹阜夷(伏牺)氏更封而称“室”,从族氏声标谱系来说,至、室当是夏禹姒氏女系为“子”姓的变笔,是司母辛氏之女,母族自然是韦(围)氏,为帝舜的女系之族。二十八宿命名在公元前2309年夏禹复辟母权制遗风之后,而“营宿”一星宿的命名,当在舜封十二州,更命改制的公元前2319年,岁在“辛已”之际。  相似文献   

5.
词人纳兰性德思想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身世和经历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亦多有人称其为“成容若”。满洲正黄旗人。他的先祖原为蒙古人,姓土默特。土默特氏后来灭了纳喇部,占有该地,遂以纳喇为姓(纳喇亦作纳兰)。他们迁至叶赫河沿岸,号叶赫国,属有十五部落。地处威远堡东北,即今辽宁开原附近。明朝初年即内附中国。纳兰氏的始祖是星恳达尔汉。纳兰性德的曾祖父金台什和曾伯祖纳林布禄兄弟二人,相继称贝勒。他们的妹妹是努尔哈赤的皇后,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努尔哈赤于天命四年(1619)率兵围攻叶赫,城破,金台什自焚身死。因纳兰氏与满洲有旧恩,而得存世祀。纳兰氏归为满洲旗籍,便当在此时。纳兰性德的祖父倪迓韩,曾任佐领。满族入关时,他因著有劳  相似文献   

6.
超勇郡王车布登扎布史事述论徐实(一)车布登扎布,姓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之后裔,清代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人。高祖图蒙肯,元太祖18世孙。明代喀尔喀喇嘛红黄二教相争,图蒙肯推崇黄教,受到三世达赖喇嘛赏识,被授与“赛音诺颜”号(蒙语,意为好官),仍隶属土谢...  相似文献   

7.
藏族自古有姓。藏族姓叫“瑞芒”()。所谓“原人四姓——色氏、木氏、董氏、东氏()和“原人六姓”——色氏、木氏、董氏、东氏、惹氏、柱氏(),可以说是藏族最早的姓氏。现在,藏族有多少姓,由于无此资料,所以无从知道,也难进行综合分析。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藏族对姓的重视程度和使用情况因地而异。一般说来,藏族重名不重姓,知道有其姓,而不常用其姓。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只呼其名而不直道其姓。著书立说署名,也很少用姓。但是古往今来,有些地区则从习惯,并非绝对不用。如酉藏佛教萨迪派的始祖昆氏()就是一大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吐蕃王朝开国功臣,大名鼎鼎的“噶尔”()是姓,“东赞域松”()(注)是名字,“伦布”()则是官衔。在西藏名门望族中用姓者较之平民百姓为多。  相似文献   

8.
锡缜(1822—1884?),原名锡淳,字厚安,号渌矼,博尔济吉特氏,正蓝旗蒙古人。其父桓靖公曾任西安参将、直隶总督等官职。他做官较晚,34岁以前基本陪伴其父于任所,游历过陕、甘、青、江淮、河北等地。其间拜访名师,学习汉文诗文典籍,参加过数次科举考试,终于咸丰六年(1856)中进士,步入宦途。初任户部郎中,但因与尚书肃顺相违,不  相似文献   

9.
黑窗 《社区》2011,(20)
今年已经75岁的冢本京子是日本冲绳县的一位普通老太太,原本,她的姓名是大野京子,那是她早年在娘家时跟随父姓的名字,但自从她在21岁那年嫁给一个名叫冢本大岗的男人之后,她就跟了丈夫的姓。  相似文献   

10.
(云阝)子国是一个出现于唐虞时代的古老部族,为祝融八姓之一,与荆楚同祖。起初,它的部落繁衍,逐渐分成一些支部落,散布在黄河中游一带,即其始祖祝融氏之墟的附近,仍以妘为姓,而妘姓的嫡裔仍以妘姓为国号,周初受封为子爵,乃去女而加邑旁,成为(云阝)子国。在殷商时期,祝融系诸部族遭到殷商的征伐,甲骨文中有:“癸酉、来正人方,才云奠河邑”。云部落被迫由东向西南退却,(云阝)子国也由河南迁入湖北,辗转定  相似文献   

