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承创新失误──毛泽东词平仄律分析曹文安一今人作词总是要依靠词谱的.即使不回阅、使用词谱,而依熟读的名作填写,报名作也是据由词港产生的.此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传声填词”之说.但就历史状况言.词谱当后于词而问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相似文献   

2.
不少人认为,到了明代,曲渐渐律化,文人创作都是照格律谱填词。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排除存在误解,以为南北曲曲牌在明代便已僵死,音乐几乎已经亡去,只有曲牌格律遗存;文人填词只能参照格律谱,而歌工度曲只能依字声行腔。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部分文人的做法造成的假象——他们因不甚知乐而依赖于曲谱。实际上,直至清初,制曲之道始终是"依腔填词"——此"腔"是"活腔",且是"定腔"。  相似文献   

3.
宋词欣赏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如果把它同诗作比较,大体上说它在节奏上更富于变化,在用字上更讲究声调,在言辞上更接近口语、更活泼流畅,在描写上更细腻,它兼有诗的美和音乐的美,虽然曲谱早不存在了,但节奏和声调仍体现着音乐的特色。 “词”起源于隋唐民歌。当初,它题材丰富,涉及了广阔的社会面,但不无粗糙之感。后来文人染指其间,争相仿效。到晚唐五代,君王、宰辅也常常以填词唱曲为能事,推波逐  相似文献   

4.
词调"三分法"的出现,在明清词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词学由音乐谱时代进入到格律谱时代,改变了明代以后词选与词谱编刻的体例及其发展方向。"三分法"自从提出以来,成为明清时期最为常用的词学批评话语,既表现在对词的体性问题的探讨上,也体现在清初不同词派对于词学主张的阐扬和词史观念的表达上。  相似文献   

5.
词是配合音乐的文学,故称"音乐文学"。它与此前音乐文学的区别在于以辞从乐。词人选择某支乐曲之音谱依照其节奏、旋律与声情而配制歌词,此为"倚声制词"。宋人完整的词谱或歌谱,它们是按照燕乐宫调分类的,每宫调之各词,其词字之右旁标注有燕乐半字谱。乐工与歌妓依据这种谱便可合乐演唱。宫调具有确定某乐曲——词调的音高与调式的作用。同一词调可以存在不同宫调的音谱,而各谱之旋律是稳定的。由于词乐的散佚,今存宋人词集仅有个别词人将作品按宫调分类,而一般的作品则未标注宫调。乐工与歌妓对常用词谱是熟悉的,他们见到某词调之词,即可合乐演唱,故多数宋词作品不必标注谱字与宫调。宋词的发展虽然存在纯文学之作品,就其基本情形而言,它仍是音乐文学,而且有稳定的音谱,因此与宫调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江户时代后期,日本出现了第一部汉语词谱,即田能村孝宪的《填词图谱》。该书参考了中国明清时期诸家所著图谱,共编订了116种词调的图谱:从其谱式符号以及标明各句次序来看,近于中国张綖的《诗余图谱》;详注韵法则从万树《词律》而来,词末补充说明字声规则,亦学《词律》体例,而内容则多袭取《词律》附注;但其例词不是从《词律》中来,而多选择香艳游戏之作,带有明显的词选痕迹。由于田能村孝宪《填词图谱》的示范,使得词在日本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白石十七谱是宋词文学创作与音乐理论高度结合的宝贵实例。就中四首旁缀音谱的“令”体词调歌曲,系先有音乐“定腔”,后“倚声”填词之作,是研究宋词以文从乐手法的珍贵实证。依据《词论》“别是一家”的音乐文学体性论,姜夔《大乐议》的四声清浊主张以及张炎《词源》的歌词五音协律例证,可归纳、提炼出使文字四声五音与音阶清浊轻重相协谐的宋词“倚声”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四首词调歌曲的文乐关系展开逐字辨析,并以句拍为单位,实证以《词论》为代表的音乐文学理论,在宋词“倚声”填词实践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回归《词论》《词源》对雅词协音不易、“知之者少”的文学判断。  相似文献   

8.
由于对词体特性尤其是对宋词与宋以后词的音乐特性存在不同的认知,清人展开过作词要不要协律的争论,最终以协律论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清人通常取唐宋旧词中词名相同者相比勘,以得每一调之规范。其中以《词律》与《钦定词谱》的成就最高。这些格律谱不仅被用来指导创作,而且成为清人廓清词之体制、维护词体特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
宋词的词乐在元代逐渐散佚,元曲取代了宋词。二者同属于音乐文学,亦同为古典格律诗体的长短句形式,因而词与曲自元代以来在文体上出现混淆的现象。这种混淆主要源自词学内部,在词选集里混入了不少的元曲作品。清初王奕清等奉旨编纂的《词谱》一直成为词体格律的标准,编者们为备体而误收了元曲十七调。兹以曲调产生的时代、作品的文献来源、声韵的音系和体制特征作为区分词与曲的标准,对《词谱》误收之元曲进行考辨,以证实其非词调。这有助于重新编订词谱,亦有助于对词与曲体裁的区别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
倚西声而填中词是早期艺术歌曲的通行做法,这种实践方式为现代词学研究者所借鉴,成为理解传统词乐关系尤其是“倚声填词”与“选词配乐”的经验基础。“音乐文学”观念的确立与“倚声填词”的重新定义,将传统谱例之学提升到现代歌词学层面。唐宋诗词乐谱是骨干谱,一曲多变是其常态,不同于确定自足的西方现代乐谱。以往对词之本质特征的界定,过于强调其不同于声诗、乐府的以词从乐、由乐定词的一面,而忽略了其选词配乐甚至以乐从词、依字行腔的一面。现代音乐学为我们将词的起源归结为一种音乐或乐曲形态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同时也夸大了音乐的决定作用并造成了对“倚声”的狭隘理解。  相似文献   

