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不仅给新闻传播格局带来巨大变化,也对新闻伦理道德提出新的挑战。传统的新闻伦理价值在新技术的渗透中不断被解构。应该构建何种内涵的新闻伦理观来适应这一变化?对这一问题应尽快展开学术研究和讨论。根据“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进行考察,“人机协同”概念强调了未来技术发展对新闻业的更高要求,其伦理学内涵也为突破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哲学路径:构建人机之间平衡和谐的关系,以人类的智慧让人工智能在新闻实践中“物尽其用”,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在中宣部新闻阅评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新闻阅评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一个贡献”[1],明确将新闻阅评归入新闻学的范畴,并将其提到可作为“学”进行理论研究的高度。这一论断是建立在对新闻阅评10年实践的理性思考基础之上的。自1994年中宣部正式成立新闻阅评小组、开展新闻阅评工作以来,到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大部分地市的宣传部门都普遍建立了新闻阅评制度,各新闻单位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新闻阅评活动,新闻阅评已在各级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新闻活动”是理论新闻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性范畴,是最为抽象的、一般的新闻学概念。本文认为,从广义上说,与新闻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都可以叫做新闻活动;从狭义上说,新闻传送与收受活动才能叫做新闻活动。新闻活动是人类认识生存发展环境的手段,新闻活动是人类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新闻活动是人类用来建构共同精神家园的手段,新闻活动是人类用来建立精神关系、实现精神交往的一种特殊手段。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文化活动都需要情感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亦然,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都倾注了记者浓郁的感情,以此感染受众,引起共鸣。情感在新闻中的表现,主要以直抒胸臆和借景融情方式。新闻中情感的开拓,重在精心选材、描绘细节、遣词造句几个方面。而新闻中情感的提炼,在于作者在表现新闻时有缘而发,努力达到“物我一体”境地。  相似文献   

5.
《大庆社会科学》2012,(3):160-160
彭立撰文指出,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三化观”,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提法。一、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定位。“中国化”,指涉着当代新闻传播的空间定位,即这是在中国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就是指其内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实质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传播的生存与发展的模式。二、新闻传播的“时代化”特质。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普通人参与媒介叙述的潜能得到释放,受众在新闻叙事中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的发展,使受众的新闻叙述控制权得到扩张。新媒体环境下普通受众参与的互动叙述从不同角度延伸新闻故事的情节线,使之成为一个开放性文本。“受众叙述”所具备的动态生成的特性,导致文本边界趋于消解,由此建构了新闻叙事的“全文本”。受众以“游猎”姿态展开新闻叙述,对主流媒体的新闻文本进行挪用、拼贴和戏仿,生成具有“杂交”性质的叙述文本,成为当下年轻世代新闻消费的“间接化”与“娱乐化”的重要表征。作为一种“生产者式文本”,受众叙述不再受制于新闻类别的“常规”,为新闻“诗学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并在集体意义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常说,“吃柿子专捡软的捏”。其实,看报纸新闻也同样,读者多喜欢软新闻,疏远“硬”报道。什么是软新闻?顾名思义,是指经过细心软化处理,具实道来,可读性强的新闻。不过,有必要申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软新闻,是适于地市类综合性新闻,像中央大政方针的报道,自然还是丁是丁、卯是卯,不宜做软处理的。就目前而言,我们从报上看到的大而空、干瘪无味的“硬”新闻不在少数,读者对这种新闻的评价多是“一看就是假的”,其实这些新闻并未说谎,读者却感觉是假的,为什么?这就是虽然记者据实报道了,但面目生硬,从头到尾都是官话,让读者不舒服。所以读者常…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流行的“战时新闻学”与战时新闻政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战时新闻学为战时新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学理依据;另一方面,战时新闻政策反过来又为战时新闻学提供了“法理”支持和政治导向。随着战争的进程,国内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对自由民主的诉求开始复苏,由战争初期的“服从统制”到积极进行反统制的斗争。这种阶段性流变的特点必然反映到新闻与文化传播活动中来。这一变化趋势,与整个大后方思想文化运动的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截取新闻典型瞬间 ,拍出反映事物本质的精采的视角新闻 ,是新闻摄影永恒的课题。法国的布勒松是世界上著名的摄影大师 ,他说 :“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里都有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个时刻来临时 ,环境中的元素会排成最有意义的几何形态 ,而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形态转瞬即逝。因此 ,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处在平衡状态时 ,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这段论述 ,道出了新闻摄影截取新闻典型瞬间的两个要素 ,即发现“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的“决定性的时刻”,和“抓住这一时刻”。但如何“发现”和“抓住”呢 …  相似文献   

