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文原声电影在传统听力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听力已经得到了普遍重视,然而传统听力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弊端,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因此,从改革的角度在听力教学中应用英文原声电影这种模式,无论是在改进课堂方面,还是提高学生听力和口语水平方面均具很大可行性。本文就传统听力教学模式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加以说明,并从不同角度论证传统听力教学模式与英文原声电影相结合这种新的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冯扬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238-240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英文原声电影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枯燥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赏析原声电影,学生们不仅可以体会标准的英、美式发音,提高自身对听力及口语的掌控能力,还能够通过电影中图文并貌的生动画面了解大量的欧美文化知识,全方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胡楠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9-120
原声英文电影中地道、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能让二语习得者在愉悦的心情中,在潜能激励下习得目的语,尤其对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掌握更为直观有效。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效使用原声英文电影,能在多方面提升语言学习的效率,尤其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听说能力、语用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杨海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9-170
本文主要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文化认同模式的角度,以美国原声电影为例,分析原声电影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实现文化认同的独特作用.并从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输入量、接受习惯和监督作用三个方面,开创性地分析了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推广原声电影教学方法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姚岚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
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在各变奏的主题中加入了各具特色的微妙的明暗变化,将各变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还注重相似乐段的持续发展,以及变奏乐段间力量的逐渐积累,使之成为一首"庄严"的大变奏曲. 相似文献
6.
从新中国电影到中国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鸿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文章以1949年—200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为线索,考察各个时期电影的时代面貌、文化特征和修辞系统,勾画了新中国电影从一元化的政治电影模式、多元化的艺术电影模式向大众化的产业电影模式的转换过程。文章认为,新中国电影的概念将被中国新电影所代替,成为新的社会目标和组成部分,不仅为这一目标提供文化想象,而且也提供新经济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bB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最优秀的钢琴作品之一。其第三乐章(终曲)最具戏剧性,且集中了多种钢琴演奏技巧,因而演奏难度极大。本文提出了一些演奏建议,以引起同仁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9.
1930年代中国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转变,是堪比“国片复兴”与“左翼电影运动”的重要历史推动力。孙瑜在此期间的电影创作经历了这一转变的完整历程,作为一个在影戏传统的影响下创作,并以积极介入社会现实的故事为电影内容的作者式导演,一方面他积极吸收欧美叙事电影的经典技法,另一方面他对电影的表意形式、煽情效果的主动探索与运用又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形式外观,而这种形式的复杂揭示出孙瑜早期的电影创作正处于一种由曾经稳定的形式本体——默片,过渡到另一种形式本体——有声电影的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10.
弗里德里克·肖邦是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本文从肖邦《第一钢琴叙事曲》入手,分析作品中不同音色的特点及演奏处理,并通过对此作品的音乐及旋律、和声、音色变化等的研究,总结概括肖邦钢琴作品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11.
李妮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01-104
对《青年钢琴协奏曲》这部将"钢琴协奏曲"这一源自欧洲的音乐艺术形式,进行"民族化"、"中国大众化"大胆尝试的音乐艺术作品进行历史性解读,可以看出它是20世纪中国音乐创作历史中的必然产物,在创作思维理念以及音乐表现形式方面做出了特定的历史贡献。在探讨它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碰撞交融层面上的历史意义的同时,这部作品为推动中国大型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以及推广中国传统音乐方面具有独特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曹仕锋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6)
传统上我们将克洛德·德彪西列为音乐印象主义,将他的作品视为反瓦格纳主义的另类,而瓦格纳主义在19-20世纪的法国音乐中根深蒂固.尽管科尔托曾经这样肯定的说:"德彪西利用了与瓦格纳象征主义相似的声音象征主义. 相似文献
13.
金基德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韩国导演,惯用性、暴力、死亡等残酷主题拷问人性的善与恶,被许多人称为“暴力大师”、“情色大师”。近年来,他的电影在主题和风格上呈现出某种转型,温情元素日益明显,日渐被韩国主流社会和观众认可。因此,对金基德电影风格进行系统梳理,同时对其风格转变的原因进行探讨就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叙事的电影——谈电影作品艺术中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虹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8(2):119-121
电影不仅是造型艺术,更是叙事艺术。本文以文本叙事学、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电影叙事的情节模式、画外音叙事以及作者干预三个方面,以张艺谋、王家卫近期新作为例,进行初步探讨、证明:不化是主叙事电影还是“淡化情节”的作品,叙事都是电影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何春耕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74-78
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创作的演变轨迹主要呈现为 20世纪20年代以郑正秋为代表的家庭/伦理情节剧,确立了伦理情节剧娱乐与载道相结合的创作方向;20世纪30~40年以代蔡楚生为代表的社会/伦理情节剧,把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与戏剧性的日常故事相结合,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无情揭露和批判;50~80年代以谢晋为代表的政治/伦理情节剧,主要是通过对政治的反思与传统道德的重置,表达了对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的历史评判. 相似文献
16.
时霞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1)
德彪西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19世纪到20世纪音乐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中《24首钢琴前奏曲》被公认为,是他印象主义钢琴作品中的精华.前奏曲中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又是他具有特色、著名的钢琴曲之一.以《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从创作背景、音乐内容包括曲式结构分析、素材结构、术语内涵、触键与声音的掌控以及踏板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综合笔者演奏的实践,对这首作品的演奏进行较为详细的诠释,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美学思想,进一步集中、准确地把握印象主义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相似文献
17.
徐红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1):16-21
贾樟柯作为备受关注的中国"第六代"导演,他的影片始终关注处于底层社会的边缘人物,并以一种写实的特征展现了这些卑微的生命在现代化的召唤下追求梦想与时代潮流的过程.以及最终失败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他对边缘人物的悲悯情怀与独特的人文追求. 相似文献
18.
19.
周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6)
当今中国电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市场立足、文化自觉和受众拥戴,该放慢一味追逐西方的步伐,认真审视自己的发展之路,新中国电影60年造就了在世界电影中独有的形态特征.从美学形态角度考察,从单纯单一到繁复错综的审美嬗变是新中国电影60年美学形态演变的一个概观透视,前30年是单纯单一的风格情致时期,后30年即改革开放后,是复杂丰盛的美学形态替代单一,一度还占据上风,形成审美伴随时代发展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周文姬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09-120+145
在电影史中,存在着不再作为叙事背景且从叙事中独立出来的景观,呈现出自身的自治性、主体性和现代性。“荒野”景观概念通常被划入野性大自然范畴。荒野景观是近年中外现实题材电影中的一个共同点,呈现社会的征候群,以不同表征来锚定人的生存困境。现实题材电影中的荒野景观主要有三类,一是从叙事中独立出来成为自治的荒野景观,一是直接从社会空间中建构社会荒野,一是微叙事以宏大叙事中的荒野为参照,重新建构当下现实题材中的荒野景观。三类荒野的建构都呈现出空间的荒野表征并非外在于象征秩序,而是与象征秩序紧密相连,同时昭示着未来所建构的现实世界中的荒野不再是原初外在于象征秩序中的荒野,而是象征秩序本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