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裔女性,是一个重要的海外华人群体。本文以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为文本,以“沉默螺旋”理论为分析工具,重点分析了华裔女性话语权及其表达方式的变迁,力图揭示出华裔女性“柔顺”性格形成的社会动因和“沉默”中华裔女性的精神生活状态。这对于研究中华文化在异域的传播变异和华裔女性社会地住的变迁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其内容同前三部小说一样,围绕着华裔母女几代人的困境与心路历程展开。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文中“沉默”这一主题,并突出作者利用书写打破“沉默”之枷,为华裔女性重获话语权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分析指出,《女勇士》作为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表明了双重族裔身份和双重文化背景的华裔女性在寻找个人身份位置时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汤亭亭所塑造的华裔女性形象既是她自身的真实写照,更是华裔女性成长艰辛的真实写照;汤亭亭的《女勇士》既表达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更加表达了为她们争取话语权的渴望,以及在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的基础上和谐相处、平等交流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一书中如何在母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夹缝中艰辛地探寻自我身份;指出她从每个角色的塑造入手,以"沉默"和"言说"作为标志性的主词,意在暗喻她自己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在族裔妇女话语权缺失的美国白人主流文化氛围中,从沉默到最终获得话语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女勇士>及其在美国的评介概况入手,探讨文化多元化趋势下文学语境中弱势群体的压迫性沉默(又称失语)问题.压迫性沉默是以往在文化霸权和文化专制与独裁下权力集团施行使沉默策略的一种后果,也是弱势群体丧失话语权的一种表现.它进而会对后来的学习者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交流与对话仍旧不能正常进行.<女勇士>充满争议的批评状况实际上是主流与少数族裔话语界、男性与女性主义者之间为争夺华裔美国妇女的发言权与代言权而进行的一场战斗  相似文献   

7.
从赛义德指出的经典文学与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共谋关系出发,针对其《曼斯菲尔德庄园》第21章 中沉默的解读进行反驳,结论是,这个沉默并非因众人对殖民做法的尴尬而产生,也不表示奴隶贸易是个禁忌话题,因此,不能将其解释为奥斯丁对奴隶贸易的默许。对奴隶贸易或奴隶制,奥斯丁不是保持沉默,而是表达了改良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华裔女作家金斯敦的《女勇士》中的两位女性人物入手,透析文学语境中的弱势群体的失语(压迫性沉默)问题。华裔的中华文化传承当中的性别主义及其沉默策略所制造的压迫性沉默使无名姑姑与月兰姨妈都被禁锢在内化了的女性沉默中,而这沉默自身对她们就是一种压迫。该沉默巨大的破坏性使她们内心经历了一个超过她们自身张力(承受力)的斗争。置身于所谓的“道德的”、“正常的”、“可理解的”与自身不可表述的现实的巨大矛盾之中,不同的个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否定;不同程度的自我否定则依照不同个体各自的承受力而终结于自杀或疯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了汤亭亭的《女勇士》,认为书中多个女性形象——“无名女人”、“疯女人”、母亲勇兰和“我”——体现了女性与自然在符号上、地位上、象征上和经验上的联系,而花木兰这一形象则体现了汤亭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自然与人类,男性与女性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平等共存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美国评论界一般将汤亭亭归入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一类,将《女勇士》作为非虚构类的自传来接受,结果导致对汤亭亭的边缘化以及对其作品的文学成就的忽视。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林达.哈琴在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文坛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潮流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女勇士》通过戏仿华裔自传,对这一文类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内涵,尤其是对华裔女性通过“被同化”、“被美国化”而受到主流社会接纳、实现“美国梦”的成功故事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该作品对华裔历史叙事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再加工,从而成为典型的历史编纂元小说。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在女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她必须面对来自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以及社会阶级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因而她的成长过程非常艰难。作家通过使用多重叙述视角、后现代复调叙述与拼贴以及将成长与反成长叙事并置等手法,再现了少数族裔女性成长的复杂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成长小说这一经典模式。  相似文献   

