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室集九卷明释宗泐撰此书得自日本无刊刻年月盖明初本也乃宗泐潭字季从子永祚所编。前有徐一夔序一首。考静志居诗话附录解缙曰诗侩宗泐进所精思刻苦以为得意之作百余篇。上一览不竟日尽和其韵。则知泐诗精华不过百余首。今此本殆数倍之。以和御制诗为一卷乐府为一卷余则五七言古今体也分体不编年其诗亦颇  相似文献   

2.
重订四书辑释二十卷元本每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三字。前有至正丙戌长至后七日汪克宽序。及卷首士毅与书贾刘叔简书。均与四库著录本同。其改题辑释章图通义大成与所列名亦同。惟朱公迁约说提要误作约旨耳。卷首有带经堂陈氏藏书印。考带经堂书目。此书下注曰元本。陸存齐仪顾堂题跋云。周季贶太守谓陈氏书目为其孙星村所伪造。以余观方氏所得带经堂本。亦不下数十种。知周氏之言为诬矣。钱竹汀  相似文献   

3.
屯田乐章词三卷柳三变著字耆卿毛刻乐章集一卷东坡词二卷苏轼著字子瞻毛刻作一卷山谷琴趣词三卷黄庭坚著字鲁直毛刻山谷词一卷姑溪词一卷李之仪著字端叔毛刻同后山词一卷陈师道著字履常毛刻同寿域词一卷杜安石著毛刻同丹阳词一卷葛胜仲著字鲁卿毛刻同溪堂词一卷谢逸著字无逸毛刻同竹友词谢薖著字幼槃信斋词一卷葛郯著字谦问侯刻常州先哲遗书刻  相似文献   

4.
东莱集注类编观澜文七十卷宋本书颂碑铭论记诸体又次之。乙集则论又在诗前。丙集有各体而无诗。其字句与各家集本。亦多异同。文亦骈散兼收。如甲集既选韩退之平淮西碑。丙集又录段文昌作。可谓兰艾同登矣。吕伯恭本受学于少颖。故为之注。集中所选多人人传诵之交。故吕注录前人成说为多。亦有不注一字者。朱子谓伯恭好用心于驳杂文字。岂此之类乎。阮氏外集乙集仅五卷。又无丙集。此本宋史艺文志亦多七卷。乃祕笈也。盖得自日本  相似文献   

5.
六书统溯源十三卷元本元杨桓譔。每半叶八行。序文上有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印。朱文卷一上有文徵明印。白文玉兰堂印。白文卷首有顾千里手札一通。盖与袁寿阶者。卷尾有孙尔准跋。此书四库已著录然仅十二卷。焦弱侯国史经籍志亦同。此本十三卷。疑十二卷本在前。嗣以末卷太多。故析而为二。惟千顷堂书目及钱竹汀補元史艺文志。卢抱  相似文献   

6.
唐徐寅撰。全唐诗作徐夤四库全书录徐正字诗赋二卷。赋一卷。计八首。各体诗一卷。计三百六十八首。阮氏揅经室外集。大兴传以体重编名揅经室经进书录录钓矶文集五卷。凡赋五十首。此本前五卷。每卷赋十首。惟第五卷。星赋、汉武求仙赋、五员知姑苏云有游鹿赋。有目无文。计阙三首。不知阮氏本何如。第六卷。为长律八音。五律二十一首。七绝二十八首。第七卷。七律五十二首。第八卷。七律五十二首。第九卷七律五十二首。第十卷。七律五十二首。共二百六十五首。然提要所举、五言如白髪随梳少。青山入梦多。岁计悬僧债。科名负国恩。七言如丰年甲子春无雨。良夜庚申夏足  相似文献   

7.
大平寰宇记钞本乾隆壬辰孔荭谷在京师太仆寺街寿云簃借周书昌本抄校书昌即周永年辑贷园丛书者也永年在四库馆为纂修官集部一门提要多出永年与翁方纲之手与荭谷为同年周本即从曝书亭本过录朱本乃合济南王氏崐山徐氏本合钞者也荭谷此本虽展转传钞而始终无懈笔又经周梦棠板过自言正错简十馀页补脱文三十馀行改讹字万馀盖精钞而兼精校之本也此书有江西两刻本万氏本多擅改金陵书局据乐氏祠本重刊亦多讹字此系旧钞精校之本固此可贵至其阙卷则宜都杨守敬  相似文献   

