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什么形态的“劳”来进行分配?长期以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潜在劳动论者认为应按潜在劳动即按才能分配,这已被过去的经验证明是行不通的。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形态只有流动劳动和物化劳动两种,而且指的是非商品经济中的“劳”的形态,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劳”是物化形态的社会劳动即价值,按劳分配是按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分配。按新创造的价值分配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按新创造的价值分配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2.
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 ,也代表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发展 ,有商品交换便存在市场。人类早期社会商品交换关系简单 ,市场不发达 ,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封建社会末期 ,尤其是资本主义民主革命以后 ,商品交换迅速发展 ,商品经济上升为社会的主导地位 ,从而进入商品经济社会。随着市场日益发达 ,这时的商品经济便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中 ,市场是人们各种经济活动的枢纽。在统一和开放的市场上 ,广大经济经营者的自由和竞争 ,使价值规律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不仅能从微观上调节各生产经营者个体间的利益关…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同一经济活动的两种表述方式,是同义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发达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有机结合,现阶段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仍表现为市场主体在市场上谋取各自的最大物质利益,我们必须在承认、尊重和保护人们谋取自己物质利益权利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物质利益这一原动力杠杆,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相似文献   

4.
“礼”历来被认为是压抑和禁锢个性的工具 ,遭到猛烈抨击 ,而对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进步作用人们往往视而不见 ;“礼”的形成和存在 ,实际是出于对群体利益的关照 ,情礼冲突的实质是个体对自由的追求和自由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有限性的矛盾 ,是社会的整体进步和个体利益必要舍弃之间的“二律背反”。从这一角度说 ,“礼”的价值值得再思考 ,情礼冲突的实质可以再评价。  相似文献   

5.
对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代替“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有不同的理解。有一种意见认为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两码事,市场经济的提出就是对商品经济的否定。有的认为商品经济是就经济形式而言的,它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就经济的调节方式而言的,相对于计划经济。以上说法不一,但共同点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不同的。我认为这些看法都值得研究。实际上,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个经济范畴都是对同一经济关系的不同概括和表述。它们既是对同一种经济形式的表述,也是对同一种经济调节方式的表述。从经济形式讲,它  相似文献   

6.
神话是与人类一定社会阶段相联系的历史性现象。在它产生和存在的原始文化和社会形态中,它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它既是记载原始先民创世的史诗,又是人们宗教信仰的经典,它既反映出原始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体现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它具有维系氏族集团团结的强大的内聚力,又有维持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裁决争讼的法律功用。 任何社会或群体结构为了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维护群体个体利益,禁止和打击犯罪活动,都要建立其独特的社会规范。由于社会形态不同,这些规范可以是政治机构制定并公布的法律形式,也可以是不成文但被社  相似文献   

7.
“经济人”假设对我们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还是有用的,但不能完全照搬。首先,在经济活动的动力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激励“经济人”活动的唯一动力是个人经济利益。自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活动的动力问题,同样是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无视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利益,否则,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有持久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其次,在处理人们相互关系问题上,“经济人”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要获得他人的帮助,唯一途径是通过等价交换。只要是市场经济,人们之间都必须通过等价交换来发生经济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不能例外。最后,在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社会整体利益关系问题上,按照“经济人”假设,不仅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杜奋根1.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相容的。在商品关系下,各企业追求自身特殊的经济利益,似乎同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保证实现总体利益一致性的前提下实现利益差别性”的经济利益关系原则是矛盾的。因为商品经济自身没有提供现成的实现公有制特殊本...  相似文献   

9.
分析认为:(1)中国国有企业的生成是适应中国由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兼容性”经济形态向时间经济形态的“畸型”或“变态”——产品经济形态实行“超越式”转换选择在微观基础上的必然结果;(2)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绝非“计划经济的失败”所诱发,而是人们对经济形态及其资源配置方式与基础作了超越生产力水平的选择与“错位”式组合并带来严重后果后,在新时期对经济形态及其资源配置方式与基础所作出的带根本性的重新选择与组合的必然结果,亦即由不切实际的产品经济形态及其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形态及其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实现“逆向式”转换选择与组合在微观经济基础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曾对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转变过程作了这样的一种表述:他认为历史的发展须依次经历三个阶段,即从自然经济社会,经市场经济社会(或称商品经济社会)到产品经济社会。由此可见,这三大经济社会的特征是有质的区别的。那么,市场经济社会与自然经济社会和产品经济社会的区别究竟何在呢?为此,就必须弄清市场经济社会的内在机制,即市场机制的本质特征。本文想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比较经济学,以及国内经济学界都曾对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和经济体制等概念的内涵和特征作了…  相似文献   

11.
树典型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进行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种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普遍化、持续化,从社会条件来说,和民族心理中的群体主义取向有关,和计划体制下的政治本位、领导本位的价值取向等因索有关;从利益机制来看,在树典型的活动中,典型本身、树立典型的领导者和学典型的普通行动者都存在着获得利益的正向驱动和避免惩罚的反向驱动。这一行为模式导致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低效率。它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是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12.
一、商品意识与商品生产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受活动主体的经济动机或目的支配的。也就是说,人们经济活动的结果都是预先设计好,并力图实现的。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经济动机或目的就以商品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其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直接联系而言,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它包括着反馈商品经济运行的商品信息和进一步调控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的经营决策。其二,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的经济意志的要求,即借助于商品经济的活动实现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和愿望。商品在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既是商品意识即商品信息和经营决策的物质化,又是商品生产者经济意志的现实化——交换的目的是换取交换价值。但是这一换取交换价值的经济行为并非是任意的,而是以商品生产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  相似文献   

13.
商品经济要求作为主体的人,不但要保持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己心”,而且要强化“甘为人作嫁衣”的“利他心”。即要求主体人成为一个“经济的人”与“社会的人”的统一体。这便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对人的品行的内在要求。任何“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专谋私利”的行为和思想都不是商品经济的应有之物,都不符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理论界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既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为什么还要提市场经济?这一问题的实质是为什么不用商品经济来涵盖和表达市场经济而要用市场经济来涵盖和表达商品经济。对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一些认识。首先.我们承认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商品经济是相对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讲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交换行为是…  相似文献   

15.
语言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改变对其的发展影响很大。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汉语言正逐渐受到市场经济的渗透,具体表现为商业经济活动语言的广泛产生和频繁使用、生意人群体用语的不断演化、语言结构和词的搭配不断翻新、部分经济术语的狭化或被赋予新义,多种语言的混杂与渗透等几个方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语言要适应社会生活的自身特点,也有从事经济活动的社会成员大大增加和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追求甚至于崇拜,以及当代人的“求新”心态等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当今语言发展中的随意化和殖民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较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或“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力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导致(或加速)了思维方式从“取代论”(试图以计划经济彻底取代商品经济,等等)到“有所不取代论”(计划经济一度取代了商品经济的主体位置或主导位置,但不彻底取代后者,等等)的转折或进步。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武汉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了一批具体体现了上述的发展趋势的经济类图书,辽些著作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在“取代论”潮流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恶果、社会恶果、思想恶果的反复冲击下,人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些行之有效的、但一度被一些图书文献斥之为“资本主义毒素”的经营方式、经济制度和经济理论,是不应该、不可能被彻底取消的,而是应该重新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否形成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否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是否以取得价值为交换目的以及发展层次、活动范围等方面论证了二者的区别,并从这些区别中得出,商品经济不可能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观念出现了双重变化,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重个体轻群体,重利益轻道义,重权力轻知识等价值观对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建构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客观经济形态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由产生到成熟、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形式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市场”为核心,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来构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系统,通过市场把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设置,也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