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体系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行财政监督体系设置中存在着监督主体多元化、主体关系平行化、监督职能重叠化的问题,造成了财政监督实施中的执法单位职能相互混淆,监督"越位"或"缺位"和对被监督单位重复检查现象等问题,影响了财政监督执法的严肃性和财政监督的工作效率。为消除现行财政监督中的问题和弊端,重新构建适应我国公共财政内在要求的财政监督体系,应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监督、实现预算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建立分层次实施和分级负责并避免对被监督单位重复检查的"立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的全方位、分层次的复合型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建设,这主要是因为缺少一个真正体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财政体制.在我国经济转型和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社会建设中存在教育、医疗卫生与基本住房等(准)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社会保障改革滞后以及社会就业压力上升的突出问题;支撑社会建设的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框架,建立一个公众参与为基础、绩效预算为手段的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合理配置各级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是公共财政体制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3.
刘娜 《社科纵横》2012,(10):22-23,41
社会组织建设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的功能,成为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社会组织在促进民众就业、增强民众归属感、加强政府与民众间的沟通、动员社会慈善力量、预警群体性事件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功能。虽然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应在以下方面努力: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社会组织的公共财政扶持机制、适当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有效管理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当前我国行政权一权独大的具体国情,宪政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既在于减少和降低政府行政权在国家权力配置中的权重,又在于完善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方法,强化监督机制。公共财政审计是一项重要的法律监督权,它与民主宪政建设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性。结合我国宪政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公共财政审计的法治功能,在制度与机制的安排上,须建构立法型审计模式,实行省以下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体制,完善审计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5.
杨志宏 《唐都学刊》2005,21(2):48-52
政府信用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在经济社会管理和服务活动中能够履行契约而取得的信任,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由于政府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及社会客观条件的影响,政府信用局部缺失的现象较为突出。为此,要不断强化信用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加强政风建设,强化政府监督,努力构建一套完善的政府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6.
现代国家的发展都内涵着财政转型,现代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必需公共财政。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发挥所赖以建立的基础就是公共财政的确立。公共财政因其内在性质和基本结构,已不仅是一项经济制度,更是一项政治制度,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立足于公共财政这一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政府预算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职能的转换、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变化、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以及政府监督的加强等改革措施的实行,对政府会计及政府财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现行预算制度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迫切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改革,建立政府会计体系.应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透明度、负责任、灵活性、前瞻性、法律和正直原则的角度来构建政府会计体系.  相似文献   

8.
王忠文 《社会工作》2008,(18):62-64
公共财政与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设,是我国经济界和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必须有与预算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公共财政的最佳选择,也是国家干预调节经济运行、抑制市场经济自发冲动的最佳途径。在这方面,我国理论界的认识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有差距的,还有待于加强和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让公众承认自己,对社会的监督已由被动变为主动,注册会计师在人员素质、审计道德、审计技术、审计结果等几方面应不断提高,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指导.  相似文献   

10.
论信任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青云 《唐都学刊》2005,21(2):80-83
社会信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社会信任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信任危机,致使社会赖以存在的结构要素如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关系要素遭到破坏。为此,应加强伦理道德建设、法律制度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信任教育、社会舆论监督和宣传作用,以增强社会信任,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