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红岩 《社科纵横》2007,22(2):34-36
民间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对中国政治发展进程必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民间组织的发展必然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权力向社会的转移;民间组织的发展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民间组织是公民获得民主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民间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培育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
民主:社会资本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围绕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讨论为理解和谐社会和民主政治的基础建设提供了帮助.根据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可以认为:(1)构建民主与和谐社会需要政府投资社会资本.(2)投资社会资本就要鼓励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3)对于转型期的大陆中国来说,民间组织的发展是一个两难选择.要走出这一困境,一方面,需要通过提高政府能力来克服政府的心理障碍,实现将民间组织从视为"对手"到视为"帮手"的观念转变;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立足长远,活血化瘀,通过积极扮演民间组织发展的推手来实现社会资本投资,从而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李萍 《探求》2006,(Z1):22-23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扩大和加强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地方政府管理,"广州社情民意中心"为广州公民参与地方政府自治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为发挥民间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朱蓉蓉 《学习与探索》2012,(12):156-160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民间组织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它不仅在国内服务于政府的社会治理,在对外关系上也是政府的得力助手。作为中国总体外交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组织外交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发展,然其发展水平与外交强国的目标诉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民间组织在国际事务和跨国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引人注目,可以说已经到了不能被忽视的地步,不管是官办民间组织、半官办民间组织,还是民办民间组织,都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市场化、民间组织与公共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民间组织的崛起。目前中国的民间组织可分为垄断性民间组织、垄断—自治性民间组织和自治性民间组织。从性格上看,民间组织具有依附性、等级制、参与性、次公共性、自治性和间接性。从治理功能上看,民间组织具有执行、合作、制约、置换等功能,由于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不同,因此其治理功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为发挥民间组织在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政府应该在民间组织的发展、自主性、民间性等方面采取一些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魏运才 《社科纵横》2007,24(4):22-23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转型,一是科学地调整政府职能结构,实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转变,树立政府“大服务”理念,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法治政府,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7.
李华伟 《社会工作》2011,(12):53-55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2009)认为,民间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可见,民间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民间自发组织。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连喜 《探求》2009,(2):20-26
公民社会是一个权利和义务相对等的责任社会,重点强调的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制约。30年的改革开放为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发育成长提供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重要条件。当下中国的公民社会,不仅具有公民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式的个性特征: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官民双重性特征;特殊的制度环境特征;某些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民间组织发展的不规范性、不平衡性特征等。对于未来30年的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公民社会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是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社会建设相伴随的并且是必须自觉推动和加强的紧要工作。  相似文献   

9.
李华伟 《社会工作》2011,(23):53-55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2009)认为,民间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可见,民间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民间自发组织。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正探索实现善治的途径。善治的实质在于实现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公民社会正在城市共同治理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参与者身份。公民社会形成的内在基础是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政府组织当然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但政府无力也无法直接去培育公民的政治参与的能力。当前,只有发展社区民主是培育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发展社区民主、构建和谐社区首先要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组织平台;其次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再次要探索新型的政治动员模式,引导公民理性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1.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民政部门作为政府管理民间组织的职能部门 ,要切实抓好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 ,就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培育发展一批民间组织。同时 ,严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切实加强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工作。以“三个代表”为指针 ,培育发展民间组织。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间组织发展很快 ,已成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又一社会法人组织。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国际交往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积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民间组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把民间组织视为在建立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对各行各业都会带来影响 ,其中对民政工作影响较大的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民间组织管理和社会救助等。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接轨 ,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必然大大加快 ,这对我国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也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加入WTO ,实质上就是要实现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一体化。经济上的市场化必然要求政治上的民主化 ,这就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 ,中国加入WTO后 ,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经济社会活动的自主性会不…  相似文献   

13.
崔金云 《探求》2003,(4):27-31
政府权威是静态权力与动态能力相结合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资源,政府权威的可持续发展是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及政府自身发展的保证。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政府权威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为政府主导型、公民主导型和外部压力型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政府走政府主导型政府权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此,中国政府需要处理好权威结构层次的合理性及结构层次比例的科学性、政府行为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政治文化的背景支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民资格的解释范式与分析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资格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主题.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公民资格的两大解释范式:自由主义范式和共和主义范武.自由主义范式主要表现在洛克、T.H.马歇尔等人的理论建构上,它以个人权利为核心,强调政府对于社会的工具性职能,把公民资格看作是通往个人自由的手段.共和主义范式主要体现在亚里士多德、西塞罗、马基雅维利、卢梭等人的思想中,它把公民美德、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对共同体的奉献看作是公民资格的核心,把公民资格看作是自由本身.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范武差别和更替后面所反映的深层问题,分析了两大范武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5.
《探求》2016,(2)
伴随着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往往能够给经营者带来巨额商业利益,强化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在学界普遍呼吁将个人信息利益加以独立类型化为具体人格权的背景下,从正面阐述个人信息权入法和有效保护公民信息权的必要性已由权威学者完成论证,但尚未有从反面研究个人信息权保护者。虽然对限制个人信息权的研究在表面上有违强化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基本趋势,但其实质是通过限定限制外延来排除不合理限制个人信息权的情形发生,对保护个人信息权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不公平、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和一些政府官员道德败坏是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发展最为突出的三方面社会环境问题,而社会管理创新能够为公民道德的生成和发展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有效地增进和公平地分配公共利益是政府公共行政决策的伦理标准,内蕴着关怀全体公民福祉的道德价值,理应成为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的首要伦理目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公民的生活质量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伦理要求,也是公民道德发展的根本基础。社会管理创新要求政府不断提升诚信水平,为公民道德的发展塑造诚信友善的社会环境;政府官员的道德形象对公民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官员应成为普通公民的道德表率;民间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广阔领域,应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在推进公民道德发展中的自治功能。  相似文献   

17.
作为稳态民主的构成要素,公共理性的实质是公民集合体通过理性的公共运用,实现异质社会多元主体间的持续性规范合作。基于公民身份产生的公民责任和建制化的协商程序是形成公共理性的基本前提。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中,公共理性以民主方式创设民主条件的适用路径,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规范价值。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建构公共理性需要在法治各领域系统性重塑公民责任:在立法领域,应不断提升人大立法协商的法治化水平;在执法领域,应逐步完善信息公开等具体机制,确保政府协商的规范化运行;在司法领域,应着力优化司法协商的程序机制,确保人民参与司法实践的各项权利得到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区分了社会服务的“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双主体”战略的推广和实施,不仅给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带来新的“利好”消息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调整发展策略,争取更好更快地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中国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基本特征;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双主体”政策对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双重影响;以及在此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开展社区教育的新型组织载体。文章在对广州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教育开展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广州借力社会管理创新,发挥社区民间组织力量,创建新型社区教育模式,争取后发之势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以公民参与为基础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成熟是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巩固的社会条件,公民的政治参与则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他能有效防止权力的异化,规范着政治制度的价值导向,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此,通过融汇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参与型政治文化氛围,建立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以及政府切实提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回应水平等途径来增强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以期达到推动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