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陵瞭望》2009,(22):20-21
作为培养了谢军、诸宸等一批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国家队主帅,他见证、亲历并开创了中国的‘国际象棋’发展时代。执教多年,率领国家队经历输赢起伏,他如何笑看风云?已过不惑之年,他对人生有什么感悟?如今投身国际象棋普及,又有哪些新体验?让我们一起走近叶江川,细品这位魅力主帅。  相似文献   

2.
2001年,广西钦州市举办第二届运动会,十岁的石一佐背着父母跑去凑热闹。她出其不意,一举夺得本届象棋比赛金牌。"爸妈,我可以养活自己了!"捧着金灿灿的奖牌和数  相似文献   

3.
阿城的《棋王》对《水浒传》从语言风格到布局谋篇都有明显的继承。《棋王》还继承了《水浒》主题的奋斗精神和对人生的追求 ,并形成了《棋王》自己的特定风貌  相似文献   

4.
贾题韬(1909-1995),当代著名佛学家、象棋理论家。山西洪洞人。193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学院,先后任山西大学、金陵大学、成华大学教授。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四川省棋类协会副主席等职。求学并州,得道“亚仙”少年贾题韬天资聪颖,才思出众,思维灵活敏捷,常能“举一反五”。老师出一道题,他可以从五种不同角度,运用五种不同的文体,写出五篇佳文。老师抚其头赞叹:“小子前途不可限量。”贾题韬每见人下棋,总爱就前细心观看,并很快迷上了象棋。课余闲暇,经常向…  相似文献   

5.
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4年发表的《棋王》,曾经誉满海内外。不管是读者还是评论家,几乎都被《棋王》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民族风格所吸引,把它当作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誉之为“中国文化小说”。 但是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我认为要全面而准确地评价《棋王》,必须引进“民族性”和“民族化”两个概念。王朝闻先生认为:“艺术的民族性和民族化,是内涵既有联系也有差别的两种概念,也是应当区别对待的两个认识范畴。民族性,是指特定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和他民族的差别。但它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而且是不断丰富发展变化着的。……民族化,就是把他民族的艺术成果,作为丰富以及改造本民族的艺术的外在条件来加以利用,并成为本民族的艺术手段。其目的在于壮大和发展本民族的艺术。” 以此而观《棋王》就会明白,八十年代读者看好《棋王》的是小说的“民族性”。但是,《棋王》的真正文学成就则在于“民族化”。作为一部当代小说,阿城并不是单一地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而是将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小说艺术民族化。八十年代的读者只看到《棋王》的民族性,正好从反面证明,阿城小说艺术的民族化已臻“化境”,竟让许多读者看不出“外来影响”,已形成新的民族性。 本文从小说叙述者的角度,探讨《棋王》将西方现代小说艺术民族  相似文献   

6.
阿城和<棋王>长期以来被作为"寻根派"文学的当然重要代表,这本身是当代文学史的误会.<棋王>的文学史定位,是典型的创作"体认"超前,作者"默认"居中,后人理论"追认"滞后的文学社会学化行为.<棋王>的叙述学意义探究,如其叙述时间处理和叙述方位(包括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设置、故事内容和叙述话语矛盾等,不仅提供大量反证,且可对<棋王>文本欣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阿城的《棋王》是新时期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在现代语境中对道家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小说的核心取向。棋王王一生从“吃”与“棋”两方面体现着无为超脱的生命之道,但是他的价值立场又是不稳固的,对现实之恶的纵容与主体精神的空虚终究会使其自我瓦解。  相似文献   

8.
《棋王》是一篇道家文化色彩明显的小说,主人公王一生的命名、出场、棋道以及对待棋赛的态度都极具道家风范,但是《棋王》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在于对道家哲学思想本身的思考与探讨,而在于把小说产生与叙述的历史时空相联系,从中去探寻道家文化的价值:道家文化在大乱之后显现出其治理方面的价值;对文化大革命的一种柔性反抗的价值;保存独立思想能力的启蒙主义的价值;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诉求回应。  相似文献   

