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的小品文由前期浮躁凌厉之巅向平和冲淡之谷转变,追求一种闲适蕴藉、"自我表现"的趣味之风;但透过其柔和的笔调,却又可以发现其散文貌似平淡实质蕴含"苦"和"涩"之味。由此,构成了其小品散文存在平淡与苦涩矛盾对立纠缠的二元风格。具体言之,"平和冲淡"不是周作人散文的唯一风貌,"凌厉苦涩"也不是周作人散文的仅有格调。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既"平和冲淡"又"凌厉苦涩"的,是由辐射性与内敛性这二元相结合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对立又纠缠。周作人小品散文纠缠于二元之间的复杂风格,既让我们看到了其散文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颇受争议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散文的周作人与周作人的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深怀散文情结。"散文的周作人",意指周作人本身就是他所指认的言志的散文。他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性情情趣等无不诠释着他所命名的散文小品。"周作人的散文",可表述为散文是周作人的一种语言物化,是周作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是周作人精神私人化的一种表达。主体与文本这样地相生,在现代散文史上,周作人似是第一人。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所处的时代是没有自由的,但他却把这种不自由的心境转化为自由的形式(小品散文)表达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还将现实中沉重的东西尽量予以化解,为自己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精神空间,小品文是周作人心灵世界的自然流露,潜在文字间的那份“苦涩”不仅表明了他的一种“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还指陈着他心灵自由的限度。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周作人是一位产生过深刻影响的作家、理论家。他的同时代人曾评说:“讲到现代中国的散文,周作人先生是第一个不能忘记的人物,我们首先不能不感谢他的提倡的功绩。”①“周作人的小品文,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是成了一个很有权威的流派。”①确实,作为一种现代文体的倡导者,一个文学流派的公认的领袖,周作人对现代散文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然而纵观肥年来的有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往往注重肯定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成就而忽视了他的理论建树,这对于周作人研究、对于中国现代散文史的研究,都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缺…  相似文献   

5.
散文是理解文学家和哲学家废名的桥梁,是其创作整体性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散文以"隔"为特色,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难度,但可从废名和周作人师生之间"隔"的异同,窥其一脉相承的文学趣味。从散文形式上剖析,废名从六朝散文中提炼出"乱写"的观念,其实质是重灵感的创作心理。二者共同形成其散文独特的"乱写"之"隔"的美学风格,有助于理解废名后期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6.
穆木天1926年以法国文学为参照的文学批评体系是通过《法国文学的特质》建构起来的。针对"五四"以来新诗观念上"诗"与"散文"的混淆,他提出"纯粹诗歌",主张新诗的象征主义发展,追寻"诗"与"散文"的"纯粹分界"。与周作人、梁宗岱以及法国诗人瓦雷里的象征主义诗学不同,穆木天的象征主义是通过"个人生命"与"国民生命"的"交响"和"暗示"即"诗性境界"实现的,他揭示了"诗"与"散文"在建构基础和方式上的根本不同,为中国新诗的独立发展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深受日本夏目漱石"余裕"论影响,论者多认为周氏闲适文学观即明证;其实,周氏"自己表现"散文观和舒徐行文艺术更得"余裕"论神髓,他对"余裕"论的偏执理解,则消极影响散文创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以其风格卓异的散文创作而堪称一代大家.他的散文批评理沦亦不遑其后,在现代批评史上也是需要涂上一笔重彩的.他提出“言志”这一传统审美批评范畴,用以衡量中国现代散文,以旧瓶装新酒,在传统意蕴的基础上,赋予其现代的内涵,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周作人的散文审美批评理论的重要透入点.  相似文献   

9.
在周作人的文学理论体系中,"言志"与"载道"是一对核心概念。而且,对"载道文学"的批评是周作人20世纪30年代"言志文学观"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分三部分展开论述:其一,对载道文学所维护的专制思想进行批判。质而言之,载道文学实际上就是为文化专制主义张目。其二,对载道文学所蕴含的"政治作用"的批评。过分相信和夸大"文字有灵"以及对于政治有大作用是载道文学的弊病。其三,反对模拟。周作人认为,封建专制是模拟之风久盛不衰的根源,其结果便是"无定见"。  相似文献   