12.
受福柯、德里达等人学说的影响,女性主义的最新发展形式克服了传统女性主义的弊端形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其推崇的权利—话语观、反二元对立,并对男女差异的新的阐释,深层挖掘了女性受歧视、受压迫的根本原因,从而为女性主体建构拓展了新的空间。《女勇士》塑造的新的"花木兰"形象虽然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花木兰形象,但它在建构女性话语权、颠覆男/女二元对立范式及以女性自身体验来建构女性主体等方面体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要旨。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华裔导演的电影中,关注美国华裔女性命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重。美国华裔女性通过其特有方式打破沉默,赢得自己话语权,这说明美国华裔电影对于华裔女性的刻板化印象起了渗透、抵抗、甚至颠覆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简·里斯在其代表作<藻海无边>中解构了他者人物的失语状态,使其重获话语权.其中,黑人奶妈克里斯托芬在身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双重压迫下敢于发出令权威心虚的声音.帮助受难的女主人公母女,还不遗余力地为追求自我解放而斗争.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克里斯托芬反殖民反父权压迫的斗士形象进行文本分析,能给予这位处于双重文化边缘的次要人物一个全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金山勇士》是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作品向人们展示了早期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的辛酸血泪史。尽管男性在《金山勇士》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但是华裔女性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利用解构男女二元对立的方法,解读分析《金山勇士》中"沉默而反抗"的女性形象,突显女性在种族主义及父权制度双重压迫下的行动和反抗,展现逐渐觉醒中的女性意识,发出女性反抗的声音,重塑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16.
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是一部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杰出作品。它通过描绘一个失语沉默的华裔女孩寻求自我身份的痛苦经历,揭示了母亲这一祖先文化代言人在华裔女性主体意识建构过程中所起的矛盾的作用.并指出华裔女性最终摆脱在两种文化中所处的边缘状态,具备女性主体意识正是两种力量互动最终达到和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疯女人"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在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其中"精神错乱"在字典中被解释为由社会、经济和文化元素引起的精神疾病。因此,作家在作品中经常利用精神错乱的人物揭露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例如,汤婷婷在《女勇士》里塑造了多个"疯女人"形象,包括第三章的主人公"我"、河边的无名女人及第四章的月兰阿姨等。本文将通过分析《女勇士》中"疯女人"形象,揭示其背后的所指及含义。  相似文献   

18.
汤亭亭的《女勇士》讲述的是华裔女性在充满歧视的环境中从迷茫到顿悟,从颓废走向成熟的女性成长历程,通过逃离现实的精神成长,反抗中的女性成长,父权社会中的"母亲"成长三部分内容,既反映了中国人在美国创业和生存的艰苦,面对中西文化差异时的彷徨,亦演绎了一个华裔女子成长路途中的艰辛,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女性的精神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9.
《女勇士》是美籍华人汤婷婷的自传体小说,描述了在成长过程中她与美国社会和中国移民群体之间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相互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当对立的一方在精神和观念上威胁到另一方,或者打破了对方传统社会习俗的法规和准则,以至于伤害到对方的感情并引发精神上的羞辱感和恐惧感,那么在对方的眼里,这一方就是“鬼”。因此“鬼”的本质是对立面———个人或群体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文学象征。  相似文献   

20.
“沉默”作为一个文论概念,首先应是由马舍雷提出的,他针对的是文本和意识形态间的关系,强调文本意识形态的隐秘性。“沉默”是由作家设计而成的,也可能是无意而为。“沉默”本身具有否定性质,这是语言本身的有限性所致,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无奈,这势必使文学成为艺术就具有了超语言性。“沉默”以一种无限澄明的存在构建作品存在的样态,它发出的充满感召力的“召唤”吸引着读者与作者进行内在心灵的对话和沟通。“沉默”要以想象性阅读活动来诠释其内在的美质特征,从而使文本意义呈现无尽的“绵延”之态。“沉默”不是虚无,而是一种有限的遮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