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谪黄,在黄州经历了人生的蜕变。这在他的诗词中,有着清晰的表现。为研究他对庄子的接受情况,本文采用文献比对研究法,将苏轼黄州创作的诗和词,与《庄子》一书进行比对。由此,统计出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词,引述《庄子》一书的,占比24%;在黄州创作的诗,引述《庄子》一书的,占比20%。通过释读这些诗、词,发现苏轼接受《庄子》有三个特点:其一,苏轼黄州词接受《庄子》,侧重于消解人生痛苦;其二,苏轼黄州诗接受《庄子》侧重于自新,并以此完成人生的升华与蜕变;其三,苏轼接受《庄子》思想,往往儒释道相结合,尤其是释道相融为一,如盐入水,彼此难分。苏轼对传统思想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做法,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2.
大文豪苏轼在逝世前满怀郁愤对自己风波险恶的宦海生涯作了一个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编管"黄州是苏轼的仕途由顺向逆突变的开端,在他一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黄州苏轼思想由儒向释(佛)道嬗变及其内外原因和本质,对于认识苏轼甚至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轼仕途坎坷,一生凡九迁。在不断的迁谪生活中,苏轼渐渐形成了旷达的性格。通过对苏轼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诗文分析得知,苏轼的"旷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从被贬黄州时深畏祸患及身,唯求自安;到谪居惠州时借重佛道思想,随缘自适;再到迁谪儋州之时融入黎民生活,乐观待物,"旷达"才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4.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对自己一生功业的概括总结.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文坛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他以大量优秀的诗词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一代文宗”.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位占三席.“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在文坛上传为佳话.苏东坡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先后做过翰林学士,龙图阁大学士.但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此,开始了他宦海浮沉,屡遭贬谪的仕途生涯.在黄州,由于苏东坡官卑职微,对人民生活的疾苦比较了解,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写出了上千首诗词,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黄金时期.又由于他在黄州没屋可住,就在郊外东坡旧营垒处盖了一栋房子,因在下雪天房子落成,便取名为“东坡雪堂”,并赋《东坡》诗八首记之,从此苏轼便自号为“东坡居士”了.公元1094年,五十九岁的苏东坡又以“诋斥先朝”罪,“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1097年春,贬居惠州的苏东坡年已六十二岁,在贫病交加的逆境中,挥毫作《纵笔》  相似文献   

5.
东坡肉,浙江杭州传统名菜,因出自北宋苏轼之手而得名。据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尝。他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作诗介绍其经验:“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苏东坡第二次贬至杭州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22,(1):62-71
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人生旅途上三座闪耀生命之光的里程碑,每一个都是他历经苦难、走向辉煌、走向圆满的纪念。三者既是时间的循序渐进,也是境界的由浅入深,而通过在儋州对大海的体验更让苏轼江湖般的人生实现了生命的升华和境界的飞跃。这短暂的时空成就了苏轼的人生辉煌,最终使之自我实现,成为中国文艺史和思想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7.
苏轼对时间的思考由来已久,他长期以来一直陷于人生有限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中,在贬谪黄州时期,站在历史与哲理的高度之上,他最终实现了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夜雨对眠”意象贯穿于苏轼诗歌创作的一生,是其生命意识的集中外化,表现了苏轼在时光流逝而亲情故园无法回归的矛盾中的精神寄托,自然的人伦亲情是其抵御人生虚无感的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8.
苏轼、秦观被贬岭内期间,生活环境极其艰难.可是,苏秦执着生活,处困排难,随缘自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纵复玉关生人,何殊死葬蛮夷".体察民生疾苦,为当地的人民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国事,反对虐政害民.自苏秦被贬以来所形成的这种随缘自适精神,在他们这一时期写的诗歌中,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在宋代,最能代表文人士大夫成熟、稳定的谪居心态的是苏轼。其一生三黜,依次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苏轼积极吸纳佛、道思想中利于精神超越、利于生存需要的合理因素以涵养自己对抗苦难、摆脱困境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人格,保持一种稳定、平和、旷达、不走极端的心态,不介怀于个人之穷通得失、祸福生死。所至无不安怀适命,以贬地为"吾乡",恬然以处,随遇而安,坦然应对官场的失意和人生的挫折,平稳度过这段人生低谷期。  相似文献   

