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使用的是中英文献的对比方法,研究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和个人主义文化下的美国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异同;主要探讨了文化作为一个中介因素,如何影响了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及其前因和结果变量.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期,西进运动在美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是美国历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不仅促进了美国的迅速发展,还进一步团结了整个美利坚民族。西进运动对美国独有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强化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发展了美国政治与社会的民主意识,催生了实用主义哲学观。这些价值观至今还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沉淀着各种社会、文化的积层,它承受着一次次的“冲撞”,通过“社会遗传”和“文化扩散”(美国人类学家罗杰·皮尔逊认为,当文化在同一社会内部从一代传至另一代时,这种过程称为“社会遗传”;但当文化从一个群体传至另一个群体,从一个社会传入另一个社会时,习惯上称为“文化扩散”),有的洗刷成至今仍折射出璀璨光采的人类文明结晶,有的则永远埋入淤泥之中而失去昔日的价值尺度,还有的随着社会发展的波浪不时泛  相似文献   

4.
1986年11月,中国中东问题学者代表团应邀访问美国.访问期间,正好碰上里根政府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事件被揭露,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美国中东问题学者们对我们说:“你们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了解美国对中东的看法和政策,真是恰逢其时.”我们访问了一些美国大学里的中东研究中心以及专门的研究机构,谈话中经常涉及的一个主题是美国的中东政策.我们参加在波士顿举行的北美中东学会1986年年会,年会期间的一些讨论会也热烈讨论美国的中东  相似文献   

5.
杨魁 《公关世界》2008,(4):43-45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发生了重大的转向和深刻的变化,以至于人们认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与启蒙运动以来矢志追求的“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后现代”时期,从而围绕这一重大的社会转向和深刻的社会变化,形成了所谓的“后现代”思潮。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格里劳所说:“如果说后现代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虽然有一个相同的主题“爱”,但是二者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却并不相同。“七夕”蕴舍了农业文明对我国的影响及我国人民追求对称、和谐统一的审美观和提倡集体主义、谦虚谨慎、小心、委婉行事的价值观。而情人节由于其特殊的起源,反映的则是对宗教的崇拜。其中呈现更多的则是工业文明的烙印及在社会演变过程汇总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人注重的是个人主义,他们喜欢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和张扬且有些放荡的行为作风。本文对两者的文化内涵进行了一下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政治的走向》这本书表面是报道2004年的总统大选,实际上是以大选为一个切入点,来分析美国政治的走向。我的一个基本认识是:1980年代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形成的关于美国的概念,仍然是当今中国人对美国认识的一个“观念原型”,这个“原型”与现实的出入已经越来越大。基于这一“原型”而“亲美”的人,觉得现在的美国越来越背叛了他们的理想。那些“反美”人士则根据这个“原型”与现实的脱节来攻击“美国价值”的虚伪。这种“观念原型”和现实的脱节,正是本书试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了解美国是…  相似文献   

8.
一、变化中的日本人的价值观——从僵硬的个人主义到温和的个人主义了解自己生活的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不仅是学者们所关心的课题,对于每一个想适应社会的人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9.
导致文化冲击产生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不同文化间价值系统的冲突往往是导致文化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维度,作为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个价值维度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导致文化冲突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将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维度下的三个层面,即个人层面、人际交往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来探究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维度究竟如何导致文化冲突产生。本文的研究目是帮助跨文化交际者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维度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有助于他们加速适应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社会究竟是如何变迁的?变迁的动力又是什么?这一直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1922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威廉·费尔丁·奥格本推出了《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一书,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决定社会变迁”的观点。虽然原书出版距今已将近一个世纪,今日重读,其中许多真知灼见依然散发着光彩,值得我们思索和玩味。  相似文献   

