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美诺>的独特之处 柏拉图对话大多以人名为标题,原因在于教育对象的灵魂多种多样.但是,作为谈论美德的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的主要对话者--美诺却很可能是柏拉图对话中出现的最坏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初看之下,<拉克斯>在柏拉图全部对话作品里算不得讨人喜欢.和<卡尔米德>、<吕西斯>和<普罗塔戈拉>等苏格拉底式的辩难(aporia)对话一样,<拉克斯>的结论在表面上"破而未立":在这场论及青年教育和勇敢美德是什么的对话中,苏格拉底辩难了雅典名将官拉克斯和尼喀阿斯各自对勇敢的定义,但他最后声称:"我们都还没找到勇敢是什么."(199e)①通过辩难拉克斯和尼喀阿斯各自对勇敢美德的意见,苏格拉底辩难了他们对学习披坚执锐格斗术意见的权威乃至在青年教育问题上的权威,但他最后声称:"我们中间还没一个人够格当教师."(201a)不仅如此,在这场对话中,苏格拉底的辩难既没有<普罗塔戈拉>来得精深复杂,也没有<卡尔米德>或<吕西斯>来得饶有情致[2].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理想国》(又译《国家篇》、《王制》)通常被后人冠之以副标题《正义论》,并以开篇闻名于世,寓意深厚的首卷为全文对正义的讨论奠定了基调。其中,与苏格拉底讨论"什么是正义"的第一人是克法洛斯。这位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老人,在与苏格拉底探讨正义的对话中处于何种地位,是与克法洛斯这一独具特点的角色密不可分。深入剖析克法洛斯三个层面的形象,便于全面理解柏拉图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为发掘《理想国》卷首蕴含的伏笔、领悟何为正义提供了丰满生动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刘振 《求是学刊》2013,40(2):34-37
<正>一、施莱尔马赫与《克拉提洛斯》问题在柏拉图的35部对话中,《克拉提洛斯》(Kratylos)是一部非常令人费解的作品。早在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翻译柏拉图文集之时,他就在《克拉提洛斯》的"引论"中谈道,这部对话给"柏拉图的朋友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P228)。根据施莱尔马赫的说法,《克拉提洛斯》带来的困  相似文献   

5.
刘小枫 《求是学刊》2013,40(2):25-30
<正>柏拉图长制对话Politeia的书名应该如何译成现代语文,不仅中国学人感到棘手,西方学人同样伤脑筋。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学人把Politeia译作Res publica或De re publica,据说差不多算误译,英文书名Repulic或法文书名La République依样画葫芦,至多算将错就错。[1](P323-324)德文译法Staat与Repulic虽然字面上有别,但实质上没差别——海德格尔早就指出,用Staat对译Politeia肯定不对。[2](P154)中译本一直沿用20世纪20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批判诗和诗人,引发了西方思想史上的"诗与哲学之争"。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认识到,被以诗为主要内容的雅典教育培养出的政客把持着雅典政府,拒绝对城邦真正有利的提议,并对真正有智慧的人实施了伤害。诗是对灵魂与国家统治的败坏。诗与哲学之争实质上是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之争。诗代表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城邦中多数人过的宗法生活,与城邦政治共同体密不可分;哲学则代表了一种新兴的生活,是少数人过的追求智慧的生活,与城邦政治共同体必然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7.
在整个传统哲学中,由于理性形而上学的绝对霸主地位,人的感性存在一直处在被压抑或被边缘化的状态.追根溯源,柏拉图哲学是这种理性形而上学的真正滥觞.在柏拉图哲学的对话中,他不仅在时话的内容上通过提出著名的、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共相"论来论证理性高于感性,而且在其对话的哲学表现形式的风格上,也要尽力去让理智得到颂扬、感性得到贬低.追思感性的这种遭遇,对我们反思传统哲学的得失,重建当代哲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爱情,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和甜蜜,也会给人带来忧愁和烦恼。大概从人成为人的那一天起,爱情之根就早已深植于人们的心中了。它是顽强的,有力的,任何力量都难以将它扼制和铲除。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古希腊大喜剧家阿里斯多芬在谈到爱情是怎么产生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人的形体是一个圆团,每人有四只手,四只脚,头上有两副面孔朝着前后两个方向,他们可以随意向前或者向后运动。这种人体力非常强壮,精力非常旺盛,因此自高自大,连众神都不放在眼里。于是,众神愤怒了。众神之首宙斯为削弱人的力量而将人一切两半,成为现在的样子。人在切成两半以后,这一半想念  相似文献   

