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与东南亚合作的地缘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地区是影响中国周边地缘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具有区域合作、国家安全等诸方面的地缘战略考虑.冷战后,中国制定了睦邻友好的地缘政策,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展开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启动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在双方之间传统安全问题基本得到控制或解决的情况下,加大了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合作的力度,与东盟营建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机制,改善了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东盟一体化的政治地理背景,指出东盟一体化进程是对该地区“破碎地缘”的一种弥补。东盟地区一方面拥有文化汇融的地缘优势,另一方面缺乏统一而又充实的文化基础。因此建立一个由多种力量组成的平衡机制,并且这一机制必须充满发展的活力是东盟一体化的基点。这一基点一方面使得东盟寻求到了发展区域特色的地缘结构,另一方面它固有的开放姿态使得东盟在多极世界格局中,有可能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3.
东盟成员国政治格局演绎不仅体现了东盟组织在亚太乃至世界的政治地位及影响力的变化,还体现了东盟组织及其成员国在所处政治格局中的利益诉求。为此应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梳理整个东盟组织在《东盟宪章》生效之前四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及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力量对比情况;同时从内外关系调整角度,考察国家利益、统治集团、民族矛盾、南海主权问题、大国制衡与博弈等干扰因素如何深刻影响东盟成员国之间以及东盟成员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整个政治格局演绎过程折射出东盟成员国的立场和角色定位,即希望在依托东盟的基础上,采用独特的"东盟方式",积极构建合作新框架,巧妙运用大国平衡战略,成为维护东南亚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的坚定推动者。  相似文献   

4.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战略选择。东盟与中国地域相连,在历史文化上又有特殊的渊源,是影响中国周边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加强与东盟的战略合作可以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构筑一个和谐稳定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但东盟组织本身内部的脆弱性、双方经济互补性不足以及东盟对中国缺乏足够的政治信任对双方的战略合作形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此,中国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加强经济上的合作与协调、政治上的沟通与互信,消除阻碍深化战略合作的阻碍因素,以确保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地缘经济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在地域表现上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能有效地推动沿边地区的开放和发展。论文从地缘经济区的发展前景、合作开发的普遍效应等理论探讨入手;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设为背景,在系统分析中国—东盟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的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提升中国—东盟边境地带地缘经济区的功能及其主要配套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与中俄石油管道风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关系中,相邻国家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相互关系较为复杂。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相互依存论认为,经济上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是国际政治权力的源泉,因为优势国家可以利用相互依存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差异来迫使劣势国家屈从自己的意志。虽然相邻国家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但现实的经济合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地缘经济总是被包含在地缘战略这一大的框架之内加以考虑,它们对地缘经济合作所导致的可能的政治后果尤为敏感。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很好地解释中俄石油管道风波。它给予中国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特殊地缘区位和国际战略变动下,中国和东盟各国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东盟地缘经济上突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使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运作机制上,在经济要素的配置、流动、投资、贸易及经济集团的规模上,有发展阶段和梯度推进的过程.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缘经济问题上,云南处在梯度推进的最前沿,它所带来的地缘经济学问题值得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区域治理溯源于西方,是国际关系变迁到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自成立以来,东盟在外交上积极进取,地缘空间大大扩展,一种具有东盟特色的区域治理现代化格局正在形成。一是从东盟到大东盟,加快推进区域治理的一体化进程;二是从依附到参与,积极凝聚区域治理的"东盟方式";三是从协作到规制,着力构建区域治理的"大国平衡战略";四是从封闭到开放,不断增强区域治理的改革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覃春华 《今日南国》2007,(23):14-17
越南是中国的友好邻邦,水陆相连的地缘优势让两国自古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不断,到了现今,中越关系日趋成熟稳定,特别是近年越南紧跟中国实行"革新开放",以及中国一东盟贸易圈的形成,两国交流合作日益紧密、频繁.  相似文献   

10.
《国际论坛》2021,23(2)
2015年东盟共同体成立对东亚区域合作有着示范作用。学界以欧盟为参照评判东盟的做法值得商榷。近年来,国际政治研究出现关系主义回归的趋势,学界以"关系性"为内核,对国家行为体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提出了新的理解与论述。从关系主义研究视角来看,东盟与欧盟代表着不同的区域共同体。欧盟是一体化共同体,建立在一体化理论之上,其核心功能是实现欧洲一体化,其制度形态是服务于一体化功能的超国家机制。东盟是关系共同体,其发展历程与制度架构有着显著的"关系性"特性,东盟成立、扩员、共同体建立都是以关系治理为核心考量,东盟制度架构由国家间磋商机制与规范构成,是成员国关系治理的制度平台。关系共同体理论与东盟的实践经验为未来东亚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在当前地缘竞争重回亚太舞台的态势下,推动东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它将是实现地区关系治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年间,美国没有出版过地缘政治的著作。直到30年代中期,还没有广泛的研究。1935年,哈特雄分析了地缘政治学说,他赞成将地理和政治联系起来,认为地理具有“政治的含义”(?)同时相信,把地缘政治提升到作为政治行为的唯一决定因素是过于简单化、是歪曲事实。他又认为不能将地缘政治从政治地理的范围里排除出去,因此就设法否认地缘政治的独立存在。哈特雄的不愿意看到地缘政治自主性的态度也许是从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美国政治地理学家和政治科学家的典型态度。19(?)8年,斯比克曼著文认为“一国的地理是一国政策的物质背景,而不是原因”;认为一国的面积大小可以大略表示它的相对实力,但“只是潛在的实力”;认为国家的性质和它的地理区域有直接关系,暗示一种地理决定论。19(?)9年,他和罗林斯合写的文章里把国家看作是由持续的动力所构成的能动的有机体;而存在于任何一个时期的政治地理的实在,已成为能动的政治世界中暂时权力关系的表现;因此集体安全问题是把国家变动的冲突压力平衡为稳定状态,边界成为“冲突着的压力达到平衡的界线”,是“一种相对权力关系的表现”,保持均势就是世界和平的保证。最近美国思想界的趋势是沿着斯比克曼所开发的道路发展。而地缘政治的概念在现代世界的许多国家中已被接受作为决定国家政策的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12.
