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瓜农难秀才 有个秀才去赶考,在路上感到口渴。忽见前面有一个菜园子,一个白胡子老人正在看园。秀才上前问道:“老伯,我很口渴,能给我根黄瓜解解渴吗?”看园老人看了看他说:“看样子你是个渎书人,那我考考你,答对了就送你黄瓜解渴。”秀才答应了。老人说:“身穿红袍,头戴绿帽,坐在泥里,呆头呆脑。”  相似文献   

2.
付欣 《新天地》2011,(7):75-76
没有材料的作文最难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县官,他要一个很有学问的秀才在三天之内完成一篇“命题作文”。秀才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安觉。他的老婆见了,不以为然地说:“你做这个文章,难道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谓然长叹:“你生孩子虽难,但毕竟你肚子里还有孩子,我做的这个文章,肚子里啥也没有。”  相似文献   

3.
名人也是凡人。象凡人一样,黄庭坚一生也做过很多梦,有的他还借诗的形式记录下来了。对黄庭坚的这些记梦诗,前人评论多有歪曲贬抑。如薛雪、袁枚评《六月十七日昼寝》时,一个说:“马枯萁喧午梦,尤觉骇人。”(《一瓢诗话》)另一个说:“落笔太狠,便无意致。”(《随园诗话》)黄庭坚的记梦待,后人在编其诗选时几乎都成了座上客。其中偿其人口的有:红尘席帽乌靴巴,想见沧洲白鸟双。马枯其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六月十七日昼寝》)柿叶铺庭红颗秋,薰炉沉水度衣篝,松风梦与故人遇,同驾飞鸿跨九州。(《睡起》)小黠大痴螳…  相似文献   

4.
褚双林 《可乐》2010,(8):60-60
一天,带小儿回山东老家,我让他尝尝大饼卷葱。饭桌上有酱,我指点他说:“你蘸着吃。”他立马站起来。看他误会了。我又说:“我是叫你蘸着吃!”他一时不明白,委屈地说:“我不是站起来了吗?还要我站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5.
觉行者 《社区》2013,(32):21-21
多年前有个中国的学者。一天,他在某大会场向人们讲佛祖绝对不可能存在。当听众感觉他言之有理时,他便高声向佛祖挑战说:“佛祖假如你果真有灵,请你下来,在这广大的群众面前把我杀死,我们便相信你是存在的了!”他故意静静地等候了几分钟,当然佛祖没有下来杀死他。他便左顾右盼地向听众说:“你们都看见了,佛祖根本不存在!”  相似文献   

6.
书呆子买柴     
从前,有个秀才上街买柴,看到一个卖柴人,就远远地呼唤:“荷薪者过来!”卖柴人不懂得什么是“荷薪”,只懂得“过来”二字,就担柴过来了。秀才问:“其价几何?”卖柴人只听明白了一个“价”字,猜是问价,就说了价钱。秀才听了价,看看柴,又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人不知秀才唠叨了些什么,瞥了他一眼,担起柴头也不回地走了。  相似文献   

7.
《社区》2009,(8):60-60
星期六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白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怎么劝也不行。 母亲说:“你们别拦我了,你们回来,妈煮顿大餐请你们,不是受累,是欢喜呀!”我便说:“我陪您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相似文献   

8.
漂亮的女狼     
一位姑娘向一个小伙子求爱。她写了一封求爱信。信上说:“人们都说我是一位漂亮的女狼.假如我们两个人……”小伙子见信,忍俊不禁,很有礼貌地写了回信,说:“狼姑娘.谢谢你的美意。非常遗憾,我不敢答应你。我幸亏是在信上遇见你.要是在路上碰见,我可就没命了!”  相似文献   

9.
在得知施先生获得上海文艺奖的特别奖後,我写信向他祀贺。信中具体怎样说的,已记不确切了,好像是说对於他,这奖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自己身处逆境时的创造,体现了智慧的价值,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文人的存在价值。现在,人们终於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才是他获奖的意义。他很快回信对我说:“关於我得奖事,你信中一段话,说得很好,深得我心,你可说是我的知己(199年7月30日)。”虽然惶恐,但我相信他同意我对他得奖发表的看法,并非出於客套。对於有他这样成就和经历的文人,功名於他的确是非常淡薄的。显赫也好,沉默也好,任何时…  相似文献   

10.
春天的杭州西湖边,明媚秀丽,风光如画。三个秀才不期而遇,结伴漫游。互相询问姓氏,年龄大的那位说:“二位贤弟,我吟一首诗,敝姓就在这诗里,请二位听好:“山中狮子牡丹花,蜂巢千子母当家;三位一体是我姓,众卿朝拜尽荣华。”他一说完,那二位便笑着点了点头。年龄次之的那位接着说,“我的姓是:顶天立地英雄汉,拦腰横打一扁担;若是封门去种田,上下出头把理辩。”年龄最小的那位秀才迫不及待地说:“二位大哥,请听我的:三人结伴一路行,一条大道穿正中;追根寻源本一祖,三人乃是同根生。”他的话音刚落,三人不禁一起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们三人同姓“王”。  相似文献   