9.
该文采用心理学分析方法阐释阿城《棋王》中的王一生形象,发掘王一生形象的心理学内涵:生命本能、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从他身上反映出来的集体无意识。并由此发现:以阿城为代表的文革后的作家逐渐与五四新文化运运取得联系,塑造出富有人文蕴含和真实个性的人物形象,充分肯定了个体价值,这能够给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分析《棋王》的写作与象棋本身及作者的“棋观”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象棋内涵、规则等对于《棋王》文本结构以及思想内容的影响,以期能从一个较少关注的角度对《棋王》这部作品所包含的跨学科意义进行阐释研究,为文学研究提供一个研究视角和领域,又能为中国棋文化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棋王》体现出一种典型的中国古代道家化意蕴。它是一种对传统的复制。《棋王》的道家化生成语境和传统道家生成语境是相同的。《棋王》过度崇拜民族化造成了这种对传统的复制。弘扬民族化传统应该立足于对传统的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篇小说《棋王》的问世,阿城的名字也顿然蜚声文坛了。王蒙赞叹道:“我久没有见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体、这样的叙述风格了”。“一个三十六岁的作者的处女作,难得!”足见评价之高矣。 读罢《棋王》,会使我们联想到茨威格的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仔细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部作品无论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安排,作品的结构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相近的地方。但这种“相近”决非机械地模仿或生硬的借鉴,两者之间同中有异,显示出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作家阿城在《棋王》中以叙述者“我”逐步发展的视角来观察和叙述主人公王一生的棋道与处世之道 ,通过表层结构“我”从寻道到悟道的过程逐步揭示出深层结构中叙事主体的价值取向 ,使文本中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在相互较量和征服中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 ,这种叙述方式使文本体现出深层的内涵并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棋王>是阿城的代表作.这部作品通过使创作主体浸入中国文化精神来写世界,充分体现了阿城小说创作方式的独特性.在<棋王>中,阿城从"身心合一"的关系来理解、建构"棋王",以"吃"讲"身",以"下棋"讲"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身心舍一"的"棋王".在"棋王"身上不仅折射出阿城对传统文化的领悟,也蕴涵了阿城真切的人生体验.更隐舍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棋王》中的身体书写显示了"寻根文学"中现代性与古代性的混合,但文本已经蕴含了质疑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思想。从寻根形象、文化符码以及寻根"结局"入手,将《棋王》这一症候性的文本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可以看出"寻根文学"开拓新的话语结构的努力体现了进步意识带来的美学创新欲求,但这种美学变革在当时又阻碍了"现代性疑虑"的进一步思考。80年代"寻根"的结局是另一个开始,它背后的犹疑预示了90年代更为明显的"现代化意识形态"的裂解。  相似文献   

16.
《棋王》不仅写了“道家的棋”,还传达了道家对人生的审美态度。因此,不仅会棋的王一生具有道家的风范,即使不善对弈的其他人物(如“我”、画家等)也都程度不同地具有荣辱不惊,贫贱不忧,顺物自然的性格特征。阿城曾告白,创作《棋王》时的最高境界是“参禅”。禅修讲究“悟”,借助道家文化,作者问读者透露的人生感悟是什么?有人从中品味出《棋壬》“突出了人是自己的主人公,人不会仅仅是被历史的狂风吹来卷去的沙砾  相似文献   

17.
针对布朗发表的题为《谁养活中国》的专文,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综合研究所研究室长、主任研究员白石和良先生在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机关刊物《中国信息》1995年3月号上撰文:  相似文献   

18.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上升,国内外理论界对“中国模式”的探讨持续升温。但是,国内理论界在讨论中往往混用“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这几个概念,这不仅在理论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在实践中也不利于我们总结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我们要认清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进而完善“中国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9.
20.
向我们的朋友中国人学习是有意义的,害怕并嫉妒他们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