9.
西方柏拉图研究源远流长.罗马帝国时期(公元1-5世纪),柏拉图新经学绵延五百年不辍;帝国崩溃后,蛮族入侵,古代典籍湮灭,文不在兹,以致此后一千多年里(公元5-15世纪),西方人只能借助半部<蒂迈欧>和阿拉伯学者的拉丁译本以及亚里士多德等古代作家的引文认识柏拉图(在东罗马或拜占庭帝国,柏拉图作品抄件仍在流传).直到1397年,柏拉图才转道中古阿拉伯世界(公元7-14世纪)返回西方世界.大致说来,重返西方世界的柏拉图在现代西方掀起了三次浪潮: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5 世纪初-17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和二战以后(20世纪中叶以来),只在启蒙运动时期(17世纪中-18世纪末)有所中断.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社会主义道路》(以下简称《道路》)是日本社会党的社会主义理论委员会(直属社会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机构)1964年根据社会党第二十一次大会的决议起草的长篇报告.这个报告被当成社会党的新纲领,取代了1955年制定的旧纲领.十五年后的今天,围绕着《道路》的观点,社会党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由于这场争论不仅关系到日本社会党的路线问题,也关系到日本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日本一些著名的报刊对此作了报道和评论.如《朝日新闻》在1979年11月30日就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柏拉图研究中,有一门茕茕大者称做"真伪考订".顾名思义,这门学问不是致力于文字训诂或经义诠解,而旨在别伪辨惑.它从一个前提出发,即冠名为柏拉图所作的某部作品实为后人的网罗摭拾、汇纂伪作,而"柏拉图专家"的目的就是要考证(很大程度上是猜测)伪作者何人、伪作于何时.在这门现代学问最兴盛的时期,柏拉图只有五部对话未被断伪①.随着现代性语境下向传统的回归,那些曾经的"伪作"如今绝大多数都已重新归入正典.不幸的是,柏拉图传世的13封书简作品依然深陷真伪的泥沼,问题最为严重.有关这些书简真伪的意见不可缕举.不仅各封书简的真伪情况不同,甚至同一封书简内部也有真伪的判分,不少学者认为,第七封书简的主体是柏拉图所作,但其中342a-345c的"哲学题外话"却是后人写就并窜入的.西人对柏拉图书简的阅读、研究,绝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真伪问题上了,义理上的阐发却鲜有人涉及.本文并不是要就真伪提出什么考证,而是想系统梳理书简真伪问题的由来,尤其想借古今对照看出我们对这些书简所应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奘译 :现量与比量 及似唯自悟藏要夹注 :同上按 :按照梵文原文 ,此句汉译应为 :如有成立 ,声常或无常。奘译将“声常”删略。藏要中没有注出奘译与梵本的这个差异。(6 )奘译 :一者同法 ,二者异法藏要夹注 :梵文此句第三转声 ,云由同法 ,次句云由异法 ,下释文也同。梵本 :sādharmyena vaidharmyena ca  (No.1 6 )按 :此处藏要夹注是对的。但在《因明入正理论讲解》中说到 :“‘同法’、‘异法’,梵本仅有相同、相异之义 ,这里的法并无意义 ,也可以叫‘同喻’、‘异喻’。”其实 ,sādharmya和 vaidharmya是由 sadharma和 vidharma变化而…  相似文献   

