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熙明  杨茜好  马创 《民族学刊》2015,6(1):71-79,117-120
散杂居民族地区是中国"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的宗教地理研究关注于特定社会情境下族群或宗教团体间所发生的空间冲突和博弈,而缺乏对族际和谐交往过程中的宗教文化空间的研究。通过对滇中纳古镇一个回汉杂居社区的考察发现,不但在回族为主体的穆斯林群体内部可以形成稳定的伊斯兰社会文化空间,而且在回汉族际交往的过程中,这一社会文化空间也会得到进一步扩展,同时也形成了族际间和平共享公共空间的格局。历史时期的回族文化主体地位,当代回族经济实体的强大,以及回汉在宗教信仰上的相互尊重,都使得伊斯兰文化成为纳古社区的文化表征和化解族际之间文化隔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回族是典型的散杂居民族,也是湖北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在我国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之际,湖北回族现状如何?湖北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如何?回族伊斯兰文化对湖北和谐社会构建起了哪些作用?怎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思考的重点问题。为此,湖北省民宗委2007年确定并立项了湖北省构建多民族和谐社会研究—湖北回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重点民族调研课题,成立了由省民宗委副主任胡祥华、沙玉山为顾问,中南民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许宪隆主持的课题组。自2008年6月开题以来,课题组采取入户访谈、抽样问卷、召开小型座谈会、典型个案深层访谈等方式,围绕湖北回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细致深入的调查。日前,该课题的调查工作圆满完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3.
李忱 《回族研究》2000,(3):16-19
平凉是甘肃省东部最大的回族分布地区,作为非回族自治地方.其人口分布之众多,在我国回族散杂居格局中是不多见的.本文以专题调查和文献资料考证的方式,时平凉回族的历史和现状、伊斯兰教的发展状况,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散杂居农村回族依托自身构建的精神社区来实现"哲玛提"1内部的整合并树立异于汉族的"他者"形象。多维空间结构下的能动性组合为这种形象的维持提供了动力:通过行政与市场空间,保持了散杂居农村回族与周围汉人村落的和谐共生;通过信仰空间,保持了散杂居于一定地域的各寺坊之间的沟通互补以及面对强大的儒家文化和汉族习俗所产生的抗拒性涵化场域下对"乌玛"精神共同体的认同。在这种多维空间结构中,散杂居农村回族发挥个体能动性并与周边汉族社区实践着"民族互嵌式社区"2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甘肃礼县回族长期与当地各族人民大杂居,从而在回族地域文化方面形成了回族内婚制特色。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回族学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正>城市散杂居民族工作是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散杂居民族工作,无论对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促进城市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还是对保障小聚居少数民族区域的稳定、发展,乃至对国家的民族团结,保持大局稳定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省会城市的长沙,建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文/黄凤祥杜宇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民族平等权利和一切合法权益,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并扶持他们发展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一、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平等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  相似文献   

8.
建党90周年以来,散杂居民族理论政策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制定散杂居民族政策法规,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扬弃"民族自决"与"联邦制",正确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民族乡(镇、区)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分离出来,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新突破;确立与发展散杂居民族理论政策,丰富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重视散杂居民族问题,推进散杂居民族工作,对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回族通常被认为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而笔者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台儿庄区93·3%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中,真正了解教义、实践宗教功修的人却比较少。这说明散杂居回族已逐渐改变着认同方式,并正在向血缘、公民身份、宗教等多元化的认同准则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系统梳理了西乡县的回族人口及分布、伊斯兰教活动场所、伊斯兰教育、宗教管理和寺坊情况,主要讨论了西乡县伊斯兰教的派别特征、宗教互动、宗教仪式、婚姻问题、宗教教育、民族涵化、宗教管理、宗教资源配置等问题,认为处于川陕交接地带的西乡县散杂居回族社区相较于西北其他省区的回族社区是一种陌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回族家庭教育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回族家庭教育作为一种伊斯兰文化的教育,作为一个民族的教育,和身处汉文化背景下的通识教育,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从回族家庭教育的本体功能和外在功能两方面深入考察了回族家庭教育,指出:回族家庭教育在保存和传承伊斯兰文化,形成和发展回族文化,进行民族整合方面,满足个体发展与享用及社会的发展与制控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这种功能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  相似文献   