10.
忧患意识是儒家艺术精神的核心,周作人散文的忧患意识与儒家艺术精神具有渊源关系.早期杂文的感时忧国、闲适小品的人生忧思和抄书体散文的历史忧患贯穿在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中.忧患意识也是周作人散文"浮躁凌厉"和"苦涩"特色的形成和转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乌篷船》是周作人尺牍体散文代表作之一。书信作为随笔的一种形式归之于现代散文,周作人大概是创始者。“尺牍”这一新体的创现,实质集中体现了周作人散文“随意抒写”、“自然流露”的风格,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文学创作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周作人的“魏晋文章”可谓独具特色。其散文小品以及新旧诗体 ,皆以风格的冲淡平和与语言的流丽自然而见长 ,与魏晋文学神似。由于最为服膺陶渊明与颜之推 ,周作人的这一追求 ,对于后来的废名、俞平伯、江绍原等人都影响至深 ,从而于中国现代散文中的隐逸与静穆一脉风格之形成有莫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的个性主义文学观认为文学是"人"的,文学是"个人"的,文学是"个性"的,文学更是"自己"的,构成了相对完整、内容丰富的一个系统。在"人—个人—个性—自己"这一逐层收缩的价值系统中,充分显示了周作人对于"个人"的理性自觉和情感坚执。当他以这种思想来批判封建礼教时,这种理论发挥的是积极的作用,但当他把人的生物性单独地夸大并使之与人的社会性相割裂时,这一理论的消极作用就暴露出来。这种个人原则的至高无上性决定了周作人以保持个体的个性自由和切身利益为最终选择,放弃了对社会、民族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骁将。他首先提出“人的文学”的口号,促使文学革命向纵深发展。他在散文创作、诗歌创作和民俗学的研究方面,都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却屈任伪职,成了民族罪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复杂作家”。倪墨炎同志最近完成了新著《周作人评传》,试图对周作人一生的功过是非,作出科学的公正的评价。本刊选载的是反映周作人早年文学活动的部分,其中用作人小说创作的史事,很少有人作过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能够独树一帜、自成风格的散文大家。以周作人二十年代小品散文为本 ,研析其学者式的知识园地、“逸趣”盎然的艺术品格、舒缓自在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探讨周作人二十年代的小品散文的独特的精神内核及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6.
书话体散文是周作人追寻已久的生命文体,是他心中真正自由的个性散文.周作人的书话体散文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周作人在生活和创作中都体现出一种典型的"次子心态".从文体学角度考察,周作人书话体散文的生成分三个阶段,有着鲜明的特征,从中可以见出其独特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舒芜先生是周作人研究专家,但他认为周作人散文的“真正大成就还是在他的后期”的观点却是一个重大的失误。本文以驳论方式,指出舒芜先生之所以出现这一失误,乃是因为他采取了不正确的研究方法之故,如割裂思想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未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双重标准来衡度作品等等。正因为如此,舒芜先生的周作人散文研究,存在严重的自相矛盾、主观化、片面化等毛病。作者认为,周作人后期散文艺术上的退坡,是他政治上消沉与堕落的必然结果,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失去了他前期散文中的固有光彩。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周作人的忆人散文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视角上,对于不同的人物鲁迅采取了不同视角,而周作人的写作视角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鲁迅的忆人散文重在"评"而不在"忆",将叙述、抒情、议论合而为一,因此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而周作人的忆人散文重在"忆"而不在"评",缺少哲理上的思索.鲁迅的忆人散文的情感激越深沉,而周作人的忆人散文的情感平和冲淡.这种差异是与二人的思想性格、文学观念、美学追求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老庄思想不是作为一种学说引起周作人的接受或批评,而是作为一种信念渗入到周作人的生命意识的深处,进而影响他的观念、生活和创作。他不是很多宣传老庄思想,但他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乃至文学风格较之其他现代作家更隐秘却更深刻地体现了老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20.
王雪 《东方论坛》2011,(6):53-56,64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转变以及纯文学意义上散文概念的出现,使写作主体的身份特征由以往的多重社会身份向文学层面转变,这种特点在现代主要散文家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冰心、钱钟书、梁实秋等的文学身份中集中体现出来。由中国现代散文创作成就可见,散文创作的风格和成就是和主体的文学身份质素密切相关的,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主体身份向文学层面的转变,是现代散文文学性增强、白话文语体魅力充分呈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