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往,人们总爱以“草市”、“墟市”来证明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似乎如此,又未尽然。“草市”、“墟市”确乎表明农村商品交换在唐代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但,仅此尚不足以说清唐代商品经济的本质之处。 从本质上讲,封建自然经济中的农民不属于商品生产者。其生产目的是为使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那么,封建农民既非商品生产者,又为何要出售自己的产品呢?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本质认识易被含糊的原因所在。 对唐代农民的商品交换,当时人曾这样记述道:“今督收迫促,蚕事方兴而输缣,农功未艾而敛谷。有急者卖而耗半直,无者求假而费倍”。“以钱谷定税,折供杂物,岁目颇  相似文献   

2.
《玛尔巴译师传》和《米拉日巴传》(以下简称“两传”),是西藏举噶派僧人、著名的传记作家桑结坚赞的两部名著。作者广泛收集民间传说,结合噶举派教史和佛教经典,记述了玛尔巴和米拉日巴的一生。虽难免夹杂某些神话成份和迷信色彩,但通过这两部传记所涉及的史实,仍可窥见当时西藏社会的一些梗概。因此,对于西藏早期封建农奴制社会的研究,这两部传记都提供了许多值得重视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贾府“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也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一代不如一代”,正是封建教育全面破产的集中体现。封建教育,就是尊孔读经的孔孟之道教育。正如毛主席所总结的,封建社会“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  相似文献   

4.
民歌总是在真实地记录历史。山西抗日根据地时期的婚姻变革被根据地民众以民歌形式竞相传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了根据地婚姻政策的精髓,体现了婚姻政策影响下根据地民众婚姻观的巨大变化。旧婚姻制度下男尊女卑、包办买卖、婚姻论财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文明结婚等新婚姻观念代替。  相似文献   

5.
胡婧婷 《理论界》2009,(4):94-95
孟德斯鸠对中国封建王朝的更迭有颇多研究,他认为中国所有的朝代在建立之初都是相当好的,统治者注重品德、处世谨慎,就如他所例举到的汉高祖、建文帝和永乐帝,但这些品质只存在于朝代之初,到了朝代之末便荡然无存。正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大权集于君王一身,使得朝代的后继者们日渐腐化、奢侈,并最终导致王朝的没落,而面对这种衰落的局面,君王们往往只会依靠不断加重刑罚来维护统治,结果适得其反。本文通过运用《论法的精神》中关于专制政体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并借鉴盂德斯鸠对中国的具体分析来探究中国封建法制的某些基本问题,力求从本质上把握中国封建法制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江润南 《理论界》2005,(5):200-202
房遗爱谋反案是发生在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朝初期的一起影响深远的案件,在此案中不仅有众多的官僚被牵扯其中,更有诸多李氏皇族成员受到牵连无辜被杀。唐高宗利用“谋反”罪名成功地将其潜在的政治对手清除干净,李氏皇族的诸多精英人物被剪除,法律成为排除政治异己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从根本上讲,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现代化建设有没有后劲,关键在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西藏长期以来,处于落后状态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智力开发之不足。西藏要迎头赶上内地先进地区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不但要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大力开发智力资源。今天,探究西藏智力开发落后的原因以及智力开发的条件、内在机制、途径等,从而促进西藏科技的发展,民族经济的繁荣,已成为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将耗散结构理论引入西藏智力开发领域,为我们进行这一课题的探讨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又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民歌湘军的崛起,是音乐界的“湖南现象”,是湖南人才群体现象的又一突出表现。民歌湘军的崛起与发展,离不开湖湘文化的推动与促进。湘籍民歌人才辈出,民歌湘军独领风骚,正是得益于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本文在阐述湖湘文化基本内涵与核心精神的基础上,论述了湖湘文化影响下湘军精神与湘军现象,介绍了民歌湘军的崛起及其代表人物,从多个方面剖析了湖湘文化对民歌湘军崛起并走向辉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宋司马光撰写的《涑水记闻》(以下简称《记闻》),是一部缀录北宋时期出现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笔记,是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宋史》、《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都引用了《记闻》中的史实作为论述历史的重要依据。《记闻》之所以如此被人重视,除了它具有史料真实、文字简朴的优点而外,还由于它是当朝人记当朝事的作品,其中反映了好些关于封建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情况,暴露了封建王朝的一些本质性的问题。研究这些情况和问题,对于我们认识  相似文献   

