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政府的社会科学管理和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政策在近 10~ 2 0年中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突出表现在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和监督。本文主要从英国政府的社会科学管理和政策以及社会科学经费来源等角度阐述这些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是与改革开放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春天。30年来改革开放的每一个举措、进展和理论上的突破,都凝聚着社会科学工作者探索的心血。把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历史完整、准确地记载下来,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个重要的职责。面向未来,社会科学要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质上也是先进社会科学理论的一种具体推广和转化形式。要全面高效地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社会科学的重大作用:社会科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实现协调发展的理论支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导;同时还需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大力推进社会科学自身的繁荣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科学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科学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稿约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2):F0003-F0003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主办的以探索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与开展学术评论为宗旨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刊物,1999年3月创刊,系季刊。本刊入选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来源期刊,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热诚欢迎海内外关心、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人们惠寄稿件。  相似文献   

5.
稿约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1):F0003-F0003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主办的以探索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与开展学术评论为宗旨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刊物,1999年3月创刊,系季刊。本刊入选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来源期刊,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热诚欢迎海内外关心、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人们惠寄稿件。  相似文献   

6.
稿约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1):F0003-F0003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名刊”建设重点资助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主办,是以探索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与开展学术评论为宗旨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刊物,1999年3月创刊,系季刊。本刊入选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来源期刊,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热诚欢迎海内外关心、研究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人们惠寄稿件。  相似文献   

7.
澳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提升,是澳门社会取得长久进步和发展的保证,尤其对澳门的和谐共存理念及其制度安排进行研究,很有可能在既有的理论框架和观点之外开放出一条新的理论路径;而这种“深度研究”,须以澳门社会科学发展的自主性为依凭。澳门社会科学的发展,以澳门社会背景因素为起点,由澳门基金会引领,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为组织依托和机制载体,并受实证主义社会科学观的支配。要建构澳门社会科学真正的自主性品格,还必须对澳门问题做深入的理论思考,并做出研究上的知识增量。  相似文献   

8.
对课题管理中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方式、课题完成后鉴定和结项的不同方式等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创新,不仅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保障,而且本身就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的不断改进与创新,既是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文章围绕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这一新命题,从召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大会,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制,制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调整学科体系、办好国家和省市社会科学院、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大投入、加强和改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全国性的学科建设,同时也必须关注地方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地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有自身的规律可探寻,可以根据当地的研究资源和优势积极促进地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规划和建设,从而推动地方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也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作出贡献。同时一个地方的学科建设需要突出地方优势和学科的地方特色,但是建设的目标并不完全是一个地域性的学科,而是一个有哲学社会科学普遍意义的学科,这也应该是地方学科建设追求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 ,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与自然科学同样的科学本质 ,但是它又具有与自然科学不同的人文性质和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应当注重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一个难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哲学社会科学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目标、功能、任务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学科的渗透、交叉与融合的不断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越来越要求从重数量向重质量、从重过程向重结果、从重静态评估向重动态评估转变。由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预测性和超前性、  相似文献   

13.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首次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使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不仅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全新使命,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解放思想、解放话语权,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目标,明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理念,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途径,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诉求和基本取向,是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首当其冲的要务。  相似文献   

14.
孙琇 《社科纵横》2012,(4):121-125,128
本文力图对涉及"历史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几个议题做一略述。这些议题主要包括: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过程;两者结合的角度和评价;社会科学化的历史学所暴露的弊端;学者对此提出的质疑和叙事史的复兴等。希望通过梳理学者们的反思和讨论,能抛砖引玉,加深我们对此问题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综观国外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 ,无不强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民众的研究方向。本文从社会科学研究的需求出发 ,旨在探讨现阶段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定位和方向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发现、研究问题 ,同时提出处理好几种关系 ,以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为适应社会时代需要和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已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体系的推进和发展,主要表征为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发现新材料和完善既有理论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由单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机构(企业和科研单位)和国家(政府)构成,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主要由创新主体取得创新理论成就的知识转化能力、人格品性素质、思想观念意识以及社会体制机制构成。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与社会科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早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计算机技术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快捷的运算工具。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信息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成为处理多种信息的手段 ,一种公共传播媒体。而 2 0世纪末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则不仅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技术系统 ,而且为社会科学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是检验或认定社会科学成果的科学性和创造性,评价其质量、水平和效益。它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始终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个难题。随着基础研究投入的增加,成果评价问题已成为科研管理部门及社科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如何确保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公正性以及操作的简便性,一直是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估体系研究(摘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楫舟 《社科纵横》2002,17(6):41-42
本研究旨在遵循科学的普遍规律和社会科学的特殊规律,运用定性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制出一套符合客观需求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估体系和评审制度.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迪认知作用、引领指导作用、前瞻预测作用、决策管理作用和规范矫正作用。作为一个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庞大系统,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和知识建制之间又呈现出复杂多样的交互作用与协同效应。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体系决定了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效能。因此,大力开展推广普及工作,既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实现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充分保证。为使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取得实效,转变观念是前提,密切协作是基础,健全机制是关键,肯于投入是保证。在此基础上,加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力度还应采取一系列举措:一是组建普及队伍。通过选拔骨干、培养梯队、壮大队伍、激励人才,组建一支思想好、专业精、作风硬的普及队伍,使普及工作从无序走向有序。二是拓宽普及领域。要改变目前普及工作集中于繁华都市的现状,着力覆盖盲点,尤其要向农村倾斜,以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三是打造普及品牌。根据普及品牌的载体形象的标识性、文化内涵的先进性、受众群体的广泛性的特征,通过设计品牌标识、明确普及理念、策划普及方案,培育品牌附加值,延伸品牌价值链。四是探索普及规律。普及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价值转化的手段与中介,对其规律的总结与深度探索,必将促进普及事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