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是破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化现实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趋势.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网络时代,尤须深刻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和面临的现实问题.要针对网络时代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统权威不断面临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存在低效化现象,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协同等现实困境,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回应时代诉求;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探索"智能化、数据化、个性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抢占线上线下学习空间理论高地;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构建高校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这四个方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切实转化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要推动力,在升级与转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未来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威胁,但更重要的是当下新的发展机遇。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人工智能时代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可以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在时间、空间、情境三方面有所拓展,即增加自由支配时间、拓展空间、营造境域化场景以消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二元对立而凸显其本体性;二是创造精心、精准、精湛为特色的个性化教育;三是借助"比特化"、"人机一体化"、"认知外包"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治、共享;四是运用大数据思维、深度学习理念以及机器学习"黑箱"原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规律、新理念、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19世纪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兴起,以郑观应、王韬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思想家面对民族危亡,提出了一些兴女学的思想和主张,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关注女子教育的思想家。甲午战后,以康梁等为首的男性精英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女子教育问题与国家兴亡之间的密切关系,推动了兴女学思想继续向前发展。进入20世纪,受维新人士的启发和鼓噪,早期知识女性们的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并试图从自身经历出发解读女子教育问题,标志着维新语境下的兴女学思想达到了高潮。尽管维新语境下的兴女学思想还没有达到系统化、全面化,但它却开创了五四时期兴女学思想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高校是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场所,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绿色工程教育迫在眉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对绿色工程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校应通过树立绿色工程教育理念、构筑绿色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实行绿色工程教育教学模式、强化绿色工程实践环节、加强校园绿色工程文化建设等实施路径,构建绿色工程教育体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养大批绿色和谐型工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焦竑的学术内求真心,外济实用,将主体的自觉和客体的认识统一起来.他以心性学说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破除儒家思想的藩篱,开一代子学复兴之先河.他沉潜于古经的考证,以探本溯源,由文字通语言,由语言通达孔孟之心志.他认为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在文体关系上,需博文明体;在体用关系上,则要体明达用.他以人释仁,赋予仁以生生之德,并由此确立起民生本位和工商皆本的理念.焦竑的学术上承心学之绪,下启实学之端,诚为明清间学术风气转换之嚆矢.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高校新时代好青年培育的重大意义,从新时代好青年培育的四个维度“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解读其时代价值,着力构建理论学习、文化熏陶、实践锻造、网络渗透四位一体的实践路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育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好青年。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典型思想主要包括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形象、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典型化手法等四方面的内容,其发展以1917年的欧洲游历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阶段(1896—1917),其立足于救亡图存的民族视野,注重向西方学习,以培养新国民为宗旨;后期阶段(1918—1928),其立足于文明比较的世界视野,重评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以培育美术人为目标。梁启超前后两个阶段的典型思想虽具体内容与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启蒙理想、人格培养始终是其核心要素,发展脉络具有内在连续性,呈现出“变而非变”的演进特征。其典型思想奠定了20世纪中国现代典型理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方法林林总总。有的就文讲文,有的架空“论道”,有的文道虽并重,却是“花开两朵,各表二枝”。依我看,文道统一的教法最为可取。 “文”与“道”,本是古代文论中的术语,是指文章的形式与内容而言。“文道统一”,作为文论中的重要命题,前人多有精辟的论述。汉代王充曾在《论衡·超奇篇》中,把“文”与“道”比做是“皮壳”与“实核”的关系。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宋代周敦颐《道书·文辞》中的至理  相似文献   

9.
颜元以习行之学为理论基础与实现途径,形成"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实学教育思想体系,开经世济民之新,担负振衰起弊的历史重任。颜元以培养"通儒"与"专才"相结合的"实才实德之士"为教育目的;主教漳南书院,将"三事"、"六府"、"三物"的"事物之学"注入了时代精神,渗透了西学要素;以"主动"、"习行"为主要教学方法,批判虚妄不实之偏和空疏无用之风,将经世致用思潮推向了新的高度,体现划时代的历史价值,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薛涛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展现的心灵世界令人惊叹。虽命运不济,沦入乐籍,并没有改变她的清俊高洁;在战乱的时代能够关注现实、思考时事确为不易;对于爱情有自己的理想和坚持,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1.
阮元在科学技术问题上并不是“以古为是” ,也不是埋头于故纸堆而不躬身实践、不问世事 ,他坚持“实事求是”、强调“实测而知”、力行“实践之道”、重视“实用之事” ,充分体现了他的实学精神。然而他力主“西学中源”说 ,未能实事求是地认识、评价西方的科学技术 ,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这使得他的实学精神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2.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清醒地看到了历史、事业、人生、理想总是在奋斗中被无可奈何地毁灭 ,顿生世事犹如一场大梦般的空幻意识 ,其中的诗词是最典型的表现 ;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及作者个人满经沧桑的人生经历 ;同时它不是终结 ,而是继往开来 ,对后来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其绘画作品通过在自然面前获得感觉的方法,创造了一种次序结构的绘画形式,并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西方绘画。  相似文献   

14.
探赜钩玄含英咀华——读李芳民先生《唐五代佛寺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寺乃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宗教活动场所,乃佛、法、僧"三宝"得以存在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寄托宗教情怀的重要媒介.两千余年来,在无数信众乃至国家政权的支持下,究竟建立过多少佛寺,可能是很难统计清楚的.  相似文献   

15.
谪居黄州期间 ,苏轼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接受表现为道德自律 ,走向实践 ;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根据自己的需要 ,遵循实用的原则 ,把它应用于生存层面。宋代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和贬谪人生的结合是其变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四川泸定县岚安乡将军庙戏楼上的两幅清代哪吒壁画,是迄今为止笔者在四川地区发现的唯一现存的古代哪吒壁画。该壁画是在戏楼竣工的当年由前来兼唱踩台戏和庆坛戏的戏班所绘,其内容和造型与唐宋以来广泛雕绘在石窟、建筑和各种图谱中的同质化哪吒图像不同。壁画在故事内容上杂取博采,描绘的是“花戏”中哪吒奉如来法旨降妖伏魔的故事场景;在人物造型上多源异构,既借鉴了神谱、密典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融入了画师对“花戏”中人物的非程式装扮的观察思考;在宗教功能上具有镇台驱邪、赐福祛祸的作用,这与哪吒在佛道两界的职司和民间坛场的地位有关。壁画外在“表象”为戏画形式,而内在“观念”则为神图的宗教属性。对其加以个案分析,可为学术界研究古代民间图像提供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杨慈湖的心学视野下,他所写作的咏春诗,其中所蕴含的理,即为他心学世界的亲证,也是他归诸儒家精神的体现,以至于最终展现为有无混一的思想境界。这同时也体现了杨慈湖的学思情怀和诗歌理念。对于这些咏春诗,结合杨慈湖的学思历程,尤其是他自身的觉悟经历,从其思想内在理路出发,可以具体而深入地认识和揭示其内具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一个美妙而令人神往的字眼,是人们一种美好的主观感受。大学生对幸福有着独特理解和执着追求。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课"的重要内容,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课"教材中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首次入位于"基础"教材是在2015版中,并在2018版"基础"教材中加以修订与提升。在对幸福的基本内涵探讨的基础上,文章对"基础"教材幸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就如何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指出应辩证看待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享受幸福与创造幸福、幸福教育与幸福体验的关系,希冀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20.
高等数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应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将二者结合,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审视高等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美的元素。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心智的启迪、提高数学审美能力和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