12.
回族是一个“大杂居 ,小聚居”的民族 ,他们分布很广 ,遍及中国各地。在袁家皂 ,回族人数极少 ,处于汉文化的包围中 ,但他们通过民俗传承、家族训导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在近几年 ,随着当前传媒 ,特别是大同市政府对回族文化的宣传 ,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们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把民族发展看作仅仅是民族经济的繁荣,而对民族的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相对于聚居区而言,散居区和人口较少的民族的文化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本文作者以畲族文化为例,通过对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特征、民族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的分析,结合理论和实践,以科学的发展观积极探索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应对策略。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应对策略(一)明确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责任主体我们要看到,散杂居地区的民族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弱势文化兼具…  相似文献   

14.
论伊斯兰文化在回族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伊斯兰文化在回族形成中究竟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学和宗教学课题。但这个问题至今似乎仍无定论。林松先生曾提出: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但也有一种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伊斯兰教只是回族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没有伊斯兰教,也能形成回族。究竟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看来有必要进一步讨论。 首先应指明从哪个角度认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民族特征的认识,主要依据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据此,一些同志认为回族的形成主要在于这四项条件,伊斯兰教作为“共同文化”对回族形成虽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导作用。所以得出了没有伊斯兰教,也能形成回族的结论。许多同志一再  相似文献   

15.
回族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礼仪礼俗源渊流长,对回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凝聚作用,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回族的礼仪礼俗不仅在道德修养和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交际、日常生活、国际交往中亦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为了弘扬回族的礼仪礼俗所体现的伊斯兰文化,本文着重探讨了回族的礼仪礼俗在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和塑造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传承与固守:当代散杂居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在深入展开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分析方法,通过个案研究、比较研究和统计分析,以凸显沔城回族生活方式自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变迁轨迹,重点分析了沔城回族生活方式变迁过程中对待现实社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禁忌作为一种民俗观念和精神民俗,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而一旦将禁忌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子系统来研究,则会在民族文化的整体领域内抽象出一个独立的体系——禁忌文化。回族之所以在千百年的延续中没有被同化反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正是因为其独特的禁忌文化在固守和维持。这种禁忌文化在回族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回族的俗信禁忌中,多表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8.
适当倾斜政策巩固“自养”成果编辑同志:我市是个少数民族散杂居城市,有13个少数民族成分,3.9万多人,其中回族1370人。全市仅有一座清真寺。自1983年重新开放使用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照顾下,曾先后兴办了3个小型自养企业:清真寺饭馆、清真寺回族牛...  相似文献   

19.
试论回族文化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葶 《回族研究》2002,(1):97-100
回族文化是站在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互吸纳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在这一独特的文化背景下 ,建构起了自己将世俗文化与神圣信仰文化有机结合的亚文化体系 ,其神圣性与世俗性相应产生了一系列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对诸如回族的形成 ,回族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气质的塑造 ,对回族道德建设 ,以及回族文化在与多种文化和文明融合对话的互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态势 ,都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和研究回族文化的“二重性” ,对于更深地理解回族文化 ,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散杂居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散杂居民族的特殊性,建立了宪法、国家政策法规和地方部门规章制度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制度实践中,开展了促进民族平等、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促进就业,尊重文化习惯、提高教育水平,消除歧视性称呼、发展卫生事业等工作。政策设计和制度实践的有机统一提高了新中国民族事务治理的能力,推动了国家整合和中华民族整合。从理论上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法,在充分尊重散杂居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以实现民族平等、帮助散杂居民族发展为政策目标和手段,从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层面促进共同性的发展,使得各民族共同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改革开放后的散杂居民族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坚持和完善散杂居民族政策指明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