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史实为依据 ,说明中国画原本是色彩画 ,只是在封建社会由鼎盛到衰亡的历史阶段 ,中国画才色墨分流 ,笔墨逐渐取代丹青。阐述中国画用色与用墨经历“合—分—合”的过程 ,反映了文人画形成、发展与演化的历史。从而分析与评价文人画 ,论证“中国画不能局限于文人画”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白画”的名称,实际上这是从理论角度认识到了留白在画面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中国画除笔、墨、色彩之外在画面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空白,在中国画中称这些空白为“留白”。可以看出,绘画的空白早已被巧妙地运用于画面的组织结构中了,它是画家用笔用墨精心安排留的空白,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在中国美学基础之上的审美观念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宝库中,文人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宋元以降,一直占据中国画坛的主导地位。文人画以她独具的魅力至今仍在扮演着重要角色1985年以来,理论界曾有李小山等提出过“中国画危机”论、“穷途末路”说(这里提到的中国画当然就是文人画)。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1985年以后的中国画坛,以传统文人画为基础,吸取丁现代艺术的造型观念和文化意识,形成了一种新文人画模式,而且风靡画坛,被冠以“新文人画”称谓。这种现象,再次体现出文人画的强大生命力。那么,什么因素使这种以宣纸、毛笔、墨汁为工具材料,以用线用墨…  相似文献   

4.
相关历史文献、金石文字以及出土实物证明,“隃麋”是今陕西省千阳县在两汉时期的正确县名写法,《后汉书》等写作“渝麋”或“隃糜”均为传写之误。隃麋墨,产地为隃麋、材质为松烟、形制为丸状或锭状。关于隃麋墨的记载,最早出自东汉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而不是最常被引用的东汉应劭《汉官仪》。  相似文献   

5.
惜墨如金     
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卷八:“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李成惜墨如金,是也。”讲的是作画时用墨先后、淡浓有致,不轻易下笔。作画如此,作文何尝不应如此?! 作文之惜墨如金,在于文章要言之有物,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精炼;切忌内容空泛,文思杂乱,冗长沓沓,言不及义,使人读后哭笑不得。即使是一篇内容很好的文章,也要讲究言简意赅,挤干“水份”,能用一句话、一个字说明问题的,就不必用两句话、两个字去表述。锦上添花是好的,画蛇添足则不行。  相似文献   

6.
中国绘画在色彩观念和表现上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艺术特点。表现物象时,色彩需根据具体物象而给以具体表现,要求从客观物象本身的固有色出发来设色,而不表现物象由于光线而产生的复杂的色彩变化。中国画的色彩由于其颜色本身的特性,在表现物象上要求达到薄中有厚、浅中有深的效果。中国画色彩浓淡变化是“一色之变化”,色与色之间关系是对比性的调和;色与墨之间要求“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达超妙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7.
《新天地》2007,(11)
踏进皖南绩溪城边胡开文墨厂的墨宝堂——徽墨陈列室,主人铺开宣纸要我留墨,不由得惊出一头冷汗。这是什么地方?我等可以濡笔蘸墨挥毫?一时间仿佛时空倒流。绩溪县乃徽墨故乡,也是我从小感到神秘的所在。回想启蒙学写毛笔字的时候,我是用墨在石砚上磨出墨汁来濡笔而书的。  相似文献   

8.
装饰性因素的运用,有利于在创作中国画时突破传统束缚,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抽离传统中国画中具有审美价值的装饰性因素,以现代人的需求重构视觉的秩序,不失为中国画在当下寻求突破的一种有效手段:以装饰艺术中对线条的运用,结合当代普遍的审美认可,用来填补中国画线条的变化法则;色彩与用墨的技巧上,装饰艺术不拘于现实中物体的本原,大量使用具有概括性、象征性的颜色,采用明暗强烈的多种颜色来触发情感,对于长久以来奉“玄色至上”为根本的中国画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既是无法回避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画艺术在迎接这一挑战过程中怎样有效地把握自身的价值存在,将直接决定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前景和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全球化就是要包容差异,体现多样化、多元化,民族正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无论中国画怎样“走向世界”,必须确立一个前提——民族性。中国画传统的精髓和魅力就在于它具有的独特的东方艺术特征和独到的审美理念——写意中的“精气神”、笔墨精神、绘画语言的高度程式化与抽象化。有坚守亦有创新,我们要按照“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路寻求改革与发展。中华文化有着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中国画艺术也正是在广收博采、兼容并蓄的文化激荡中,建立起了具有东方民族特质和独特审美范式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什么叫“经”?  相似文献   

