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和谐     
“和谐”,无疑是这两年的流行词甚至是关键词。前不久,闲读《左传》,一页白纸翻过,眼前刷地一亮:“八年之中,九(纠)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襄公十一年》)“和谐”这个语词,若果出处于此,倒彰显出汉语的无限魅力,蕴涵着一种博大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省文考略     
省文,是指古代汉语里在词语中省去本当使用的字眼的语言现象。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清代刘淇之《助字辨略》。例如:于又《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汉书·成帝纪》作“于蕃时雍。”应劭云:“言众民于是变化,用是大和也。”愚案:训“于”为“于是”者,以“于”为省文也。如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公羊春秋·隐公五年》:“郑伯克段于鄢。”《传》云:“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注云:“如,即不如,齐人语也。”愚案:“如”之训“不如”,犹“可”之训“不可”,省文也。  相似文献   

3.
“信、诚、实、果”是古汉语中表示“确实、的确”之义的情态副词.例如:《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孟子·梁惠王上》:“王曰:‘然.诚有百姓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人实不才.”《孟子·离娄下》:“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请”字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因其屡见不鲜,亦不属僻见难词,对它似乎无需“关注”,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觉得有些学生对“请”字的词性和词义有时却很难准确地辨别,常常提出疑问,查阅有关资料又诸说不一。如: ①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 ②若弗与,则请除之。(《左传·隐公元年》) ③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④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相似文献   

5.
“之字结构”是指古代汉语中“主语 之 谓语”这种语法形式.如:1、季孙之爱我,疾灰也;孟孙之爱我,药石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2、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而不知身之死也.(《荀子·说林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相似文献   

6.
“若之何”、“若·X·何”解邹晓丽“若之何”、“若·X·何”,这个《左传》中经常使用的固定格式(注),是古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士文伯让(责备)之(指郑子产)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导致夏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自古以来议论颇多.举其要者,盖有如下四说:第一种意见把夏亡主因归于“天命”,如《尚书·汤誓》云:“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第二种意见认为夏朝灭亡,主要是自然灾害所致,如《国语·周语》云:“源塞,国必灭.……昔伊洛竭而夏亡”;第三种意见则认为,“桀克有缗,以丧其国”(《左传·昭公十一年》载叔向语).在这三种观点中,第一说无需一驳,其余二说显然是把次要原因当作主因了.持第四种意见的人最多,他们把夏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归于某些重要人物的活动:或谓夏桀暴政(如《左传·宣公十三年》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或谓妹喜作崇(如《史记·外戚列传》云:“而桀之放也末喜.’即是说,夏桀被流放是由于妹喜的缘故);或谓伊尹辅佐成汤(如叔夷钟铭文云:“(?)(?)成唐(成汤),伊少臣(伊尹)惟辅,咸有九有(九州),处禹之绪”.这类观点看似有殊,实际上都是英雄史观的变相反映.在英雄史观的支配下,古代史官不仅认为开国立业是英雄人物的功业,而且亡国败事也是由于君臣要人的活动所致.因此,他们不可能认识到社会下层的平民众庶的历史作用,更不可能自觉地予以实录.  相似文献   

8.
关于疑问句“何以……为”、“何……为”句尾的“为”的词性,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以杨树达为代表。认为“为”是语气词。他在《司诠》中说:“语末助词,表疑问。”如“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十七年》)清人刘淇《助字辨略》说它是“语辞”。清人王引之《经传释词》说它是“语助”。杨伯峻《古汉语虚词》说:“‘为’作语气词,有时表命令,有时表感叹,有时表禁止。”  相似文献   

9.
“行李”辨正“行李”一词,先秦义为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襄公八年》:“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又作“行理”,如《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辰星《释“行李”》一文以为“在古代,李、理二字同属来母、之韵(先秦古韵当称‘部’,不称‘韵’,此当为笔误——笔者),  相似文献   

10.
(一) 《诗经》和《周易》中的“汔”字,古注、今注及词书释义分歧很大。《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毛传:“汔,危也。”郑笺:“汔,几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引此诗,杜预注:“汔,其也。”《后汉书·班梁列传》引此诗,李贤注:“汔,其也。”《孔子家语·正论》引此诗,王肃注:“汔,危也。”朱熹《诗集传》:“汔,几也。”《康熙字典》用此例,引毛传、郑笺、孔疏后曰:“按诸家反复相训,是汔为几也。左传昭二十年引此诗,杜预云,汔,期也。然则期字虽别,亦是近义。”旧《辞源》用此例,释义为“几也,一曰其也。”旧《辞海》用此  相似文献   