13.
刘小枫 《求是学刊》2012,39(2):12-16
柏拉图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与我们身处的后现代语境毫无关系,他笔下的人物何以可能与后现代扯上关联?这个问题应该由柏拉图笔下的斐德若自己来回答——在柏拉图的作品中,文学青年斐德若这个人物出现过三次.在题为《斐德若》的对话中,斐德若显得是修辞术高手吕西阿斯的传声筒,在《普罗塔戈拉》中,斐德若显得是智术师希庇阿斯(Hippias)的崇拜者.相比之下,《会饮》中的斐德若表现得最为充分,或者说戏剧角色最为重要:正是他提出了颂扬"爱神"的倡议.②这出戏剧开场时,厄里刻希马库斯建议在座各位每人献上一篇颂扬爱神(Eros)的颂辞,理由是斐德若"好几次忿忿不平地"说,"诗人们作歌作颂把别的神都写遍了,独缺爱若斯这如此德高望重、如此了不起的神"(177a5-177b5)——看起来就像是如今所谓的"小愤青".  相似文献   

14.
改建敬老院过程中 所受到的制约因素 民办敬老院中有许多是租房改建的敬老院.这些敬老院大部分是利用单位废弃的办公楼、学校搬迁后留下的校舍、企业不用的工业厂房甚至旧祠堂、旧会堂等闲置房产经过简单改造后投入运营的.这类敬老院一般处在地段比较好,人口相对集中且靠近社区、交通便捷、环境良好的地方.老人人住后,环境熟悉、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没有太大的改变,子女探望也方便,老人离家不离亲,离亲不离情.有利于提高老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质量.而且有利于盘活单位存量资产和废旧资源再利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哲学界流行着一股"语言工具论"的强大思潮,它企图发展出一套精密的人工形式语言.伽达默尔认为"语言工具论"彻底误解了语言的本质,而这种误解植根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之中,尤其是柏拉图.柏拉图首先把语言定位为一种工具,从而使语言的本质陷入遮蔽.伽达默尔深刻地批判了这种思想,主张语言与事物是统一的,是通往真理的重要道路,其本质与生命就在于对话.  相似文献   

16.
图文天下     
正2月3日,智利总统皮涅拉(右)在智利河大区福德罗诺市问候93岁的老人埃内斯蒂娜·戈多伊。戈多伊是智利当日第一位接种中国科兴疫苗的老人。据悉,智利政府计划使用包括中国科兴疫苗在内的3款疫苗,在今年第一季度完成500万人接种,上半年完成1500万人接种。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的意义问题被许多从事建构科学社会理论工作的人思考过。P.罗斯声称,一旦人们揭示出作为这种思想基础的中心假设的虚假性,那么关于社会科学意义问题就可视为一个假问题,一切便迎刃而解了。两个中心(假的)假设是:(1)社会科  相似文献   

18.
城邦是古希腊民主法治思想的客观物质基础,无城邦即无古希腊民主法治。亚里士多德在对柏拉图民主思想进行扬弃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民主观,二者在民主类型和民主范围上均有重大差别。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民主思想之同植根于城邦生活之共同本质,民主观之异则源自城邦生活之变迁。师徒二人的民主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法治观的性质和方向:柏拉图从哲学王的理想走向法治的现实,而亚里士多德在导师思想基础之上形成完善的法治观,开启了西方法治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潘查雅特”(Panchayat)是印度乡村古老的统治机构,意即“五人长老会”。“潘查雅特管理制”(Panchayat Raj)是在旧的长老会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乡村自治制度,又译作“乡村评议会制度”。它是今日印度乡村最基本的政治统治形式。本文拟就印度传统乡村统治的特点、新潘查雅特制度实施经过及其后果等问题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场景上,柏拉图最有影响的自然哲学对话《蒂迈欧》与他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对话《理想国》联系紧密.这引发我们关注《蒂迈欧》的写作意图.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西方古今政治哲学共同的首要问题是哲学与礼法的关系,即“苏格拉底问题”,故有必要探究令苏格拉底问题得以诞生的西方古典政治哲学,尤其《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式政治哲学.为了更好地理解《理想国》,不可不探究《蒂迈欧》的写作意图,即探究柏拉图的两个主角苏格拉底与蒂迈欧的关系.事实上,由于与礼法构成张力的本来就是自然哲学,故苏格拉底式政治哲学的内核正是某种自然哲学,且可能接近于蒂迈欧的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