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庄子生平对其文风的影响,理解庄子现实的困苦与思想的浪漫中的矛盾与创作《逍遥游》的背景,研究《逍遥游》塑造的物象中隐含的时间和空间对比之妙处,理解庄子对"小大之辩"的看法。同时,通过"神人"形象洞悉《逍遥游》中庄子的社会政治理想与理想人格的塑造,以更好地理解当时庄子的思想内涵与现代启发。  相似文献   

2.
史婷 《现代妇女》2013,(10):217-218
本文通过对庄子超越精神的逐层分析,旨在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内核,并再发掘庄子超越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使人从封闭的心灵中超拔出来,培养一个开放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一个奇人,《庄子》是一本奇书.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庄子》的内涵极为丰富.本文通过对庄子人生的透视和对《庄子》散文的解读,从庄子的人生追求和生命境界的角度展开论述,说明庄子的人生追求是“自由旷达、逍遥自适”,庄子的生命境界是“拙朴纯真、天然浑融”.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尤其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个人理想、价值取向日益显现出多元化倾向,在强调个人理想实现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把多元化的个人理想统一到社会理想的大目标上来,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相互关系,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睿 《现代妇女》2014,(12):274-274
庄子的存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更是一位浪漫的文学艺术家。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提供给我们后人的不仅是一笔历久弥新的精神食粮,而且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铸成庄子其人其书如此卓越成就和崇高地位的原因,与庄子所采用的独特表达方式密切相关。本文将从诗思融合、以艺进道两方面来探讨庄子是如何借助诗意浪漫的文学语言和独特超绝的艺术手段来传达自己深刻的哲学思想的。  相似文献   

6.
陶勇 《职业》2012,(16):130
当前,青年人就业难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从个体来看,就业是青年人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从社会来看,就业是青年人享受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实现青年人就业需要学校从综合素质、面试技巧和学校职业指导等方面来引导青年人.  相似文献   

7.
小康社会的建设,要求青少年道德的教化的支点必须从理想回归现实,但这并不等于不要理想.本文从现代社会中道德追求与伦理信奉的必要区分入手,论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阐析了现代社会中伦理规范的"有用性"问题,并联系处于不同时段之转型社会中青少年伦理认同的现状,提出了小康社会中青少年道德教化的取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就有悠久的生态美学理论传统,本文以当代生态美学思想为参照,审视和发掘庄子思想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具体从三个方面论述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自然无为、物无贵贱、以人合天。  相似文献   

9.
《庄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庄子的作品,庄子,名周,字子休,一生崇尚自由,向往自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鲁迅曾评价道:先秦诸子的作品没有超过《庄子》的,可见《庄子》的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思想体系庞博宏伟,只有真正读过《庄子》才能深深的体会到芸芸众生在历史长河中思想上的局限性,也只有在真正读过《庄子》才能深深的体会到有些道理是如何的浅显却又如此深刻的客观存在着,并深深的打动着我们的心灵。《庄子》博大精深,我只浅谈三个方面,说一说我对庄子某些伟大思想的体悟与感触,希望在这个多元喧嚣的世界做一次回归庄子的心灵旅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社会对中专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中专教师,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汽车专业中专生,首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逍遥”指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庄子的逍遥思想是老庄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是一种思想的境界,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对中国人的文化底蕴或者是文化意识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从庄子逍遥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逍遥思想的含义以及影响等几个方面简要论述庄子的逍遥思想。  相似文献   

12.
赖文龙 《职业》2007,(21):54-56
人性是指人普遍具有的本质属性.人性发展从做人的道德底线开始,不断完美,形成理想的人性.人性不断发展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3.
屈巧红  刘颖 《现代交际》2022,(8):95-101+123-124
赫尔曼·黑塞是德国浪漫派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世纪30年代是黑塞文学创作的分水岭,他从寻求救世之道到将理想寄托于精神乐园,从积极乐观到避世隐居。这一时期也是黑塞对于东方文化的探求之旅,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的“鲲鹏”“玄珠”“对立统一”“机心论”“生死观”等思想概念都可以在黑塞的作品中寻到踪迹。然而,黑塞对于道家思想的吸收与借鉴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欧洲人对于东方文明的探索,是“借东方之智慧,释西方之焦虑”。  相似文献   

14.
徐敏 《现代交际》2014,(11):51-52
相对于西方美学,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多了许多隐秘的色彩,而老庄无疑是其中最具有美学视角的一家。老庄的美学以"道"作为核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美的问题。就庄子在《庄子》中展现的美学思想而言,虽然"心斋""坐忘""自然""虚静""神游""无为""道"等概念层出不穷,但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而"虚静"正是这一美学体系中的枢纽。本文以《庄子》为依据,从美学本质、美学形态和美学心态三方面阐述庄子的"虚静"美学观。  相似文献   

15.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庄子》是一部凝练了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及其后学对天地、生死、人伦等方面看法的恢宏巨著,其中包含着庄子对"语言能否表达世界"这一语言学界基本问题的独到观点。作为德国汉学家长久以来的研究重要典籍之一,译者在传达《庄子》哲学性语言时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对于此书的译介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基于此,选取著名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的《庄子》德语译本,在总结庄子语言观的基础上,分析其德语译文是否正确传递了其内涵。  相似文献   

16.
研究《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两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与哲学经典之间相同与差异之处,学习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部古典巨著。本文从《庄子》和《孟子》的思想观点、语言使用与寓言运用三方面分析了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要准确识别社区需要,首先要系统地界定社区问题.对非营利组织来说,所谓社区问题,是泛指那些“非理想的社会情况”.“非理想的社会情况”可定义为对社区某群体造成危害,并且持续一段颇长时间的困难或问题,这种困难或问题须透过某种集体行动的方式才能得到解决.描述“非理想的社会情况”,必须包括如下项目:一个“目标对象人口群”以及它所包括的地域范围、上述人群所面对的困难或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生死关系问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哲学命题,《庄子》一书中多篇中有所论述,从外生死——对死亡的猜想、齐生死——生死之变乃形式之变、无生死——超越生死之境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能够使我们对《庄子》一书中的生死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地把握。  相似文献   

19.
朱艳君 《现代妇女》2014,(9):316-316
庄子在其文中以"言"为核心要素,以"道"、"美"、"意"、"知"为支点,构建了"言与道"、"言与美"、"言与意"、"言与知"的审美立体结构,描绘了"即言即道"、"大美不言"、"得意忘言"、"不言之教"的美学理想,开辟了一个自由的言说天地。  相似文献   

20.
美国哲学教授路德·宾克莱撰写的《理想的冲突》一书,是一本评述现代西方哲学、社会思潮和伦理思想的著作.它的副标题为: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对这些价值观念如何看?可否借鉴?首先有个在观念上对西方文明能否抱实事求是的态度问题.从这本书涉及的一些哲学家、伦理学家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