11.
在不少古汉语教材和文章里,常举“王、雨、衣、军”等词作为“词类活用”的典型例子。如: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大雅·大田》)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左传·僖公三十年》)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左传·隐公元年》中“寤生”一语 ,乃“寤梦而後生”之省言 ,并探究了古代占梦中“寤梦”之义。  相似文献   

13.
记.纪.誌(志).载都有记载、记录义。《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贞索隐解“本纪”曰:“纪者,记也。”《说文新附》:“誌,记誌也。”“誌”或作“志”。《左传·成公十四年》:“志而晦。”杜预注:“志,记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什么是祥瑞、瑞应、符瑞、祯祥? 祥:吉祥、《说文》:“祥,福也。”一云善也。段注:“凡统言则灾亦谓之祥,析言则善者谓之祥。”征兆有时也可谓之祥,如《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瑞是什么呢?《说文》:“瑞,以玉为信也。”段玉裁注:“典瑞,掌王瑞,王器之藏,注云:‘瑞,符信也’。瑞为圭璋琮壁之总称,引申为祥瑞者,亦谓感召若符节也。”《春秋左传》杜序:“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论衡·指瑞》“异物见则谓之瑞。“祥瑞,可以和事件同时,或先或后出。既可以作征兆,也可作证明。祥瑞一  相似文献   

15.
原氏考     
原氏出自姬姓,本有二支:一在宗周世为大夫,一在宗周之外世为诸侯.在宗周者,如《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厉公帮助周惠王复辟,周惠王以承认郑国对于自从郑武公以来所占领的土地的主权作为回报,原伯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又如《昭公十二年》:宗周的原伯绞虐待他的群臣,使臣属成批地逃亡,冬十月壬申朔,原邑的贵族驱逐绞而立公子跪  相似文献   

16.
《春秋》、《左传》都有些朔日的记载。《春秋》所记的只限于“日有食之”;《左传》则在日食之外,多了两则“日南至”(即冬至),一则是“僖公五年(公元前六五五年)正月辛亥朔”,另一则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五二二年)二月己丑朔”。用现代科学知识加以推算,凡是“日有食之”的干支日名,基本上都正确;而两个“日南至”的合朔和冬至的日名,都是错误的。这就有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左传》“君子曰”是表示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评论,但全书属于“君子曰”这样的称谓有几种。 (一) 在《左传》中,“君子曰”共四十八见,如首例隐公元年“君子曰”: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原来是郑庄公因为他的母亲偏爱其弟叔段,就向他的母亲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颖考叔为了谏诫庄公,先是有计划地“有献于(庄)公”,使得“公赐之食”,才“食舍肉,公  相似文献   

18.
《左传》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结构形式,如下面各句里加点的部分: ①赶穿攻灵公於桃园。/宜公二年 ②或谮胡姬於齐侯。/哀公八年 ③寡人愿结欢於二三君。/昭公四年 ④皆取胄於橐而胄。/襄公二十四年这种结构的格式是 动词+M+介词“於”+N我们把它叫做“动M於N”结构。这种结构里介词“於”的位置,有时还写成“于”。《左传》里“於”、“于”  相似文献   

19.
《春秋左氐传·稳公元年》中的“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选本都以《郑伯克段于鄢》为篇名)一句,历来对“聚”的注解有两种意见。一种以“聚”是聚集粮食或粮草,一种以为“聚”是聚集民众。东汉服虔作《春秋左氐传解谊》,首先提出“聚为聚禾黍”的意见,后杜预为《左传》作注,在“太叔完聚”下云:“完城郭,聚人民。”唐孔颖达疏云:“服虔以聚为聚禾黍也。段欲轻行袭郑,不作固守之资,故知聚为聚人,非聚粮也。”从此两种意见并行,各家取舍不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为“聚集百姓”(见第一册第11页),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几位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注同上(见上册第129页);杨伯俊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则以为是“聚粮草”,  相似文献   

20.
叔瞻考     
《左传》中谓叔詹乃郑人,而《国语》及《韩非子》中则谓为曹人。古籍既有出于前人伪撰者,亦有经后人窜改者。笔者以诸书相比勘,确认《国语》《韩非子》以为曹人者是,而二书亦有后人窜改处;《左传》乃伪书,以为郑人,殊不足信。伪《左传》以为叔詹乃郑人(字皆作“詹”,不作“瞻”)。《左氏僖公七年传》述管仲之语云:“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僖公二十二年传》云:“楚子入享于郑。享毕,夜出,文芊送于军。取郑二姬以归。叔詹日:‘楚王其不没乎!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将何以没?’”《僖公二十三年传》云:“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