10.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先后被贬朗、连、夔、和四州达23年之久.这些中唐时的南方荒远之地,在刘禹锡的笔触下,展现出了新鲜、可爱的一面.这一时期刘禹锡的文学创作,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刘禹锡对民间文学的学习,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一生中创作过诸多关于洗沐话题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分布于三次被贬时期。苏轼黄州时期的洗沐对象主要是各种负面元素;惠州时期则是借"洗"来体悟身心本净的道理;而其儋州时期的洗沐作品则流露了更多的随缘和淡然。  相似文献   

12.
由<定风波>追溯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进而探讨苏轼面对贬谪困境时的人生态度:不去寻找社会准则的认同,而在内心世界寻找超越与平衡.以儒释道合一的人生哲学淡化悲哀,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人生范式.  相似文献   

13.
苏轼晚年在被贬儋州时,由于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所迫,其科学哲学思想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面临最艰难的人生困境,苏轼不得不以一种新的哲学态度来重新审视和矫正他的生活坐标.对苏轼来说,那一次次的流放生活和险恶的官场体验,使他逐渐地脱离了封建士大夫的那种腐臭之气,并通过特定的田园式生活而与广大的黎民百姓慢慢地融为了一体.  相似文献   

14.
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相似文献   

15.
从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与其书画理论入手,可以揭示其作品背后所映射出的进退两难的现实困境,进而探析他为协调现实与理想新冲突所构筑的具体对策--意趣高逸的理想人格.这可对中国当下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情境中精英们的现实人生意境提供可资借鉴的价值思考与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6.
谪居黄州之后,身同平民、迹等黔首的苏轼开始重新审度自己的人生意义,他把热情投注到平凡的世俗生活中,以朴素而灵活的思维方式孕育了一种带有平民底色的审美趣味,并创作了一批书写琐细平凡日常生活的诗歌。由于能够寄温情于平凡,寓思致于琐细,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白体和晚唐体平庸琐屑的流弊,但黄州诗创作态度的率意、句法的简易以及诗歌语言的俚俗等确实客观存在。这类俚而不俗的作品并非苏轼诗风的主调,但却是中唐以来诗歌进程中“日常化”书写的一次成功实践,是北宋“以俗为雅”这一诗学命题的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早在出仕之初就把人生视为一个不定的和漫长的持续过程。为了减轻人因生命有限、宇宙无穷的强烈反差而产生的悲观绝望和心理失衡,他主张把人的有尽的个体生命纳入人类生命延续的无穷过程,实现新的心理平衡;人的得失沉浮组成了人生起伏不定的漫长过程,主观意志不能完全左右,他主张只有采取随缘自适、超然于物外以观物的态度,才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新的希望。熙宁时期,苏轼被新法派排挤出朝廷,他开始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直陈政见到寄寓托讽,从满怀信心地追求政治抱负的实现到淡化功名意识而追求精神满足,对人生采取一任陶铸的态度,把人生视为一个不断超越现实与自我的精神追求过程。“乌台诗案”与黄州之贬,使苏轼深切感受到苦难遭遇中的人生况味,从此,他由追求社会公认的人生价值,转向探求心灵和宇宙的奥秘,努力寻求自身存在价值的实现。因此,黄州之贬,对苏轼人格境界的升华,对他更深切地体认生命,对他后半生坚定地走自己选定的生活道路,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也是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正直官员。他的宦途坎坷,一生都很失意。他曾自题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差不多一辈子都在贬谪中过日子,其中两次最大的打击是被贬到广东,这就是八百九十年前,也就是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一○九四年,他受到政治诬陷,贬谪到惠州;在惠州住了两年多以后,又被贬到海南儋州;一直到元符三年,即公元一一○○年才离开,在岭南先后居住了七个年头。苏东坡是以“罪人"的身份来到岭南的,但是这种打击并没有使他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思想,和长期养成的旷达乐观的性格,加上岭南人民出于对他文章道德的敬仰而给予他的关怀和照顾,使他克服了悲观沮丧的情绪。尽管处境  相似文献   

19.
苏轼之所以能很快适应贬谪之地的生活,是因为他不断地进行着精神的创新,迅速找到了精神支柱.在不同的贬谪时期,苏轼的精神支柱是不一样的.在黄州,苏轼的精神支柱是佛老,还掺杂了儒教,同时,已有师陶萌芽.在惠州和儋州,苏轼的精神支柱尽管还有佛老、儒教的痕迹,而主要的还是他所创立的"陶渊明教".  相似文献   

20.
由《定风波》追溯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进而探讨苏轼面对贬谪困境时的人生态度:不去寻找社会准则的认同,而在内心世界寻找超越与平衡。以儒释道合一的人生哲学淡化悲哀.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人生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