11.
韦盖利 《今日南国》2013,(10):51-51
现在人们骂某人头脑不好,往往会说“你肺子进水了”。这一说法最早是由隋朝的侯白提出来的,《太平广记》中记载了“州举秀才”侯白对越国公杨素讲的一则笑话。杨素问侯白:“现在有一个大坑,有几百尺深,你如果进去的话,你有什么办法出来呢?”侯白说:“我只要用一根针,在脑袋上扎个洞,把头脑中的水放出来,放满一坑,就可以浮水上来了。”杨素就问他:“头脑中哪里有那么多水?”侯白就说:“要是头脑里没那么多水,那为什么肯跳进那么深的坑里去呢?”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08,(16):48-49
十不要: 1.不要欺骗孩子(如孩子父母已经双亡,还是骗孩子说他的父母还活着)。 2.不要向孩子承诺你做不到的事(比如说我一定帮你找到你的父母)。 3.不要强迫孩子回忆或说话(不要说“没有关系,你说啊”)。  相似文献   

13.
毛线小子     
几年前的一天,我看见哥哥帕克在用钩针织帽子。我很吃惊,他是个运动迷,喜欢各种户外运动,怎么会织毛线呢?他说:“你应该试一下.很有趣。”我试了试,他一步步教我怎样织冲浪帽,我立刻就入迷了。  相似文献   

14.
江佬儿叫于秋江,这是我后来从生产队长的点名簿上看到的。他和我父亲是同族兄弟,按辈份我该叫他三叔,但村里无论男女老少一概称他“江佬儿”。“佬儿”在我们这地方意即“屌用没有”!大家称他江佬儿,也自然包含了那意思,可从没见他恼过。似乎江佬儿便是他的名字,而对极少数人呼他于秋江,他反倒有些惊讶和别扭。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08,(6):20-23
有一次,一名同学的测验成绩是班上最后一名,他爸爸看着他的卷子,不仅没有表示出愤怒(fen nu),反而说:“恭(gong)喜你,考最后一名!”孩子不明白,以为爸爸在讽剌(fengci)、挖(wa)苦他。但是爸爸接下来却仍然认真地说:“因为从今天起,你只会进步,不会退步了!”  相似文献   

16.
朱熹的茶缘     
佚名 《社区》2012,(32):18-19
朱熹(1130~1200年)字无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晚年自称“茶仙”,朱熹幼年丧父,早年全靠义父刘子羽抚养照料。父亲朱松嗜茶成癖,虽没有留下遗产,但却教会了他饮茶。朱熹与茶结缘可以说是家传。说来有趣,朱熹从他诞生之日起便与茶有缘。在他降生的第三天,行“三朝”洗儿之礼,当时家人以宋代贡茶名“月团”为他洗三朝,朱松曾无限感慨地留下一首《洗儿》诗:  相似文献   

17.
侯德云 《可乐》2010,(6):15-15
高二下学期,女儿有了早恋的倾向。妻子慌了神,整天对我嘀嘀咕咕:“怎么办呀?你说怎么办?”我说:“你慌什么,找个时间,让那个臭小子来见我。”妻子说:“这怎么可能呢?你想见他,他未必敢来。”  相似文献   

18.
李树林 《老友》2012,(3):54-54
案例1:空巢老人秦大爷,接到一个电话,问秦大爷还记不记得他是谁。秦大爷前几年回过一次故乡。三表弟的小儿子黑子,常围着他转,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秦大爷一心想着是黑子,便高兴地说:“黑子。你总说要来城市里看看。”电话里说:“我是黑子,这次真进城了。”秦大爷兴奋地说:“我就盼着能有个三亲四邻的来看看我,快来家吧。”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医案中,有不少关于笑疗的记载。清代曾有一县令,终日愁眉不展,郁郁寡欢,食不知味,寝不安枕。家人见他一天天消瘦下去,便四处求医问诊,却毫无结果。后来,听说有一位名医的医术很高明,便前往求治。这位名医问了病情,把脉之后,一本正经地说:“你乃是月经失调。”县令一听,啼笑皆非,拂袖而去。以后,逢人便讲这件怪事,每说一回,便捧腹大笑一回。不曾想,时日不多,县令的病竟不治而愈。这时他恍然大悟,立即到名医府上拜谢。名医告诉他:“你患的是郁结心病,要治好你的心病,有什么比笑更好的药呢?”的确,开怀大笑…  相似文献   

20.
据说早年有个不孝之子,其父年老体衰后,便将老父关锁在破屋之内,且只让老父吞糠咽菜,他却和自己的儿子遍吃珍肴。老人得知后感伤无限,吟出了《明日他儿饿我儿》的打油诗:“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今日我儿来饿我,明只他儿饿我儿。”这首打油诗看似平淡无奇,但对后人有警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