10.
西藏传统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和畜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畜牧业都依赖于土地,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西藏封建农奴制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封建土地所有制。这种所有制的基本情况是:在中央封建王朝授予的权力下,西藏地方政府或其他直属中央的封建统治者掌握了西藏土地的实际控制权,他们再把全部土地分配给僧、俗领主及这些领主共同组成的官府,由这三种领主分别管理和经营。这就是西藏三大领主土地占有制。三大领主在对土地垄断性占有的同时,还迫使所有农奴与他们建立起人身依附关系,从而为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  相似文献   

11.
12.
对史前时代文明的考古发现,西藏有着丰富的早期人类文明遗存,这些史前时代的创造物具有人类早期文明的一般特点和西藏地域特点。作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藏族先民在这些创造物上静态地凝聚了早期人类意识活动的特点。本文拟运用身体哲学的观念,研究分析西藏石器、陶器和人体装饰物等人的创造物特点,以及器物"涂朱"的习俗,揭示西藏先民在人类创造活动中表露出的身体意识和观念,显示西藏文化起源上人的意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揭示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抑制社会生产力发展、违反人类普适价值和导致民不聊生的本质特征,并通过对新旧西藏制度变迁的效应进行对比与评价,分析这种制度变迁的必然性,从而使读者自然而然地得出达赖集团复辟封建农奴制度的图谋注定要失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从风险社会语境中看和谐西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长期以来面临着尖锐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大力构建和谐西藏,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转型时期西藏存在的社会风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及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化解社会风险,构建和谐西藏,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文化的变迁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转向,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了长时间的碰撞和交融、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体系,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和深层内涵,典型地体现了文化的互渗特点。作为客观因素和条件,沟通和交流的路线如茶马古道、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各个时期的驿道以及其他通道都作为文化之路起了重要作用,对藏族文化变迁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藏族历史看西藏与祖国内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证了自古以来藏族历史与中国历史、西藏地方与祖国内地的关系密不可分,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所谓"西藏自古独立说"是对历史的歪曲。  相似文献   

17.
1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而善治是社会管理的理想状态;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社会管理中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综合治理和长治久安则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措施.依据西藏实际,实行“五个治”,即善治、法治、自治、综治、长治是西藏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中西封建社会的帝王、国家和政府三者之间结成了不同的关系。在中国,皇帝、国家与政府三位一本。而在西方,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时间里,国王可以代表政府,却很难代表国家,国王与国家在相当程度上处于分立状态。基于这种不同的关系,封建赋税在中国主要依靠强权征敛,因而称为“强权征收”;在西欧,封建前期主要依靠特权征取,后期主要通过协商征收,所以分别称为“特权征收”和“协议征收”。“强权征收”反映中国封建赋敛的专断随意性特点。“特权征收”和“协议征收”则反映西欧封建税收相对民主程序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宗法农奴制度下的周代婚姻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代奴隶制是带着氏族的公有外壳和氏族血缘纽带的奴隶社会,对于国家奴隶主集团来说,财产基本上是共有的。因此财产的个人血亲继承还不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反映到对妻子的独占性同居权的占有意识,还没有形成一种强烈的占有性欲念。因此,对妻子的贞操,对嫡庶妻和嫡庶子的区分,以及相应于这种区分的存在的关于权利和义务的区分,还不可能被提到现实性和法典性的意义上来。再者,对于殷代的农村公社或农村公社下的氏族成员来说,由于公社外壳和氏族血缘纽带的存在,同样不存在财产的私有和继承问题,对妻子的贞操和血统的纯正,也都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