11.
黑窗 《社区》2011,(30):58-58
今年已经75岁的冢本京子是日本冲绳县的一位普通老太太,原本,她的姓名是大野京子,那是她早年在娘家时跟随父姓的名字,但自从她在21岁那年嫁给一个名叫冢本大岗的男人之后,她就跟了丈夫的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都是氏族的名称,由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演化为个人独用的姓。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图腾”),如熊、牛、云等,这些标志以后就演化为姓。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  相似文献   

13.
克兴额考辨     
民国年间,内蒙古有两位叫克兴额(kesingge)的蒙古族名人。一位是哲里木盟科尔沁人,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翻译家,沈阳东蒙书局的创办者,蒙古民族的文化功臣。另一位是卓索图盟喀喇沁人,曾在中国国民党中央任要职,是位毕生沉浮官场的人物。科尔沁克兴额,姓博尔济吉特氏,汉名包存智,字明远,晚号柏园老人。世居科尔沁左翼前旗。1889年3月9日生于西扎哈气村(今属辽宁省康平县)。少时即勤奋好学,懂蒙、满、汉文。1910年入奉天蒙文学堂学习,不久即以学有功底被选为东三省蒙务局翻译委员兼译书员荣德先生的助手,参与翻译…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由于对皇太极重用汉宫的政策研究不够,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皇太极重用汉宫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而不是后金(清)政权一项重大的国策。我们认为,这是不妥当的。一皇太极推行重用汉宫的政策,是历史的必然。后金进据辽沈地区之后,在汉族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奴隶制生产  相似文献   

15.
姓氏谈     
中国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家族是以婚姻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我国古代社会,姓与氏最初是分开的.《通志·氏族序略》”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践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  相似文献   

16.
清朝皇嗣制度建立以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因受到汉族“立嫡立长”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在诸大妃之子中予立储君。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继承并维持了这一立嗣传统,拥贪王宫之子”福临为君。福临继统,并非是诸王“窥视神器”的一种“折衷方案”,而是由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皇嗣制度和福临继统前所处的肯定地位所决定的。皇位继承问题的及时和妥善解决,使满族贵族集团度过了政权危机.为入主中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正> 安徽英族是西汉时英布的后裔。英布封于六(今安徽六安),为准南王。英是氏,本姓偃,英氏是偃姓的一个分支。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索隐》说:“布本姓英。英,国名也,咎繇之后。”《国语》:“晋有英成僖子。”《通志·氏族略》说:“英,偃姓,皋陶之后,以国为氏。汉有英布,为九江王,望出晋陵。”又说:“六氏,偃姓,皋陶之后,文(公)五年楚灭之。今庐江故六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可见英是皋陶之后,本姓偃,后来以国为氏,便称英氏了。又因为英布年少时以罪被黥,遂以黥氏。《通志·氏族略》说:“以凶德为氏,黥,偃姓,皋陶之后,淮南王英布,遂为黥氏。”《史记·索隐》说:“又《春秋传》六与蓼,咎繇之后,或封于英、六,盖英后改为蓼也。”宋邵思纂《姓解》:“英布,因黥  相似文献   

18.
史姓两家     
“史”出仓颉、尹佚中国姓氏形成原由复杂,而“史”姓一看字面,就知道是来源手职官名称。像其他很多姓氏宗谱里记载的一样,顺着自家的脉络追述上去,得姓始祖都会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不管是神话的还是历史的,“史”姓始祖追述上去是神话时期造字的仓颉和周代的太史尹佚。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人称史皇氏。他生有四只眼睛,善于观察,见人们用结绳记事繁琐,便发明了文字,在其创制出文字的当夜,鬼神为之哭泣。因仓颉造字有功,其后代便以其官职为氏,称“史”姓,自此,天下方有“史”姓。  相似文献   

19.
姓是血缘的标记,氏是姓的分支。大型辞书对姓氏的收录、释义、书证,应该体现出对姓氏的最高研究水平。《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对生僻姓氏的处理存在如下问题:漏收某姓;对某姓进行溯源,但未列书证;所列书证为氏的书证,不是姓的书证;书证迟后。汉碑收录姓数量繁多,可补正以上四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上古男子称氏不称姓探因上古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称姓是为了别婚烟,称氏是为了明贵贱,这些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是男子为什么可以不称姓呢?有人认为:“春秋时贵族男子之所以不称姓,是因为姓与生俱来,言氏则可知姓。也因为始祖之姓已很久远,单表始祖之姓已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