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繁荣发展时期,此时汉语语法研究的学术氛围浓厚,学术活动频繁;研究队伍三代协进,后劲十足;语法分析的手段、方法不断更新;研究渐显特色,风格渐趋明显;研究成果质多量高.本文从词类研究、语法研究分析方法、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和实践、著名语法学家及其重要成果和二十一世纪语法研究五个方面的重要成绩出发,以展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汉语语法学中的"动词中心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汉语语法学中“动词中心说”之来源和现状的多方面考察,将出现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动词中心”学说区分为朴素的动词中心观和源于西方语法的“动词中心说”。前者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出现在吕叔湘等人的语法论著中的有关“动词中心”的观点,后者指八九十年代以后随配价语法等西方语法理论引入国内的“动词中心说”。并分析了二者的主要差异:1、侧重点不同;2、概括对象的范围不同。此外,该文还论及上述两种“动词中心”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研究人类大脑认知与语言紧密相关的科学,主张通过语言分析研究人的思维过程、认知策略。"有界"与"无界"这对概念也是在一定的认知领域内进行的,按照沈家煊先生《"有界"与"无界"》一文观点,可以尝试对结构语法、配价语法没有解答或分析不透彻的问题进行认知分析。在对沈先生文章阅读过程中,我们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角度,通过比较的方法,将结构语法、语义特征、变换分析、配价语法提出过的争议问题及未解答问题,运用认知域中的"有界"与"无界"进行重新分析,探析认知语言学路线优于语言学研究的其他两条路线(结构语言学路线和功能语言学路线)的地方-汉语语法结构除了受语境、语义、功能分布、语用等影响,词的"有界"与"无界"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汉语语法论的研究"、"语法理论的研究"和"语言理论的研究"等三个方面介绍和评论高名凯的语言学学术思想。作为中国理论语言学和汉语语法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高名凯为摆脱印欧语眼光,建立反映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提供了一个独立研究的典范。在高名凯的汉语语法体系中,实词的分类不是语法的重心所在,但虚词的研究却是重要的、成系统的,这是高名凯语法体系的一个鲜明特色。高名凯关于汉语实词无词类的著名观点对今天以及未来的汉语语言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对外汉语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大谈语法,但是从汉语本体和教师素质角度看,掌握汉语语法知识并在教学实际中加以运用是十分必要的。受化学中"价"概念启发产生的配价分析法在解决汉语语法事实起到了很大作用,"VP+的"中的结构指称和歧义分析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分析汉语动词的按"价"分类基础上,结合"VP+的"结构展开具体解释,然后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运用的角度,就外国学生对"VP+的"结构的学习难点,列举实际语料,立足配价分析歧义指数公式进行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进配价语法分析,可以将"VP+的"结构向学生讲述得更加透彻,有助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吕叔湘先生关于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释您,俺,咱,喒,附论们字》、《说汉语第三身代词》、《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等的发表,被誉为"近代汉语研究的黎明"。此后,近代汉语语法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有关近代汉语代词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空语类理论进入我国,此时期学者们就汉语空语类的分类、分布和所指展开了激烈争论。90年代,学者们发现前人争论的问题所在,即试图在GB理论框架内找寻汉语空语类的归宿,故而不少人跳脱GB理论框架的限制,将汉语空语类研究从句法扩充到语义、语用、词汇等领域。进入21世纪,汉语空语类研究出现两个新特点:一是将空语类理论与更多的汉语某单一语法现象结合研究,二是从语言类型学视角的空语类研究开始多起来,其中以英汉对比研究居多,也有方言研究。  相似文献   

8.