11.
学习填词,事先购读一些有关诗词格律的书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对词律词格一无所知的人,拿起笔来就可以填写。问题是,有的人不知晓诗词格律还好,一经研读,这规矩那讲究的一时搞不明白,反倒被吓得不敢动笔了。这时候,我以为大可不必等到把所有的规矩都弄清楚了再去填写,而应该是结合实践,一点一滴地去破解、认知那些规矩,这样才可能由“必然王国”逐步走进“自由王国”。古人所立规矩从何而来?无非从实践中来。那么,要破解它,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实践。就好比游泳,重要的是下水,到水里去摸索规律,寻找窍门。否则,你就是读懂了所有讲游…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九五五年,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发起讨论李煜和他的词,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三十年是半轮甲子,时间不算短;其中又包括了十年内乱,不少问题已经由于灾难的教训而可以看得清楚了一些。因此,即使当时笔者的一篇讨论文章是北师大中文系两次座谈讨论中的主要“靶子”,又被毛星同志在人民日报上点名断定为第一号的“考据癖”和“违反马克思主义”;到了一九五七年还被夺去了笔达二十二年;但为了不辜负我们今天这个的着评论自由的时代,仍想对李煜的词的“美学的和历史的”价值在当时受到不公正的贬低来作点评说,重新论定李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许有人要说,李煜不过是当时偏安江南的属于大地主阶级的一个“荒淫皇帝”,  相似文献   

13.
试论苏轼的词乐革新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词坛上,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而在唐宋时代,词为“声学”(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依声填词,“以协音为先”(张炎《词源》),歌词的文情须适合于乐曲的声情,俾“声韵相谐”(沈括《梦溪笔谈》卷五)方能珠园而五润,相得而益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轼开创豪放词风,不仅意味着词在内容方面的开拓,而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人士填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间,日本词人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且对词史、词乐、词律、词风等方面的研究,也颇有成绩,值得我们重视。 对于词史的研究,首先是词的起源问题。早在江户时代初期,日本词人就论及这一问题。如日本儒学家林罗山之子读耕斋,对《花间集》甚为赞赏,称它为“近世倚声填词之祖也”。《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文人词作的结集,可以说是词正式登上文坛的  相似文献   

15.
今人多从音乐角度论定词源于隋唐燕乐。因燕乐受胡乐的影响,故可推出“胡乐入华而词生”的说法。李昌集先生认为“词体的发生,乃是唐代民间歌曲和语言双双发展的水到渠成。”岳珍女士赞同“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说法,认为李文的新说是对“隋唐燕乐”的理解有误差。虽然燕乐中的胡乐对词的发展有不小的影响,但词的音乐来源多是多元的,而“倚声填词”的方法则很古老,词的源头应包括当是六朝的梁陈新曲。  相似文献   

16.
姚鼐词综论     
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有大量的诗文传世,却仅有八首词流传至今。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姚鼐主观上轻视词体,因此姚词的价值不能与其诗文相并肩。细究之下,姚鼐不填词的真正原因,应归咎于其"专力则精,杂学则粗"的创作思想,而非对词的轻视。姚鼐的词作也并非一无可取,而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词中的典故,体现出厚重之美;其格调上的悲凉而不衰颓,则体现出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7.
日本江户时代的词学家田能村竹田著有《填词图谱》和三部词集,在日本填词史上被尊称为"词学大宗师"。依据《田能村竹田全集》评述其词学成就,可以窥日本词学之一斑。通过考察《填词图谱》的编纂缘起、材料来源,分析竹田词作并对其词学批评进行再检讨,由此揭示中日词学的相互影响,展示《填词图谱》在东亚词学史上的重要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8.
词是配合唐以来新兴燕乐的音乐文学。唐人称它为曲子词,意即配合乐曲的歌词。词发展到宋代成为“一代之文学”(王国维《人间词话》),它通过歌妓“言语似娇莺,一声声堪听”(柳永《昼夜乐》)的歌唱,得到了广泛传播。那么,歌妓传播宋词有什么特点,是本文所讨论的问题。 一、双向互动.共同推动宋词 的发展 北来歌妓唱词侑酒与文人填词听曲为一体的宴乐之风形成了两层互为表里的关系:一是词与佐觞的歌妓之间的亲缘关系。即没有“传唱四方”的词,歌妓便失去了歌以佐觞的特定伎艺;没有歌妓,词曲就不可能为人们充分欣赏,也很难产生…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用来歌唱的。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曲调的名称即词牌。而有些词牌名称的来历,也颇有些故事性。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词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学术意义上的“词学”一词,是在明初弘治年间出现的,然后经过明清的发展演进,渐由初期的图谱之学向词乐、词评、词律、词韵、作法等方面拓展,形成了以填词为指向的具有传统意味的“词学”.清末民初,这一传统发生新变,开始出现了“填词”与“研究”并重的倾向.五四运动以后,“填词”的成分在淡化,而“研究”的成分在逐步强化,进而形成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词学”.现代学者不但对“词学”之义界有了明确规定,而且还在研究内容、体系、方法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而使得中国词学走向了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