8.
东园客谈一卷广客谈一卷明孙道易撰。录名人嘉言懿行。及近代轶事遗闻。据当时友朋所书。共三十二则。每条下各出其名。凡钱惟善、全思诚、陶宗仪、赵宜潜、夏文彦、夏颐、孙道明、朱武、郭亨、邵焕、吴祐孙、李尧、孙元铸、周景方、杨依孙(提要作杨孙误)李升、曾朴计十七人。广客谈共二十三则。凡钱惟善李升、唐志大、蒋堂、高晋、陆友仁、郭亨、莫晋、黄璋、全思诚、姚廷美、谢晋、钱应庚、夏文彦、莫昌、陈亨道、计十六人。卷末署洪武十二年岁次乙未八月二十九日壬辰云间映雪老人孙道易写于华亭平溪草舍。时年八十又三。  相似文献   

9.
袖珍方四卷前有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望日序。又有永乐十三年乙未季秋月序。言数年以来印板模糊。今令良医等复校订正刊行于世。盖洪武先有刊板至永乐时又重刊也此本卷尾有皇明弘治壬子仲春杨氏清江书堂重刊。盖不及百年已三易板矣。其书计方三千七十又七。分八十一门而不着撰人名字。作序者亦不著名。据序文知其辑于云南。而洪武永乐二刻亦均在滇中。盖边远多瘴故方书盛行也。元文类七十卷目录三卷元本每半页十行。行十九字。前有元统二年四月戊午郑王理及五月五日陈旅二序观其卷首文移乃西湖书院刊本。又有中书省移咨一道。云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剳付本司刊板印行。当职近在大都于苏参议家获睹元(?)集检草较正。得所刊板本第四十一卷内缺少下半卷。计一十八板九千三百九十余字不曾刊雕。又  相似文献   

10.
雁影斋题跋     
虚堂习听录元本前有大德改元冬闰十二月立春前二日中山传梦征序书无卷数但分上中下。卷首题林老人评「唱丹霞淳禅师颂古书堂习听录」亦元椠中之佳者。新编张仲景註解伤寒百证歌五卷元本每版八行目录九行行十七字卷首有安乐堂印怡亲王府旧藏也又有张之洞審定及壸公等印纸墨精绝元椠中之初印也此书为宋学士许叔微撰按直齐书录解题载叔微所著有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伤寒歌三卷尚有伤寒治法八十一篇仲景脈法三十一图伤寒论二卷辨类五卷皆云未见四库提要祗载类  相似文献   

11.
雁影斋题跋     
巴陵方柳桥观察官广东四十年好书有奇癖。闻人家善本、必多方钩致之。不可得。则展转传钞。期于必备。光绪初元、日本方一意变法。视旧籍如土苴。观察则遣人走海外、辄以贱价购之。所谓佐伯文库之书、大都归观察。故所得祕笈尤多。讫于晚年最其所藏为卷。几盈五十万。而京师上海诸书贾不远数千里奔走其门者(?)无虚日。观察屡权府事榷釐金嶺海。故膏腴闻天下。所入颇不资。乃尽耗于书。及其下世。则生计蕭然。于是其文孙湘宾大令尽辇其书至京师。余以辛卯乡试与湘宾为旧  相似文献   

12.
精选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句解八卷宋本每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观其标题板式。盖闽中麻沙坊所刊也。此书通考作二十卷。而四库著录者为二十五卷。提要称杨士奇谓别有一本十五卷。题目精选。黄虞稷称明正德中有二十卷刊本。坊间鬻本又仅十二卷。非惟篇目不完。并字句亦多妄削云云。此本仅八卷。又出诸本之外。盖宋自熙宁后改用策论取士。此书实为揣摩应试之资。而坊贾亦视为射利取赢之计。故刻本纷如乱麻。不可究诘。而吕氏原书世久不见全本。近人胡月樵刻入金华丛书者乃足本也。此本删  相似文献   

