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先生理想人生的最高境界."极高明"是就人的境界说的;"道中庸"是就人的行为说的.就境界说,由于人对人生觉解的程度不同,可有四种不同的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的最高妙的精神境界;就行为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不必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只是一种平凡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新理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其关于人生境界、理想人格的总概括,因而它构成了其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文章揭示了“极高明与道中庸”和新理学的最高人生境界──天地境界的内在一致性,论证了“极高明与道中庸”的统一过程即超越的过程,分析了作为其理想人格──内圣外工人格的特质及内在矛盾,并简明地指出了冯友兰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3.
4.
新生入学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着逐渐被组织者、实施者边缘化的倾向,严重抵消了入学教育本应产生的有效导引新生思想发展和道德践行的育人实效。因此,须驳斥谬误、清除痼疾,重塑新生入学教育"立德树人"的品格。在此基础上,新生入学教育不仅应夯实课堂教育,以"基础课"教学为主渠道,将新生入学教育与"立德树人"统一于"基础课"教学的全过程,还应务实生活教育,依托"入学教育指导中心",从整体上创造一个有凝聚性和执行力的新生入学适应的生活化教育系统,推动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离不开“至精”医术和“至善”医德相融合的高素质医疗卫生队伍,而这又离不开对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医德教育。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医德教育提供了指导方向。该研究立足于当代医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以“立德树人”理念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意义分析为理论基础,充分把握当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在新时代语境下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医德教育的路径,以期为提升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和国家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的新观点,对进一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全面了解"立德树人"的理论来源,深入把握"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美术教育方式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美术能力,提升情感,陶冶情操,辅翼德育;开发右脑,使左右脑智力均衡发展,促进德育;美术所表达的情感元素,可以宜泄情绪、净化心灵,有助于健康。  相似文献   

9.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成效评价路径的精准建构与实施是一项长期艰巨且复杂的工作,目前在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构建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成效评价路径需要坚持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等基本原则.构建基于PDCA模式的"一个中心、二个基点、三个维度、四个要素、五育一体"的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成效评价路径,可以有效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共同助力我国现阶段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  相似文献   

10.
管理好“90后”大学生,让他们逐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对辅导员来说,是一项充满挑战、琐碎繁杂却又细致的工作。这项工作要求辅导员坚持以人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科学地把握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心,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把“90后”大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1.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新任务新使命。立德树人是对中华民族优秀育人思想的自觉继承与弘扬,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时代内涵,是我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需要,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支撑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教学与科研、管理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各方面和各环节。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针对学生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恪守“以人为本”的德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培养。通过校园文化育人、教学育人以及党建育人等有效途径,将三者充分合理的结合,从而实现“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四十年来"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与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政策历经了重建与探索、改革与完善、系统与整合以及创新与深化四个时期。根据对关键词频次的定量研究,"立德树人"教育政策中对"德"类关键词的提及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不同历史时期"立德树人"教育政策中关键词词频差异显著,且针对不同教育类型的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点也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可以看到,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政策不断精细化、具体化、实践化。这启示我们,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政策设计与践行必须坚持价值导向、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以及全社会的协作共育,才能使"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真正根植于心。  相似文献   

14.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鲜明特征和主题.新时代高校要立足党和国家、高等教育、学生成长等多个维度,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遵循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人才培养辩证法、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等核心要求;要通过统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加强"体美劳"教育、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关键举措,不断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其中,"立德树人"概念的外延可从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三个层面加以界定。其模式则可通过路径起点、路径依赖、路径终点三个环节加以构建。而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根据当前形势,既借鉴历史经验又与时俱进,构建共同愿景,确立主体观念,创设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只有践行"立德树人"理念,才能深刻把握行政管理专业素质的总体性质,推动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内涵式发展。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偏重知识理论的掌握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内在的联系和梯度发展的必要衔接、在社会问题的分析方法与解决技能上着力不足等问题,关键出路在于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彰显学科自身特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人文素养培训,从而形成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合力,增强行政管理专业"立德树人"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至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当中。社会学是讨论国家、社会与社会个体内在关系的学科,关乎如何认识国家、社会、政党、民族、个人思想、道德、行为,与社会思想教育、道德培养、人格塑造有密切联系。社会学学科属性决定了它在应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核心目标中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学概论教学,有效实现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目标,让社会学概论教学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是社会学概论教学首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的立德树人工作面临许多前沿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各部门、各教育(教学)单位协同不够。要真正发挥协同育人效力,必须坚持协同思维,统筹立德树人工作顶层设计;厘清协同脉络,发挥立德树(育)人合力;强化协同导向,突破立德树人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把握协同规律,创新网络立德树人途径。  相似文献   

20.
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深受重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需要各方面共同发力。而资助育人作为“三全十育人”的重要模块,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独特的意义。本文基于A校的个案研究,通过对上海高校现行资助政策文件的梳理和访谈发现,政策文本中的权威主体多样化、资助项目全面化和资助程序规范化等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资助育人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也呈现品德优秀为先、项目倾向明显和受助项目多元的特点,但高校资助政策的实施还存在资助体量不均衡、资助跟踪不连贯和资助精准待完善等问题。未来,资助育人工作始终要坚持政策先行,合理调控分配;务必要加强跟踪回访,保障一致连贯;仍需要提高精准资助,实现物尽其用。如此,才能实现资助育人的价值追求,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