配价语法理论框架下的汉语双宾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动词配价理论导入汉语双宾结构的研究,分析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对双宾结构的语法配置功能,讨论动词的配价结构与双宾结构的各种语义和句法关系,区分双宾结构的典型形式和非典型形式,变价形式和非变价形式,认为动词的双宾结构不全部是其配价结构的投影,最后推导出基于配价语法理论的汉语双宾结构的鉴定标准,试图赋予其新的语法分析理念。  相似文献   

9.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是源于化学学科在其领域外的跨越式发展,从其被引入语言学界的研究应用以来引起了各家广泛的争鸣和探讨.基于汉语的自身特点,本文探讨了配价理论的形成和引入,以及针对典型问题提出在对外汉语实际教学应用中应重视对于"相对关系"的概念的掌握,从而实现真正融合配价摄入与实际输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民族教育的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民族教育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就25年来的中国民族教育在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上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11.
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式语法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英汉语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近年来对该理论的研究更是日趋深入.文章对当今国内相关研究去粗取精,试图为构式语法的纵深发展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2.
新疆民族学生汉语习得中的动词句配价偏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配价语法理论为依据 ,以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使用的汉语中带有偏误的动词句为研究对象 ,分析使用动词的偏误及使用动元的偏误 ,并找出使用动词句配价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博弈理论以及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分析工具给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局面,得到了许多重要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主要是集中在实证研究方面,而且产业组织实证研究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本文对产业组织理论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相关文献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动态词汇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渐发展起来的语言学学科。文章重点介绍了葛本仪先生的动态词汇学理论,并分别从共时动态和历时动态两个角度,同时结合汉语词汇史的个案研究,从选题、框架设计、分析思路和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这一理论对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的研制过程,可以了解到语法知识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教学语法体系有别于理论语法体系,它为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语法知识确立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确定了汉语的语法单位为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层层剖析了五级语言单位组合的特点,清晰展现出汉语语法的层次,并结合语义、语用多平面反映出汉语语法的特点。《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成功研制的经验,对于今后继续研制新的教学语法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在语言研究领域,一反过去,即以统合[语法、逻辑、习惯]的语言结构体系、语言分析理论相继问世,为研究日本语言开创了局面。近些年来,日语语法的研究已涉及到日语语法领域的方方面面。语法研究的成果也层出不穷。涌现出许多研究学者。早期的有山田孝雄、桥本进吉、松下大三郎、时枝诚记等几位语法学者,都提出自己的语法体系。他们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侧重句子结构方面的研究。例如,山田孝雄先生的语法学说力求解释人的思维方式与外在的表现形式的语言之间的关系;桥本进吉先生的语法体系最大特征是更加重视语言的外形,最为突出的成果就是设立了句节的概念;松下大三郎先生的语法体系更为独特,使用的概念也不同,主要对词素进行了研究;时枝诚记先生指出思想的表达和理解的过程就是语言。20世纪七十年代后,以铃木重幸、奥津敬一郎、森田良行、高桥太郎、寺村秀夫、沼田善子等为代表的研究,较前期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新右派"的攻击、继承"老左派"的衣钵,吉登斯等人提出"第三条道路"伦理观,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赞誉。但是对于时空语境迥异的中国,我们必须认清"第三条道路"伦理观的非正义性本质,并认清其与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的元好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好问的诗、词、文及文学理论等,都代表了金元文学的最高成就,为研究者所注目。20世纪以来,元好问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研究方法、评价角度等方面综合考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20世纪初至40年代;二、50至70年代;三、80年代至今。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标记理论,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沈家煊先生的《不对称和标记论》是将标记理论运用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开拓性著作。本文从主要内容、重要思想、理论特色及研究特点几方面入手,对该书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国20多年史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人所共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譬如现有各种“史学概论”只是一种“拼盘”式教程,不是一门按“科学学”原则建构的理论性学科。作为“科学学”在史学领域的萌发,也曾有个别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史学学”命题,但未见“史学学”著作问世。不过,我们现在惊喜地发现,赵兴彬先生的《史学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版)在“润物细无声”中问世了。它是建构“史学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研究成果,是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新开拓。我与兴彬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从事史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