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亦即是其哲学理论的基石。因而,研究“道”,就是研究老子学说的基础。如何研究“道”?《庄子·天下篇》评关尹、老聃之“道术”曰:“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我们认为,其中的“常无有”说是老子学说赖以建立的基础。然而,在以往的老子研究中,人们往往拘泥于“道”,亦即在所谓“主之以太一”上做文章,而对于其理论基础的“常无有”说,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关于《天下篇》中“常无有”一语,有人以为是出自《老子·一章》中“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其实不然,帛书《老子》甲、乙本于“欲”、“以”二字之间均有“也”字,可证这段话应读作:“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有”当是“常无”和“常有”的缩称,而不应为“常无欲”与“常有欲”之略语。 相似文献
2.
吴克炎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2):129-133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两大分野值得肯定,但他界定的“修辞”内涵必须重新解读。为此,重新探讨了消极修辞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目的,提出消极修辞指没有相对固定格式的句式语词选择创造之艺术。具体有两个研究对象:其一是旨在适切语境、语体、语流的语境性措辞选择创造,其二是旨在达雅的文本内部措辞选择创造。其研究目的在于让受众能够切实把握该艺术,提高选择创造句式语词的能力,提高语言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在《论语》中,孔子分别对曾子和子贡说到过"一以贯之"。古今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考证和诠释工作,以期洞见孔子"一以贯之"说的真义。孔子两次提到的"一以贯之"皆指涉"一贯之道",然而,这个"一贯之道"又非曾子所讲的"忠恕"。孔子所说的"一贯之道"即是尧舜之世合理社会秩序的依据,也即"道统"。孔子是不得位者,故而只好笃守此道并寄希望于志于此道的"士"进德修业,时刻准备着承担大任。"忠恕"便是守道之方,它集中体现了成己及物的精神和士志于道的操守。明乎此,才能够恰当理解孔子认肯的"曾点气象"和被宋及以后儒者所深喜的"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在宋人的诗学阐释中,往往以“风水”之喻,说明“自然”之英旨。其内涵,一方面是主体意识的自由表达,一方面是客观物象的天然呈现,而且这主客体两方面又是浑然契合,不留人工痕迹。是中国诗歌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论的进一步开拓。呈现了自然平淡与艰涩雕绘斗争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箭锋所直”是黄庭坚诗论之重要概念,它和“中箭追骑”、“箭锋相直”一样都是“中的”;黄庭坚的“箭锋”之喻与当时的禅学思想有关,也与他诗学中“有眼”、“无弦”、“韵”、“换骨”等概念密切相关。“箭锋”之喻既是境界论也是方法论,对其深入探讨是研究黄庭坚诗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8.
10.
11.
12.
13.
14.
15.
16.
"势"是韩非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具有复杂的意义。韩非为了回应当时学者对慎到"势之足以治天下"的攻击进而论证"贤势之不相容"、"势之足用"的观点而将"势"区分为"自然之势"和"人设之势"。"自然之势"并不是学术界一般所讲的"世袭的王位",而是指不可改变的事物变化的趋向,包括社会的变化趋向。"人设之势"存在于纯政治的框架内,指君主由于其所处地位而拥有的权力和权势,以赏罚的权力为主要内容,也就是韩非所说的"二柄"。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