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2.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3.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4.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处理各种发展关系的基本原则;5.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是:1.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2.马列主义的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特征主要表现在继承性、科学性、人民性、指导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道德判断的性质问题是元伦理学中的最基本问题.它主要涉及真理性问题和可普遍化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真理性是道德判断的存在基础和前提,可普遍化性是道德判断所具有的最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兴起标志着由等级文化形态向平等化的文化形态的转型,是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要实现形式.大众文化具有民主和多元化的品格;大众文化形态下的文化真理性在于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在于通过文本间的比较来揭示彼此的真理性限度.我们既要正视大众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又要对它进行合理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戏拟"是罗伯·格里耶钟爱的一种小说表现方式.它以模仿为基础,以生成崭新的、具有戏谑性的否定意味为核心.格里耶通过对传统小说的景物描写、结构安排与主题意味等多个方面的"戏拟",来达到否定传统小说真实性、体现小说形式革新观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讲话》所强调的是"工农兵方向"而并非"人民方向"。试图以"人民方向"来置换或取代《讲话》的"工农兵方向",在理论上是不稳妥的,在实践中是不可取的。毛泽东"人民方向"的思想和理论,主要表现在《新民主主义论》而并非《讲话》中。由于两次讲话所针对的对象、所依据的事实、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方法有着根本性区别和原则性差异,所以才表现出了"人民方向"和"工农兵方向"的差异。"人民方向"和"工农兵方向"是可以整合的,但不能相互替代。"人民方向"和"工农兵方向"所构成的理论张力极具弥散性、包容性与穿透性,它为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提供了内在的源发性动力和极具开放性的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毛泽东的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作了理论上的铺垫,邓小平的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江泽民的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来源.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是"一个本质"、"三个基本点"、"五个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点;"五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五个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鲜明特点是:辩证发展性品格、时代性品格、与时俱进性品格、发展为民性品格.树立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性特征的高度概括,明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和优点。而对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最大特点和优点进行科学叙事,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真理性、价值性和实践性以及三者的整体性属性来显现。具体而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以事实、规律与行动三要素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真理性内在本质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以凸显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的人民中心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价值诉求;兼具真理性和价值性于一体的实践自觉,在厘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并联式与串联式发展过程、中国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及其重心中,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发展动力和源泉。真理力量、价值道义与实践旨归,形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结构和实践功能。因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过程和结果的完美结合,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好表征。  相似文献   

8.
《大庆社会科学》2021,(6):153-154
王紫潇、陈继红在 《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撰文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是对"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改革造福谁"时代课题的科学解答,其形成与发展有着清晰的逻辑进路.在历史逻辑上,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的确然践行;在现实逻辑上,它是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市场逐利性倾向的实然超越;在理论逻辑上,它是对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应然选择;在实践逻辑上,它是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本然印证.故而,从生成逻辑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不难发现,"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的形成和确立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形式上它是对"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造福人民"这一改革主旨的集中表达,在内容上其所彰显的四重逻辑也"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体现出鲜明的发展性、规律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等特征.显然,从逻辑生成的视角起底"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背后的群众力量.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有若干方面,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个学理性的命题,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一具有极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实践命题,它的实践价值表现为:科学发展观与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主题相契合、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相对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具有重大的指导性;科学发展观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具有极强的规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