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沃尔特·惠特曼齐名的美国著名女诗人。本文选取了狄金森的两首经典诗歌"暴风雨夜"和"篱笆那边",从标点符号、语法、韵式、修辞手法、遣词与诗歌风格等方面比较了狄金森诗歌的两个汉译本:江枫译本和蒲隆译本。文章指出了两个版本各自的特点,即:江枫译本简约、内敛而稍显生硬、机械;而蒲隆译本流畅,但略失之于简约。  相似文献   

2.
参照诗歌翻译标准从“音美”、“形似”和“意准”三个角度对柳永《雨霖铃》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许渊冲译本比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更胜一筹,可谓是音形意三美皆俱,为古诗词翻译不可多得的佳品.  相似文献   

3.
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五个汉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括了国内对艾米莉·狄金森的研究,并评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五个汉译本,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即江译本简约,蒲译本流畅,孙译本抒情优美,吴译本通俗干净,王译本通俗夹雅.  相似文献   

4.
如何在译本中重建审美主体、善化审美体验、实现审美再现、优化原作在译语读者心中的审美价值,从而完美地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与氛围中复制出具有同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作品,对所有的文学翻译工作者而言,都将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诗歌特有的美学特质要求诗歌翻译必须是美的再现.回顾了诗歌翻译美学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讨论了诗歌内在的审美价值体系,从典型译例中分析总结了诗歌翻译美学价值体系重构过程中的主体内容和具体思路及手段.  相似文献   

5.
《人生颂》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诗人亨利.朗费罗的《人生颂》是西方第一首被译为汉语的诗歌。自清代以来,该诗就出现了各式中文译本,其中,黄杲炘和黄新渠的两个译本最具代表性。运用消极修辞对这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可看出,在选词、词序和句式结构三个方面,黄杲炘的译本要优于黄新渠的译本。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哈代在诗歌创作中非常注意诗歌形式的创新.这种创新,既隐藏在诗行的音步和韵律等要素之后,也显现于诗节的整体结构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哈代的诗歌是音乐美与建筑美的有机结合.但在现有三个哈代中译本集子中,我们发现,这种形式上的美学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和有效的传达.在诗歌内容传达上,三个译本各有千秋,却没有一个译本显示出绝对的优势.我们认为,好的译者必须在整体上把握哈代诗歌的风格及内涵的传译.  相似文献   

7.
在诗歌翻译中,语言的迥异、文化的不同无法禁锢诗人和译者诗心的放歌.诗心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决定了诗歌的可译性.诗文本是每一次诗的言说和诗心放歌的驻留.诗歌意蕴、音韵、形式三个层次之美具备了在新语境下召唤读者新的言说、激励新的诗心放歌的潜力.语文学解读方法有助于译者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层面上对原诗诗心的理解和感受,并衡量出译本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诗的召唤潜力.  相似文献   

8.
北岛在评价里尔克诗歌时,对译诗和原诗之间的距离缺乏警惕,这透露出他的某种"世界诗"观念,这一观念使得北岛的诗歌写作暗含一个"便于翻译"的维度,并与他后期诗歌写作的困境有一定关联;北岛对里尔克缺乏广泛和深入了解,在行文中过度倚重单本里尔克传记,在资料使用方面出现诸多错谬,对里尔克诗歌的理论阐发也含混不清;北岛对里尔克诗歌汉译情况较为陌生,他用以作为批判对象的译本并非现有最佳译本,同时,他在引用他人译本时也不够严谨。  相似文献   

