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画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气韵生动”就是对自然规律与“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创作上的诗意提炼。认为绘画创作就是审美主体与自然通融感应后领悟自然的过程,弥漫着浓郁的生态审美智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相融相生关系,人与自然亦师亦友关系,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关系。“气韵生动”反映了生命与自然生生不息之美,生命与自然共生之美,生命与自然的象外之美。  相似文献   

2.
学习中国画有四个信条:“一曰师古人,二曰师造化,三曰读万卷书,四曰行万里路。”我国自唐宋以来的绘画皆是经过先临仿,次创作,创作中间以写生的道路。临仿,即“师古人”之迹研究和分析前人笔墨的技巧。写生,即“师造化”对自然物象整体认识。创作,则是陶熔“师古人、师造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四者,然后“中得心源”之举,但不只是临仿,亦不只是写生所能得之。  相似文献   

3.
从张大千一世佛缘看,禅宗思想在张大千绘画创作中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作用,其绘画内容、绘画形式、绘画理念和创作机缘、绘画创作的升华等方面都被深刻地打上禅学精神的印记,张大千思想意识中"佛禅之石"成就了其彪炳史册的"绘画之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创作法是“心师造化”,具体表现为宏观透视、身与物化和因心造境。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创作法则是“模仿自然”,具体表现为微观透视和征服对象、再造自然。二者的差异来自中西方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性与中国绘画的写意性有相似之处,但二者仍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非常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写意性是它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画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因为这一特点,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成为世界艺术文化之瑰宝,令世人惊叹。文章以花鸟画的发展为例,说明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形象地反映了绘画中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将这一中国古典画论引入油画风景写生教学,既可以避免在教学中对西方绘画语言样式的生搬硬套,又可以克服在借鉴西方绘画形式的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进而努力使教学方式更趋民族化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中国古典哲学《周易》中的“象”、“数”、“理”阐述了意象的审美特征,以及在形态、空间、色彩、韵律等层面上的意象性所赋予中国绘画的审美与艺术构思表现的特色,即意与象的统一说。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心物统一思想的展现,它囊括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成为中国绘画不可动摇的法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以中国画的审美体验来论述形式语言在创作中的作用。将图式 (形式语言 )与创作体验、审美体验纳入艺术作品的形象分析中 ,以此说明中国画艺术的生命力源于生活 ,再现于艺术的创造中。创造性的思维 ,离不开生活的体验 ,它不是摹拟现实 ,更不是自然主义的照搬。中国画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 ,透过心灵的体验将形式语言中的点、线、面、皴、擦、染、用墨与用笔的有序组合再现出典型的艺术形象当中 ,这也即就是外在观察与心源体会在画面中所表达出的和谐之美。它所唤起的读者心灵体验 ,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形式语言的类比与组合 ,作者、读者、作品三位一体的自由交流空间 ,映射出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艺术家造化与心源的合一。  相似文献   

9.
董其昌的绘画艺术理论中的仿古主张包含了对“师古人”和“师造化”的独到见解,并将这一主张成功地运用到他的绘画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董氏的仿古主张是他绘画艺术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探讨和研究他“师古人”和“师造化”的理论,重新认知董氏绘画艺术中仿古主张中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经过对恽寿平绘画思想的研究发现,"仰钻先匠,外师造化"是他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思想意识方面他极为尊古,并坚持师法古人;同时重视师法造化,将写生视为绘事之源泉。在师法造化的过程中要求画家深入自然,自然与画家的灵魂交融,他的没骨花鸟画因而被称为写生正派。当前中国画坛片面追求形式感,忽视绘画基本功及写生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恽寿平的绘画思想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1.
所谓休闲,就是人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体验状态,自由、自在、自得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就道家的休闲传统思想资源考察,老子的"自然无为",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均表达了休闲的理想与境界。这些休闲智慧也深深地融入于松尾芭蕉俳句创作之中,由于作者始终如一地坚持"随顺造化""物我一如"的超凡之心和休闲意识,为"蕉风"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创作自述绘画展示的是什么?我想是:绘画应研究心和画的关系,应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和对物体的形状、色彩、空间等造型因素观察达到一种精神体验,在语言表达上要真正理解"得于心、应于手"、"师心不蹈迹"寻找体现精神的语境。这种精神仅存在画外,是在形式和表现语言背后一种感觉与气度。精神内在的东西应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并非装腔作势...  相似文献   

13.
“天人相分”的哲学命题和思想传统,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审美主体与自然美的关系上承认自然美的客观性,承认主体的美感是由自然事物的美所引起的,它还是中国绘画艺术中“造化与心源”、“形似与神似”这两对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4.
谈中国画写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高度凝聚与体现。它的发展历史较之西方绘画具有十分明显的继承性 ,这是由于在古老封闭的中国 ,历代画家总是在他的内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以求突破。中国画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表现形式 ,有历史形成的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文化传统 ,而中国画中的写意 ,则是传统中国画中的精华所在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中国画中的写与意的论述 ,强调写意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性 ,它对现代中国画创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中国画欣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体现出我国人民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通过认识传统中国画的形式语言特点及其折射的精神内涵,有助于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使民族感情得到升华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比较艺术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大学美学教授伍蠡甫先生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探索中西比较艺术学并进行了研究与创作的双重实践。他指出西方艺术形式美经历了从理式中心向形式本体的进化过程。而中国艺术特别是绘画中的形式美则崇天人合一。西方形式美从内容与形式的冲突中得到升华,在现代艺术中形式美的独立性尤其突出。而中国艺术美则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得心源"与"外师造化"的艺术实践方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形象体现;绘画的主旨是立象尽意,其目的为"通德类情","天人合一","物我共化",取得自然万物之意象,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得意忘象,不似求似,直逼中国画取象的本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山水画取象的法源;笔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绘画外在审美形式.中国山水画创作,以观物取象为基点,以中华民族特有的笔墨立象尽意为旨归,所表现的"道",容量之大,奥理之深,是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写生是绘画创作的重要环节。历来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与自然、社会 的关系。依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从事绘画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必须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在 写生实践中培养艺术感受、积累创作素材、感悟自然并领会艺术的真谛与精髓。  相似文献   

19.
感觉是绘画的基础。感觉敏锐与否,是艺术家在绘画上获得成功的前提。画家应该在自然中师造化,在师造化中获得感悟,磨砺自己的艺术感觉和表现技巧,逐步形成画面中“个性化”的语言,通过敏锐的感觉聚积和丰富的艺术实践,建构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本身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 ,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使自我和他人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美的特征给写作思维指明了创作的道路 ,明确了创作要求 ,从而使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向美靠拢。艺术思维是对特定审美感受的理性开掘 ,是从某个角度或侧面深刻领会生活的底蕴。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要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文艺写作 ,首先要求写作的人应是美的 ,然后他才能按照“美的规律”深入生活 ,反映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