13.
懷古錄三卷鈔本宋陳模纂模字子宏號月庭廬陵人前者寶祐二年甲寅四月既望模自序此書四庫未錄各家書目皆無之惟上元倪燦宋史藝文志補文史類有此書亦作三卷然諸書從無徵引及之者實孤本矣其書上卷中卷論詩下卷論文頗多入微之淪惟模本江西人故推服黃陳歐王甚至其論詩則謂后山勝於山谷至以呂居仁江西詩派不應收后山后山集中似江西者極少云云其意似不甚主江西頗能破除鄉  相似文献   

14.
林植峰 《快乐青春》2010,(10):11-12
有这么一群雁,它们在天空飞行时,不时排成“人”字或“一”字,整整齐齐,威武壮观。 这群雁有只大雁带头,它叫头雁。从头雁数起,2雁、3雁……直到37雁。在头雁的带领下,这群雁掠过江河湖泊,飞越崇山峻岭。它们的飞行速度特别快,远远冲在其他雁群前头。  相似文献   

15.
目次一、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存第一卷至第二十二卷)二、明正德本《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残本)三、明嘉靖本《集千家注批点补遗杜工部诗集》四、清康熙本苦竹轩《杜诗评律》  相似文献   

16.
小冷斋题跋     
草诀歌跋草诀歌,宋以前不见著录。据杨升庵《丹铝总录》云:宋人编成以示初学,乃托名于羲之者。唐顺之撰《前川稗编》一万二十卷,收此歌全文,题曰《草诀百韵歌》,共一千另六十字,结尾云: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知此歌初出,未尝托名右军也。长人所藏此本,乃晚近以木板摹刻者,收字  相似文献   

17.
寒楼听雁图豪生为其故长兄南周作也南周居武昌以鱼商世旧业父母蚤卒诸弟幼委曲保育至成立即家祚衰送弟读不懈弟既通籍宰宁远更驰书谕作循吏此尤难能可贵而为豪生所终身不能忘者也清宣统庚戌八月南周病项疽误医手遂不救年五十有一常是时豪生奉湘大吏徼转饷入都阻许昌竟不得复见既五载豪生作是图又四载以示澄宇嗟乎嗟乎澄宇顾可摩挲是图耶未生之前丧长兄书既生之後丧五弟瑞六弟福并丧女兄珊女弟满近更丧女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二篇。继篡改并谬解《逍遥游》褒大知、贬小知之后,郭象又系统篡改并谬解理论色彩最强的《齐物论》褒大知大言、贬小知小言,谬解庄子否定“天籁”即“道”的存在,导致以研究《齐物论》为重心的旧庄学彻底误入歧途,以致厚诬“绝对主义者”庄子为“相对主义者”。在复原《齐物论》原文的基础上,作者无懈可击地挟隐发微,使被旧庄学遮蔽千年的庄学核心奥义,首次大白天下。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致冯国瑞手札及学者题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致冯国瑞手札,由梁致冯手札和梁致时任甘肃省长薛笃弼(子良)的荐冯手札组成,共二通五纸.梁去世后,冯遍请著名学者如谢国祯、陈直、梁实秋、胡适、罗家伦、张舜徽等12人题跋,最后一并装裱成长卷,书法俊秀,文辞雅美,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品.本手札事关清华校史,事关20世纪中国诸多大师级学者,所以,考释其题跋、揭示相关史事,对了解清华研究院状况,研究近现代学术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答蘇孝權問上問春秋之所以與宋襄為開國王伯姬為中興者以宋襄臨大事而不忘大禮而賢伯姬之守禮耳夫既同此一禮而有開國中興之殊何也且二人之美不多著乃僅以一事之善卽與為開園中興者將舉其一以例餘耶抑別有故歟 答殷滅國也春秋賢宋襄而興之是開國王矣襄不忘大禮而其後得伯姬守禮是開國於宋襄中興於伯姬也以隆禮張王法不取其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