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2008,(2):20-20
商务送礼讲究艺术和技巧,从时间、地点一直到选择礼品,都要费人心思。“利”和“礼”相连,往往是“利”、“礼”相关,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很多大公司在电脑里有专门的储存,对一些主要关系公司、关系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爱好、生日都有记录,逢年过节或者什么合适的日子,总有例行或专门的送礼,借以巩固和发展公司和客户的关系网,确立和巩固公司的商业地位。  相似文献   

2.
逢年过年,到亲朋好友家串串门,带点小礼品,本来是国人富而好礼的传统。可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这礼的厚度“水涨船高”,送礼的范围也扩大了,送礼新招也层出不穷,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乔迁新居、子女升学甚至看病求医、托人办事等,都成为人们送礼的理由和借口。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浓厚的“送礼经济”风气。  相似文献   

3.
仇明  刘莹  小缝  沙沙 《女性大世界》2004,(2):104-106
纷踏而来的节日怎能没有新颖别致的礼品馈赠朋友,传情这意?节日的居家氛围岂能缺少轻松浪漫的情调?平日忙碌的身心怎能错过节日难得的休闲减压时光?——薰香是你2004年放松、减压、送礼的最好的选择,W·W推荐出4套聪明选购的方法,让你在香气缭绕的浪漫氛围中铭记,这一刻,爱的幸福味道!  相似文献   

4.
礼仪之邦日本盛行送礼,无论是访东问友或是出席宴会,人们都要送礼品,每个家庭每月要花费7%左右的收入用于送礼.同时,日本在与外国交往中,也十分重视送礼,其国事馈赠礼品独具特色.1972年中日恢复正常邦交关系后,两国往来频繁,其间,日本政府、官方和民间组织、友好人士赠送给中国领导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大量珍贵的礼品,寓意瑞祥,异彩纷呈,既从一个方面记录了现代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程,又反映出日本风格独特的馈赠礼俗.日本人善于把送礼行为与社会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日本人认为,送礼…  相似文献   

5.
值得注意的是,支撑目前社会“送礼经济”的,其实并不是中国人富而好礼的小礼物,而是成千上万元的“厚礼”。这种厚礼,养活了礼品供应商,满足了权礼交易的需要,也给不法的行贿受贿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6.
青天 《老年世界》2007,(4):45-46
见到“南阳十大收藏家”之一的王玉信时,正好听到有人进门喊他:“玉信,老家有人给你送礼来了!”给法官“送礼”这样明目张胆?走近一看,我们不禁哑然失笑,这礼还真不“轻”——原来是一箱奇形怪状的石头。“有好多人给我送‘礼’呢!”王玉信幽默地说,“这些东西对我而言是‘宝’,对别人来说是‘废物’。”许多人参观了王玉信的家庭收藏馆后,经常为他收集一些藏品。  相似文献   

7.
美国畅销书作家罗伯特·哈夫在一本叫做《如何在这个疯狂世界里找一份好工作》的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社会主要建立在“馈赠关系”之上,有来才有往;更远一点,在十七世纪西班牙有位著名的礼仪专家伊丽莎白,她也认真说过:“礼品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其实,在一般人看来,西方人通常不如东方人那么喜欢“送礼拉关系”,但是上述两个外籍人士的话似乎足以证明:人们之间彻底不送礼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2002,(4)
据《工人日报》报道:每年春节前后,广州、西安等城市打出“礼品回收”牌子的店铺就多了起来。广州市环市路一家礼品回收店老板介绍,回收的礼品五花八门,有烟酒、保健品、纪念品,还有手机等,回收价一般在市场价50%~70%间。还说,做这行最要紧的是不能追问卖主来历,见货给钱。点评:对照那些动辄百万千万元的腐败案,人家把多得受用不了的礼品转卖,换点儿钞票,算是“毛毛雨”啦。有人说,只要不收成沓的现钞,别的连纪检会都不管,这话当真?广州、西安礼品回收生意火  相似文献   

9.
小白 《职业》2003,(5):53
不管国内还是国外,每到过节,公司向自己的客户送礼已经是一种盛行已久的风尚。每到这样的时候,负责礼品置办的你,可能头疼不已。因为想要知道什么样的礼品才能讨得对方的欢心,的确是件很难的事情。在这一点上,礼仪教练小白也帮不上忙,不过却可以提醒你,怎样送礼才不致招人讨厌。  相似文献   

10.
在英国,礼品往来是人际间的一种正常交流.人们常说圣诞节是孩子获得礼品的节日.其实大人也互赠圣诞礼品.礼品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他取决于送礼人财富多寡.豪门贵族一掷千金,贵重的首饰,甚至房子及轿车等.皆可列入他们的圣诞礼品单。平民百姓的礼品则显不出这般风光.文化圈目中人士常喜以书相赠,音乐带、录像带则成为另一些人的礼品选择.一瓶上好的白兰地或烈酒更是大多数人的送礼佳品;而异国他乡的土特产亦每每受到送礼者的委*.人们既如此还重圣诞礼品,大小商场及邮购送货公司等均锡兵全力开拓圣诞节日市场。为使圣诞礼品更加…  相似文献   