11.
1.导论 关于自1968年以来发生在美国的变化,已有不少专著提到,每一本书差不多都用文献证明了肯尼迪时代与里根时代不同的社会特性与政治风格。一般都认为60年代是一个大多数美国青年与自由主义、政治问题以及社会变革紧相联系的时代—植根于二战后的“贝贝布莫”(战后出生高峰时期的一代),民权运动,越战以及大学改革;而80年代的里根时代则是相对的保守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希望维持现状的导向。里根时代不再像60年代那样骚动不宁,它却孕育了某些社会的趋势:对政府的不信任,公共责任与公民意识的下降,对消费主义和物质成功的膜拜,以及美国人的…  相似文献   

12.
一、《大趋势》导出的双向目标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一书中写道:“我们社会采用的技术越多,人们聚集的机会也越多,也就越想要和别人在一起.”他把这种现象总结为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个相互助长的反应公式——高技术和高交往.它启发我们,设若将此公式中的“技术”一词置换为“素质”,那么也就可以得出处于改革和开放政策下,当代青联工作的一个新公式一  相似文献   

13.
<正>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学界的代表作家,也是“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人物。《夜色温柔》发表于1934年,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完整作品。该书讲述了主人公迪克从一个近乎完美的理想主义者沦落为非理性的典型美国式青年的全过程,进而将20世纪20年代,也即爵士时代的美国社会展露无遗,表现了这个时代美国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失落。菲茨杰拉德一向以精妙的象征手法而为人称道。“他的作品中的丰富象征,使我们不得不常停下来反复阅读,才能了解其情节的象征意义。”在该作品中,他更是将丰富的象征意义赋予了书题中看似十分朦胧的两个词语——“夜色”和“温柔”。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概念,“中南亚”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和研究.从概念区别来看,“中南亚”的出现与一般意义上的地区主义概念差别较大,它是美国主导下出现的地缘政治概念,是中东的延伸.从地缘位置来看,中南亚紧邻我国,美国对中南亚的控制和影响对我国能源、社会、国家安全等具有重要影响,这无疑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5.
在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埃及爱资哈尔清真寺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地方,是探寻伊斯兰学问的场所,是传播伊斯兰文化的中心.因此,爱资哈尔清真寺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宗教方面,也表现在教育和社会方面.爱资哈尔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特殊缩影,研究分析其社会价值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伊斯兰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6.
黄波 《中外书摘》2010,(2):66-67
晚年朱自清有一件事为人艳称,这就是“不领美国救济粮”。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始末,王彬彬先生有一文作过精细的考证,这里不赘。但有意思的是,因为此事,又因为一篇名文对此事格外论列,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篇名文关于朱自清的一段是这么说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相似文献   

17.
大儿子小虎在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快两年了。在长途电话交流中,他常提到美国人爱说的“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去年冬天,我和妻子有幸应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邀请,参加小儿子小晗的“学位授予仪式”。当我们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时,真还感受到了这种所谓的“文化震撼”。  相似文献   

18.
晚近视觉文化异军突起,视觉性成为日常生活中最显著的“文化主因”。深入探讨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之间的复杂关联,可以进而揭示出视觉性所以在当代社会凸现的多重原因。不同的社会学理论为我们找到如下几个角度:第一,“炫耀性消费”与视觉见证。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率先注意到有闲阶级的出现及其炫耀性消费现象。尽管这些现象古已有之,但凡勃伦特别注意到它在现代消费社会的性质。换言之,过去只属于少数显贵的有闲与炫耀性消费,逐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作为明代小说的“四大奇书”之一,曾被作为一部“淫书”而深受人们诟病,而实际上它却是一部高度现实主义的作品。作者为我们呈示了小说诞生的那个时代的广阔社会画面,对很多社会弊病都有深刻的反映。其中一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极易滋生腐败的政治文化。深入剖析这一政治文化及其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  相似文献   

20.
北京少女作家春树2月2目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时代》将春树与韩寒、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并列为“80后”代表,与美国60年代“垮掉一代”相提并论,以“linglei”来称呼他们。《时代》还援引春树的话为这一代人做总结:“我们期冀着真正的自由,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做我们想做的工作,拥有我们想要的朋友。”“最初,我们认为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机会了,但后来我意识到另类需要成长并融入社会。我们的文化要求我们必须消除我们粗糙的棱角,变成另一种场合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