9.
浅议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佳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比较了许渊冲和其他译者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得出三美论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译论往往将诗歌翻译策略截然两分,并因论者的偏好而持其一端。詹姆斯·霍姆斯将诗歌翻译中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并从两个参考轴线考察译者的策略取向。借用这种方法对李白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四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整体策略取向不尽相同,但是每个译本都运用了所谓对立的策略。不仅如此,四个译本目的取向殊途同归,且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可见,截然两分的诗歌翻译策略实际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诗歌意境的审美内涵可以从情景交融和象外之象两个方面来界定,前者是意境生成的基本条件,后者是意境生成的必要条件.这个研究成果为意境翻译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点,有助于确立译作意境的批评原则和具体标准.文章选择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个案来解析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依据意境的批评标准从18种译文中挑选出华兹生译本探讨了诗歌意境翻译批评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目的是为印象式的诗歌意境提供一种科学的翻译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12.
诗歌意象美的传递——以唐诗英译为例看诗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意象为诗歌美的重要体现形式,而意象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原诗美的传递.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着眼于诗歌"意象"的定义和审美特征,阐释了诗歌的意象是人的存在形式通过"赋比兴"等手法而进行的诗意的表达,而人的本性和事物的异质同构的特点使诗歌意象的翻译成为可能.本文结合唐诗英译的例子,通过对译本分析并总结出,诗歌意象翻译中对原诗意象和意象背后的意境的理解是关键,在实践中还要结合译入语境对意象作阐释或调整,这些策略对诗歌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自建《诗经》英译本平行-可比复合语料库,验证显化、简化以及范化三种翻译特征在诗歌体裁译本中的表现程度,并从历时性角度对其内在动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在人称代词主语的使用方面,三个译本均呈现出明显的语际显化趋势;但比较形合度后,发现三个译本的语内显化倾向不明显。此外,分析结果并未完全支持简化与范化假说。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汉英之间的语言差异和诗歌源语特征等言内因素以及历史文化背景、时代特征、译者的政治伦理观点等言外因素。  相似文献   

14.
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意美、形美、音美浑然一体,也就是钱钟书先生所提出的"化境".通过评析王佐良先生的A Red,Red Rose英诗汉译本,进一步说明意境和神韵风格是诗歌翻译应力求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在西方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是因为: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必然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哲学阐释学的相关理论,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是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方面探究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歌的内在本质,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人生礼赞》是美国诗人朗费罗的经典之作,也是第一首被译介到中国的英语诗歌。从清朝至今已有数十个中文译本陆续出现,期间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流变。文章以朗费罗此篇经典诗作的不同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化、美学等多方面的因素探讨经典译介流变之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了辜正坤用诗体来翻译英国诗人但丁·迦百利·罗塞蒂的诗歌<闪光>的四个译本.基于译作的特殊诗体形式,文章参照中国宋词词体风格、意境、语言特点、情感力度等方面对原诗和译作进行比较、分析、鉴赏;并试图以此为例探讨"同一译者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现象.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学形式,我国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英国的古典主义诗歌、浪漫主义诗歌都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绚丽瑰宝.诗歌的翻译也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众多译者.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汉英诗歌互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意象的传达对于诗歌的理解也至关重要.介绍了意象的定义,通过引述许渊冲、王玉书、杨宪益和戴乃迭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一诗的三种译本,分析了意象对诗歌翻译所起的作用,并探讨了古诗翻译中对意象的处理,从而说明意象的理解对于翻译诗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诗歌《长恨歌》中不乏转喻这一认知机制,通过阐释转喻认知机制在诗歌意义解读和译本建构中的作用,对比分析《长恨歌》各个译本,本文试图发现转喻认知机制对译者识解方式的影响,进而证实转喻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琵琶行》是我国古诗歌中的经典,诗中大量使用的隐喻使其具有审美价值。《琵琶行》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使得其译本颇多,然而对其译本的研究却不多见,针对译本翻译中的隐喻和美学效果进行的研究则更为罕见。本文通过分析《琵琶行》中隐喻的具体实例,试从隐喻的四种翻译方法及其产生的美学效果方面探讨许渊冲的英译本对诗歌翻译中隐喻的处理手法,指出隐喻的翻译是不仅仅是一个文字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认知转化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