11.
《中外书摘》2014,(3):34-35
拉关系、走关系多要“请客送礼”。送礼固然起“关键”作用,然而,请客吃饭却有送礼起不到的作用。它可以创造一种气氛融洽感情,并且一个请求在酒桌上比办公室里可能更容易开口提出和得到对方答应。  相似文献   

12.
从几年前的送礼就送纯牛奶到现在超市的纯牛奶鲜有人问津,人们不禁要问:“牛奶,你到底怎么了?”近年来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牛奶是给牛喝的,不是给人喝的;喝牛奶过量有害;牛奶不易吸收;我们不宜饮用牛奶……那么,曾被人类推崇了几千年的食品就这么被人们抛弃了么?  相似文献   

13.
送点意思     
西贝 《公共关系》2001,(1):30-31
人生在世,礼尚往来,谁都无法回避。然而“送礼”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礼物除了它的物质价值,很多时候还表示礼貌、尊敬、热诚、亲近。当送礼和心意相联结的时候,送什么和怎么送就有了讲究,所以,懂得一些送礼与收礼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毓朗 《现代交际》2004,(2):9-10
你可别小觑了平日送出或收到的每一件礼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许多深意:真诚与关怀、思念与牵挂、智慧与幽默……当然,有时也能让人体昧出另一番滋味,诸如虚假与所求、轻佻与庸俗等等。 有的人总是分不清“送礼”和“送心”的差别,常常为了送礼而送礼,忘记了礼物是用来传达心意的。送礼,更应该送去的是我们这颗牵挂亲朋好友的“心”。告诉你几个“送礼秘笈”,让你把礼物送到别人的心上。  相似文献   

15.
和内地许多城市一样,深圳街头也随处可见“礼品回收”的广告招牌。“礼品回收”的红火表明,“礼”的成分在当今几乎已荡然无存,剩下的仅仅是“品”的经济价值的流动与转移。对于我们这个重“礼”的民族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是我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也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一生写过许多闻名海内外的革命诗文和诗情画意的对联。一年中秋节,郭沫若的家里给了他一吊钱,让他作为节礼奉送老师。但他买零食吃买书看,把钱花光了,没有给老师送礼去、可郭家历来没有失过礼,老师对此颇为不解,就出了句上联让郭沫若答对,借以试探:“竹本无心,这节岂能空过?”郭沫若听出了老师的弦外之音,垂着头难为情地对道:“松原方籽。过时尽是乎包。”下联暗含歉意:我家原是记挂着老师.本要送礼的,可是钱被我花光了,口袋就象掉了籽的松包一样,空空如也…  相似文献   

17.
男士给女士送礼,司空见惯,而女士给男士送礼,倒是近年来的新时尚,但给什么人送什么礼,却是需要注意的。送礼之道既不能以女人之腹度男人之心,又不能搞“金钱至上”、“名牌意识”,唯有“看人下菜碟””。如对“工作狂”,可送名笔、手表、公文包;要是你讨厌他不刮胡子,可送电动剃刀;如果你不想见他,就送上旅行袋;对“美食象’,自然是送上燕窝、巧克力……可如果你不满于他的肥胖,不妨兼送减肥茶;对“文化人”,讲究送歌剧、音乐会的门票,电影则要挑古典名片文艺片,当然送书也是理想的选择;对“自我中心者”,要送定制的西…  相似文献   

18.
活动记录制度这一制度为新加坡所创,它要求公职人员以书面形式记录下自己每天的公务活动及与公务有关的私人交往,尤其必须记下公务活动和私人交往中有违公职人员职业准则与道德、有违清廉为政宗旨的事项,作自我对照和供上级审查之用。礼品限制制度以送礼的方式行贿,以礼品买通权利,至今在世界各地仍然都可见到。为此,各国都对公职人员的礼品收受作出了相当严格的制度规定。美国对官员的礼品限制制度规定:政府工作人员不许要求或鼓励外国政府及其代理人赠送价值一百美元以上的礼品,外国政府主动赠送的这类礼品,个人应在六十天内转交本人所在…  相似文献   

19.
韩国素有“礼仪之国”的雅称,日常生活中礼节繁多,这既有本民族传统的原因,也由于受东西方文化影响所致。 韩国人与宾客初次见面或与朋友久别重逢时,往往都是一面致鞠躬礼,一面说“初次见面,非常高兴!”或“好久不见了,一向可好?”对于初次见面者,都是一面问候,一面递上自己的名片。此时,对方亦应回赠名片。在接到对方名片时,一定要认真阅看,有时还读出声音来,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韩国人到别人家做客,一般要备礼品,特别是到有老人的家中做客,一定要为老人送上礼品,这与韩国传统的敬老风俗不无关系。倘若到有老人的朋友家…  相似文献   

20.
没有哪个中国人能做到一辈子不过节送礼,那么如何送礼、该怎么送礼也就成了我们的一个难题。真有“礼到用时方恨少,一到过节就犯愁”的感受。过节送礼的经济考量“今年过节送啥礼?送哈礼呀,送哈礼,送礼只送……”,这算是最近几年来最红红火火的广告片段之一,如今就连三岁小孩都能将它倒背如流。然而,送礼的人有没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