11.
笔墨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核心因素,笔墨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用笔、用墨意识并非同时产生。用墨是笔墨观念中极其重要的一极,也是中国画最具特色的地方。唐代是用墨观念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五代时期绘画笔墨观念形成的基础。然而,画史上对这一现象并没有明确记述,本文探赜索隐,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研究,展现了唐代绘画用墨实践及其理论初步形成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2.
从宽泛意艾上讲,中国画都是写意的。所谓“意”,就是主体内在视界中呈露的外在自然的性调、“气韵”、“神”等;也就是一般所谓主客体相沟通融合所前生的某种审美体验。宗清说的“畅神”,王微所谓“纵情”(《画山水序》),张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叙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一般认为的写意画,是指那种以特殊的笔墨效果,凝练课邃地表达主体感悟的中国画。所以,笔墨效果和主观感受的突出强调,是写意画产生的两个重要的促生因素。唐代王维、张唤提出的“破墨山水严论,可以看作是写意画最早的失声;至明代查其昌…  相似文献   

13.
为了补救球磨机效率很低而发展起来的“多碎少磨”工艺与装备 ,在我国发展快 ,机型多 ,各有特色 ,效果显著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球磨机存在的问题。“碎”和“磨”有不同的特点和工艺要求 ,用“以碎代磨”取代球磨机是行不通的。球磨机更新换代的研究方向 ,应从“磨”上下功夫才行。  相似文献   

14.
学习《邓选》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李蕖《邓小平文选》的出版发行,为进一步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提供了最好的教材。我们按照十四大关于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联系实际,要精,要管用”的要求,认真学好《邓选)},把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水墨画之发生.唐末荆浩《笔法记》中写道:“夫随类赋采,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他评论玄宗朝代的王维的画是“笔墨宛丽”,又评论约与王维同时代的项容“用墨独得玄门”,评论代宗与德宗年间张璪是“俱盛笔默默……卓然不贵五彩.”这些都说明水墨画由此渐趋发展和兴盛的.但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初唐殷仲容“工写貌及花鸟,妙得其真,或用墨色,如兼五彩.”按文献记载.他作水墨画先于王维,作水墨画当以此人为最早.殷仲容作为画家不如说更以书家闻名于世,南宋《宝刻类编》卷二录有他所书碑文七种,其碑年代从唐初太宗贞观十年到则天武后久视元年,活跃年代在王维之前.  相似文献   

16.
笔墨是中国画最具民族风格的艺术特征 ,它作为中国画的造型语言和精神载体其重大作用是绝对不可否认的。但是 ,笔墨是也只能是中国画创作的手段、载体 ,不是目的 ,从终极意义上讲 ,它还是为意境、形神服务的。在石涛看来 ,要使笔墨之下有丰富多彩的内容 ,并真正做到有笔有墨 ,而不滑入笔墨的形式主义 ,只有操“蒙养生活”之权 ,且笔墨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石涛对中国画笔墨作出了新的美学规定 :“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  相似文献   

17.
一、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基础。这同西方不一样,西画的基础是素描。中国画没有笔墨上不去。唐著名画论家张彦远(河东永济人,咸通年间任舒州刺史,著历代名画记)论笔墨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形似骨气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北宋真宗时著名画论家郭着虚(著有图画见闻志)论用笔得失说,“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谢赫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何谓气韵生动?后人解释,就是壮气、神气、生气。而“画之气韵出于笔墨”(黄宾虹语)。总之,“有笔有墨”,乃评画第一标准。一幅画有无感人的力度,主要在笔墨。通…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里,数词跟名词组合中间要加量词,不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这通常被看成是一般规律。但现代汉语中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数词+名词”现象,绝非个别例外。从数词来看,现代汉语中各类数词都有“直接修饰名词”的用法,有时中间根本就不能加量词。现代汉语的“数+名”组合不能一概简单地解释为“省略”或“古代汉语的遗留用法”;究其成因,有句法因素和语义因素,也有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19.
《红尘》是台湾著名作家墨人晚年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对中国文化的独到见解与史识,将近百年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与人间世态炎凉,形象地史诗般地呈现出来,洋洋一百六十多万言,是墨人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宏篇巨制。《红尘》在台湾《新生报》连载后,“受到台湾和海内外广泛的关注。”大陆著名作家、诗人雁翼对《红尘》尤为推重,视《红尘》为中国“百年世态因”、是“用火山一般的爱,冰河一般的很,结构出新的人间恩怨世态图”。他说,《红尘》是墨人“文学与生命合成的大树上结出的最瑰丽的硕果”。因此,他特别把《红尘》推荐…  相似文献   

20.
“活文化”是一个借用语,用来概括文化中既没有典籍所载,也没有口传的内容,仅仅是生活中世代相袭的生活方式及其实际的生活过程。在很平常的观念上,我们在探讨文化时,都可能引经据典,以及实存的文物、这类文化确实是比较明显可知的,但对那些依然通过实际的行为方式体现的文化,我们探讨的较少,而这样的文化在我们已有的语言中也未进行过详细的分辨。在英语中一这种分辨要明确一些,可以引经据典及实存的文物所体现的文化,一般用culture.而对前经典但又为确实的行为过程的文化则用civilization。但civilization还不完全对应于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