当今能源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是:能源供应国获得不对称的权力与影响,能源民族主义日益增强;能源消费国之间为了获得有限的同源油气资源而追求相对获益,推出所谓的"中国能源威胁论";美国作为最大能源消费国,虽然是国际能源体系中的唯一霸权国,但并没有为国际社会带来稳定能源供应这一公共产品,反而加剧了国际能源体系的动荡不定。正是能源地缘政治中的这些现实状况对国际能源安全构成了真正威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国和东盟是东南亚地区的三股主要力量,三者围绕相互交织的安全、政治和经济利益互动频繁,已经构成了深入互动的三角关系。本文运用三角关系理论,对中、美、东盟三者在安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互动情况进行了研究,探索了这组三角关系在不同领域的互动模式,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不对称的权力分布、信任缺失以及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是三角关系演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西方地缘政治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汉文 《国际论坛》2013,(3):1-5,79
冷战后西方地缘政治研究通过对传统地缘政治本体论、方法论和历史实践的反思,深刻批判了传统理论中的物质决定论、国家中心论和霸权主义色彩,丰富了地缘政治的分析层次和研究领域,对地缘政治研究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与传统理论相比,冷战后西方地缘政治研究在学科建设上仍存在一定问题,政策操作性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15.
云南对外贸易发展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云南是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的地缘经济板块,是我国通过东南亚、南亚走向世界,世界各国从东南亚、南亚进入我国内陆腹地的重要通道.云南与东盟的资源互补容易形成地缘经济中的互补关系,通过联合及合作实现区域经济集团化.在梯度推进的进程中,在地缘便利的条件下,云南比内地和沿海地区更容易促成与东盟的小次区域经济合作,促进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6.
张学昆 《国际论坛》2015,(3):25-30,80
东南亚是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点区域,为此奥巴马政府一方面加强了对该地区的资源投入和战略注意力,一方面更深度地介入南海争端等地区热点问题,以期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加强在东南亚的存在和影响力,并积极塑造有利于己的地缘政治格局。致力于区域一体化建设的东盟国家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却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反应,或热切,或谨慎,或摇摆。本文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引发了认知差异:中美在东南亚的战略竞争、南海岛礁的主权争端、大陆东南亚和海洋东南亚的地缘差异。东南亚国家对"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认知差异不但扩大了东盟内部在外交和安全问题上业已存在的分歧,而且还影响到它们各自与中美两国的关系以及地区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第二十一届东盟首脑会议发布了《东盟人权宣言》。促进和保护人权是东盟共同体政治合作的重要内容,《东盟人权宣言》的发布是东盟构建政治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步骤和新里程碑,是东盟内化国际人权规范、建立本地区人权体系、强化东盟人权促进和保护的重要成果,为今后东盟制定人权法律文件、与对话伙伴国开展人权对话与合作提供了基础。然而,东盟这一重要人权合作成果无法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可,社群主义与普世主义、东盟方式与干涉主义的伦理差异,构成了《东盟人权宣言》与西方人权规范之间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8.
从G&L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与东盟近20年来的大量贸易资料进行证实分析中表明,中国与东盟之间存在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这种状况主要是受双方日益提高的人均GDP和外国直接投资FDI、产品差异化程度、我国与东盟的地缘优势,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15年12月31日东盟共同体成立标志着东盟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东盟共同体将会有效地整合东盟各国的力量,增强东盟国家的实力和内部凝聚力,使东盟具有更强的整体性和自主性。这必然会改变东盟传统的行为模式和发展方向,也会深刻影响整个区域国家的互动。同时东盟一直奉行的"东盟方式"在东盟共同体成立后将继续发挥作用,其非强制性原则在促进合作、缓解矛盾的同时也将限制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因而,中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东盟共同体成立后的发展和变化,并积极应对东盟未来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公共外交等方方面面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关系作了全面分析和评价。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分析中,从多个侧面阐述了我国与主要周边国家的关系及其趋势和特征;在地缘文化分析中,评价了我国沿边的东北、西北和西南三个区段与邻国文化渊源和融合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