10.
陈静 《兰州学刊》2004,(5):264-264
在媒体的惨烈竞争中 ,“策划”无疑成为各媒体看家的“杀手锏” ,或称其为“重磅炸弹”。然而 ,眼下 (且不说电视、广播 )同城各家报纸的“策划”都不少 ,有策划活动的 ,有策划新闻的 ,也有新闻策划的 ,反正只要能压倒对手 ,什么招都能使出来。其实 ,从严格意义上讲 ,既然报纸的第一属性是传媒作用 ,是新闻纸 ,那么 ,得出的结论就应该是所有的策划都应围绕新闻来作 ,都应该向新闻看齐 ,这样的策划应该称其为“新闻策划” ,有新闻内涵的策划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策划” ,否则 ,路就走歪了。新闻策划应以新闻事实作为基点 ,同时 ,在新闻上要…  相似文献   

11.
“走转改”活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使其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坚守和工作常态.就应当建立长效机制。构建“走转改”活动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使“走转改”活动制度化,从三个方面健全相应制度:建设舆情采集制度,确保走基层的常态化;改革媒体管理制度,确保转作风的常态化;改变新闻评价制度,确保改文风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12.
新华网2006年“两会”报道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网2006年的“两会”报道与2005年的两会报道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创新与突破,文章通过具体的对比与分析,着重从栏目设置、新闻样式、新闻手法以及新闻资源的深层开发四个方面研究其创新。  相似文献   

13.
龙黎飞 《云梦学刊》2004,25(3):121-122
晚清巨子梁启超在继承前人新闻理论基础之上,在自己长达27年的报业生涯中提出了许多新闻思想,其思想是随着新闻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这一过程充满着一个“变”字,而变中又有不变。据此,可结合梁的政治思想及其经历梳理出梁的新闻思想的嬗演轨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公共新闻由民生新闻发展而来,在电视节目、报刊栏目、活动策划等方面已有体现。现阶段我国公共新闻发展面临的障碍包括公众对政治事务缺乏热情、传媒环境的诸多限制、媒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新闻的时效性与社会问题延续性的矛盾。发展公共新闻,应营造社区文化,提高公众对政治的热情;加强不同形态媒体之间的合作;媒体在讨论中充分发挥组织作用,解决好"3W"问题;媒体及时跟进观点的报道和后续进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长期的新闻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积累和发展了关于报刊独立、报道客观、新闻真实和服务社会的新闻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新闻思想尽管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依然充满了真知灼见,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再次暴露了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性,体现了西方新闻传媒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这一事件,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客观公正原则、新闻自律等系列问题。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云 《学术探索》2003,(6):73-74
提高新闻报道质量 ,不仅是党和政府及受众的要求 ,也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要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 ;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质量考核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论文依托公民新闻迅速兴起这一契机,密切关注网络媒体的最新动态,并结合对公民新闻的具体个例的分析,从多个角度讨论新闻博客的主体表达方式的新突破带来的公民新闻的蓬勃发展,并分析公民新闻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其本质和意义。同时,对公民新闻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公民在不远的未来定会在表达自己的同时实现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9.
"负面新闻"及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个概念,负面新闻表意缺乏明晰性和准确性,易产生歧义,故不具备学术概念应有的品格。不仅如此,它还有可能成为特定主体阻遏新闻舆论监督的借口。负面新闻与负面新闻信息、负面题材报道、批评性报道、产生负面效果的报道等概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新闻学界、业界乃至政界,应慎用负面新闻概念;其相当一部分义项可用负面题材报道概念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