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汉语(包括各地方言)“体”范畴中的“经验体”主要用助词“过”附加于谓词性成分之后表示,汉藏系其他语言“经验体”的标记成分有的是借用汉语的“过”,有的是与汉语同源的成分,可分“k-”、“t-”两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安阳方言的将行体助词"也"可附于谓词性成分和体词性成分之后,表达事态的即将出现,其重叠形式有比较特殊的用法,其本质是事态语气词。纵向联系汉语史,探讨其来源可能是古代的语气助词"也";横向联系方言事实,分析周边方言使用"也"及"呀"的情况,得出语气词的消亡在方言中的表现似乎并不平衡的结论。"也"除了承担语气词的功能,还滋生出表体貌的用法,反而功能更加强化,因此保留至现代方言中而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3.
汉语结构助词"的"前后成分与老挝语结构助词thi︶33相对应的后前成分有异同,尤其表现在老挝语里的thi︶33字短语的使用范围比汉语里的"的"字短语小得多。在"的"和thi︶33的隐现规律的异同中,又表现为特别老挝语里的结构助词和汉语的结构助词一样具有凸显偏项的功能,不同的是汉语内涵定语是否加"的"形成称谓性定语和非称谓性定语的对立,而老挝语里没有这种对立,老挝语里表称谓性的定语不加结构助词,而一些描写性的定语也同样可以不加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由名词"时、时候"放在各类谓词性成分之后构成"VP时"、"VP的时候"的句法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一般语法著作都认为其语义性质是表时间.笔者认为该结构有表"时间范畴"和"条件范畴"两种语义功能,文章试图探讨形成"VP时"结构语义功能差异的内部机制并系统描写其不同范畴下语义功能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朝鲜语和维吾尔语都是黏着语,在朝鲜语和维吾尔语词法结构中,能够产生形态变化的格词尾、复数词尾、终结词尾、词缀等所有附加成分都可以找到互相对应的语法形式,甚至其语法意义和使用位置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就学者新说中古诗歌中"伊""於""为""试"等是词头,"应""已""云""来""其""取"等为词尾的观点,文章从宏观与微观角度作细致准确研究,论定它们都不是附加式构词。得出结论为:"伊~"或表肯定和强调语气,或为判断系词;"於"为"於乎"之省,"为~"为泛义动词;"试~"或为动词"尝试",或为副词"姑且";"~应"为动词"应当";"~已"或是"以"的通假,或为副词"已经";"~云",或是动词"说",或为"运"的通假;"~来"为助词;"其"为助词,"载"是"才"的通假;"~取"为泛义动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由谓词性成分充任的状语与状态补语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这两类成分之间的差异是由它们与相关谓语动词在语义结构关系上的不同造成的。补语指称的是由动词指称的动作行为所引发的新情况,动词指称的动作行为是补语指称的状况的生发点;而状语指称的则是一个伴随性状况,与动作本身不发生直接的联系,不影响动作行为的主要进程。作者认为,状语、补语和相关谓语动词在句法层次上的语序的排列与它们在语义层次上的时间顺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副词“都”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词“都”是语义所造 ,即由“聚集”义动词“都”语义引申而来。其产生于东汉 ,发展成熟于南宋 ,普遍使用于元明 ,元明时代副词“都”的语法、语义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在语法方面 ,副词“都”一般位于谓词性成分前 ,修饰其后的谓词性成分 ,与其后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语法结构关系 ;在语义方面 ,副词“都”均为“全部”义 ,表示对复数或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的总括 ,与其所总括的复数和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构成语义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里"字在近代汉语中可用作结构助词,它是一个相当于结构助词"地",但只用在状语和动词谓语之间的独立助词.  相似文献   

10.
朝鲜语是粘着语,它主要靠把一个个词尾机械地附加在词根(或词干)上,构成语法形态,表示语法意义。汉语是孤立语,句子里各个词之间的词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朝鲜语里有“时”的语法范畴,这种语法范畴,是靠一定的语法形态——时制词尾来表示说话的时刻与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状态保持时间的关系。过去时用过去时词尾来表示,将来时靠将来时词尾来表示,现在时没有专用词尾,是靠零形态,即具有现在时意义的终结词尾、接续词尾来表示。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层面来探析湛约翰对"道""德""阴/阳"之文化内涵的诠释,对其如何诠释及诠释的缘由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作为一名传教士的湛约翰翻译《道德经》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文化,即:言说"自我",但最终的结果是促进传教的同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西传,即:言说了"他者"。  相似文献   

12.
韩国留学生习得“了”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生习得汉语过程中产生偏误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人的认知有关,其中的语言普遍性因素包括普遍性、标记性和自然度,汉语与韩语在这三个因素方面的差异导致了韩国学生在习得“了”时产生偏误;过去时间词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韩国学生对“了”的错误使用;针对韩国留学生偏误产生的原因提出关于“了”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3.
江海漫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62-63,157
结合《朴通事谚解》这部作品时。去来”现象作共时研究.并对散见于其他作品或方言中的。去来”用例作历时研究。从中得出结论.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是一个固定下来的词语。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有三种用法。即实义动词、逆趋向动词和助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去来”用法基本消亡,仪在方言中还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三不知”的表义,多数词书释为“突然、意料不到”,但存在意义内容概括不全、概括程度不高等毛病。其实,元代以后,“三不知”的词义开始虚化,虚化为副词性成分。经常用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前作状语。依语境的不同,可理解为:突然、忽然;不知怎么地、不知不觉地、糊里糊涂地;冒然地、冒冒失失地;偷偷地、暗暗地、悄悄地;径直地、直接地等。  相似文献   

15.
"的"是汉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汉语语法总结"的"的使用方法有十几条,然而还是不完全准确。"的"使用与否,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于语言的节奏,在学习时,需要调动学生的感受力来学习。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让学习者去体会,因为该诗的节奏性很强。通过背诵这首诗,建立"的"字用法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的"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安仁话中的“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助(动)词。安仁话的“得”字双宾语、兼语句以及被动句都很有特点,与普通话对应用法有差异。安仁话“得”字用法为双向动词提供了方言例证,也进一步验证了给予动词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的"X-门"来源于英语的"X-gate"。从形态、语义、组合能力、造句功能以及"-gate"和"-门"的角色角度对"X-gate"和"X-门"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共性是:①"X-gate"和"X-门"中"X"的构成都可以是名词成分且数量很多,同时还都可以是动词;②在语义上均用来表示消极意义;③组合能力相同,造句功能相似。二者之间的差异是:①"X-门"中的"X"可以是形容词,但"X-gate"中却不能。②汉语"-门"比英语"-gate"使用范围更广;③"-gate"已成为真正的构词后缀,而"-门"只是类词缀。  相似文献   

19.
“帚”的本义是打扫卫生,由此引申为打扫卫生所用的工具。据此,从“帚”得声的一组字“婦、歸、掃、鯞、”均可视为同源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句法和语用角度分析了"V—N"与"用N V"格式,探讨了它们的差异和区别。现代汉语中类似于"踢—脚"、"切—刀"的"V—N"格式可以转化为"用脚踢(—下)"、"用刀切(—下)"的"用N V"的格式。但是这种转换是单项的,两者存在许多相异之处:格式对句法成分、相关句式都有特定要求;语用上存在着工具义隐现与否、语体风格的差异以及有无焦点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