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重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与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矛盾、困难.要立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确立市场取向的目标模式.解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主要出路在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发展小城镇,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3.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三农”问题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调整城乡关系,加快城市化步伐,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4.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数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进行了估算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得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未必是“剩余”,“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未必就“转移”的结论,提出引导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20余年内,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多,增速快,质量不高,普遍供大于求,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该文提出,解决这一问题,要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壁垒;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拓展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要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适应能力,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  相似文献   

6.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力出现剩余的原因,一是耕地减少,二是传统的城乡二元制度,三是第三产业滞后,四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五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为此,要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促使农业劳动力向农业内部转移.  相似文献   

7.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不断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在转移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对此,要汲取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选择适合本省特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和工业大省,要想走新型化的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变成一个农业和工业强省,必须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工业化的问题,最终要通过大量农民文化素质与生产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笔者从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入手,有针对性地分析吉林省农村教育培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建立以国家投资、地方政府投资及吸引民间资本相结合的投资体制,以民间管理为主的教育培训机构,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农村工业化为目标的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9.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矛盾、困难。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根源主要是长期“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所致 ,其实质是“人资环”紧张与二元结构矛盾使农民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我国畸型经济社会结构的改变等方面具有很多重要作用和意义。要立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确立市场取向的目标模式 ,其主要出路在于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发展小城镇、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但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当前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稳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从分析"民工荒"现象入手,简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规律,对现阶段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一些思考,为实践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操作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发展职业教育,减少素质偏低的劳动力供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与途径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性和时序性差异。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设置、安排应与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与途径相适应,只有依据每个地区的具体条件进行选择和安排,才能收到“因地制宜”的良好效果。笔者从吉林省实际出发,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较系统地阐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探讨了吉林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取向性及时序性。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已经成为农村中十分普遍的现象.但是,在我国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因此,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就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将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具体地考察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章以农业技术水平作为门槛变量,选取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测定城乡收入差距,以劳动力转移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得出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该影响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效应较小;当农业技术水平越过门槛值达到较高水平后,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几乎增加了一倍.此后,通过替换解释变量泰尔指数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生产效率重新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发现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其检验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文章将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三个重要变量纳入同一模型框架中,在加深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视角的研究的同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演变,分析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模式产生的原因和利弊,提出应将异地转移作为长期的社会改造工程;在短期内,一方面,应对就地转移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挖掘并发挥大中城市的潜力,加快改革,以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陷阱是指当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阶段时,农业就业比重将相对稳定。发展中国家会提前陷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转移了,农业就业比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国应对此问题对策是尽快实施农地规模化经营战略,顺利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6.
汕头市9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具体分析了汕头市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和主要特点;阐述了转移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转移中的一些新问题提出规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对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国外在农业劳动力转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农业土地政策各不相同,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有自身的特点。对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应予借鉴,教训应予吸取,使政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既要遵循转移的一般规律,有要结合自身特点,不拘泥于此,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因子分析不难看出,由于种植业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并无积极的影响作用,因而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提高林牧渔业所占的比重和促进林牧渔业的发展,不仅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能无形中促进和实现部分种植业中过剩劳动力的转移。此外,实践中有必要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来促进农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依据相关因子分析结果,在促进和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方面,首先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切实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化与升级;其次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推动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中部六省是农业大省,存在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强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步伐;解除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推进中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与之相应,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途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其中推进农村城镇化来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