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曼卿是民国时期一位出生于拉萨、任职国民政府的、多才多艺的奇女子.1940年1月,刘曼卿女士第二次率“康藏宣传团”进藏,旨在宣传抗日,本文刊载的《西藏纪行》即是她二次进藏之作.她的《西藏纪行》除了宣传中央抗日政策,还较多着墨于沿途之山川地理、民风民俗等内容,对于研究民国时期中央与康藏地方关系、藏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康藏地理、文化、风俗等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直隶商会与近代棉业的发展(1903-193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业在近代中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不仅关系国际贸易,而且与民生日用休戚相关,历届政府都很重视棉业的改良与发展.直隶商会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经济社团,在济农兴农问题上,以挽回利权相号召,采取措施规范棉业市场,配合政府推行棉业改良,收到了良好效果,成为近代推动棉业改良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1740-184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文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5):78-83
卫斯理宗(又称循道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它是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卫斯理宗既是一场宗教革命--福音主义运动,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广泛地影响了英国工业革命前后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5.
早期殖民者对马六甲海峡的争夺(1511-182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黄金海道” ,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贸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古今皆是如此。自 1 6世纪初至 1 9世纪 30年代的 30 0余年间 ,早期殖民主义强国———葡萄牙、荷兰、英国等为夺取印度洋的海权 ,巩固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控制东南亚群岛地区的香料及半岛地区的锡等商品的收购、贸易垄断权 ,并进而以东南亚为基地 ,入侵中国 ,开拓中国及东亚市场 ,由此围绕马六甲海峡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早期殖民者对马六甲海峡的争夺 ,其目的就是扩大殖民地 ,加强经济掠夺 ,扩张原料和产品市场。回顾这一段历史 ,对我们今天理解国际国家间的竞争也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金树仁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之间的贸易(1928~1933)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树仁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贸易颇具特点,深刻地反映出此期英苏在新疆的竞争。本文结合英方档案,论述了此期英新贸易线路及其贸易承载量的变化和历年贸易,分析了此期英新贸易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谢法海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22(2):1-7
本文以"西藏人民热切要求解放"、"战袍未脱又出征"、"和平努力遭阻挠"、以战促和"、"迎送和谈代表"、和平进军,挺进边防"六部分记述1950年到1952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作为一名早期进藏的老战士的新身经历.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快速推进而城市人口却频繁向乡村迁移,这是当代中国历史进程中较为独特的现象。当代中国的逆城市化是人口众多的新中国在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之下所选择的以计划经济为主要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产物。大量人口由城市向农村的持续迁移不仅对城市,而且对农村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货币统一的过程实际也是中央建立国家信用体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民币的推广与占领市场成为关键,换言之,民众对人民币的接受与否成为国家政策的焦点.为此,中央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促使民众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货币统一的过程中.这一系列政策及其背后的逻辑对195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邱熠华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3,34(4)
林孝庭的《西藏与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边疆(1928-1949):阴谋与族群政治》一书利用近年来公布的档案资料,对西藏近代史及国民政府的边疆民族政策等提出了新的观点.本文以该书第十章为例,对其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述.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1981-200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利用年度和季度数据,采用协整与误差纠正模型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从年度还是季度数据来看,GDP增长率都是CPI变化率的Granger原因.而季度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表明,GDP增长率对于CPI变化率的影响要滞后三个季度左右.可见,过快的经济增长会诱发通货膨胀的危险.而如果要控制CPI的变化幅度,或者说要控制通货膨胀,那么对于GDP增长率的适当控制也就成为必然.由此,根据中国经济增长以投资和出口作为核心动力的现实情况,改变以投资扩张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势必成为今后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科学文化研究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研究起步期、快速增长期和发展稳定期三个阶段。在形式上,研究成果数量增长近似于形成一个S型波动曲线;在研究内容和主题上,学界对于科学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的理解经历了从狭义到广义、从宏观研究到微观分析、从科学知识层面到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层面、从自然科学扩展到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演变,逐步揭示了科学文化的多层次结构和功能特征,揭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尽管如此,国内科学文化研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专业化的文物保护行政体系,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建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中央政府颁布的一系列重要法规和政令,在国家建设中的各个历史阶段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促进了文物保护与国家建设的相互协调。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使数以千计的中华文明中最宝贵、最精华的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这些成就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体现,表现了新中国在现代国家构建进程中强大的国家能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韩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活动,主要方面:继续关注鲁迅,研究型译介的展开,以及面向大众的话剧演出.通过这些论述旨在通过对这些译介的梳理,探讨在译介过程中译介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知及其译介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之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哲学院系的设置情况。指出高校哲学系的建立走过了一条从中央集中统一到逐步向各地分散办学的道路。这一趋势是由当时的国家建设需要和教育政策变化从宏观上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考查南非作家布鲁图斯的《诗——中国》(1975年)、《旧金山:圣何塞:圣克拉拉》(1994年),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的《碧血花瓣》(1982年)、《十字架上的魔鬼》(1982年),南非戏剧家富加德的《我的孩子们,我的非洲》(1989年),非裔加拿大作家瓦斯安吉的《没有新土地》(1991年)等非洲英语文学作品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非洲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对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丰富中国对自身的认知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种价值诉求(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以三种价值诉求呈现出来,即政治诉求、学科要求和生活需求.三种价值诉求具有一个共同的社会基础,即市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这种共同的生活基础为三种价值诉求之间的通约创造了可能性.而在实现诉求的具体道路上,三种价值诉求之间存有三种可能的关系状态:阻隔、通约与超越.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以及相互通达的可能性,无疑是人们当下研究马克思主叉中国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