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老人都盼望有个幸福的晚年。具体讲,晚年生活要幸福,需要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 一、有个好老伴。俗话说:“青年夫妻老来伴。”现在的老年人虽然比中青年人多生了几个子女,但子女大了各有各的工作和家庭,即使生病时能常来看望,但哪能像老伴那样整日陪伴着呢。何况现在的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使子女都很孝顺,可一对年轻夫妻要赡养、陪伴双方四位老人,也是力不从心的啊!而老伴却不同。  相似文献   

2.
寿与众伴与众为伴,远离孤独的人,生活充实,有安全感,有利于保持老年人心理和生理平衡,从而健身延寿。寿与动伴常言道:“动则不衰,用则不退。”老年人经常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运动,如扫地、浇花、打太极拳、跳交谊舞等,有利关节、通血脉的作用,延缓各脏器组织的衰老。寿与艺伴即使你身上没有多少“艺术细胞”,也应培养艺术爱好,如琴、棋、书、画、垂钓、摄影,以怡情养性,增添生活乐趣。寿与绿伴绿色,乃大自然的本色。常到绿色环境中游赏,呼吸新鲜空气,以及常吃含叶绿素的蔬菜,乃长寿秘诀之一。寿与笑伴笑是一个人美好…  相似文献   

3.
上了年纪的人,本应颐养天年,或两老相伴,或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老人过着一些违心的生活,给他们的心里蒙上了阴影。被迫分居老伴健在而过分居的生活现象,在城镇有,在农村更多。在城镇,由于住房不宽敞等原因,老夫妻只好分居到几个子女家中。还有的为了顾全年轻人的生活,只好委屈自己。老夫妻拆开了,他们有伴不能随,有苦无处诉,只好与麻将、电视为伴。在农村,老人的分居生活则大多是出于赡养安排,儿女们虽然愿尽义务,可是儿女好几个,难以平衡,于是只好“老”燕分飞。贴心建议“少年夫妻老来伴”,上了年纪更需要情感交…  相似文献   

4.
冯新  刘新 《社区》2003,(13)
“少年夫妻老来伴”道出了婚姻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性,但如果单单是为了找个伴,而草率地对待婚姻,其结果是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新困扰。从法院获悉,目前二次婚姻的老年人因婚前了解不够,到法院起诉离婚的现象越来越多。中年丧偶的张强与李娜均已年过七旬,儿女早已成家另过,他们现在惟一的愿望就是找个老伴,共度晚年生活。2000年12月份,二人经人介绍登记结婚。本想“老来伴”的他们却在婚后不久,便因言语不和产生矛盾,随即开始分居生活。2002年初,张强诉至法院要求与李娜离婚,理由是婚前了解不够,没有共同语言。经法庭调解,双方解除了婚…  相似文献   

5.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夫妻双方到了老年,难免有一方撒手先去,留下的一方往往痛苦不堪,忧思终日,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是非常有害的。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事儿,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更是最沉重的打击。那么,怎样才能尽快摆脱和缩短丧偶后因过度悲伤而引起的心理呢?一、正确认识丧偶。老年人在丧失配偶后内心感到非常痛苦和孤独,往往陷入对其深刻的怀念中。回想往事,总感到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住老伴,因此心情抑郁,食欲不振。对此,老年人要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双方有一方先故去是很正常的,不必过分自…  相似文献   

6.
瞿光唐 《老友》2014,(11):40-40
正儿女们长大后长年都在外地工作,我和老伴退休后,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年近古稀,重新过起了二人世界的生活,我俩一开始还真的很不适应。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俩才渐渐领会了"少年夫妻老来伴"的含义,才意识到老来伴的"伴"字,并不只是形式上的伴,而是包含着真情厚爱。我们老两口物质生活上的伴,与绝大多数老年人无异,无非是伴吃、伴做家务、伴娱乐健身活动之类。而在精神生活上的伴,则自有个  相似文献   

7.
董绍军 《社区》2010,(33):36-36
人都会老,这是人自己无法左右的自然规律。当面对退休这一关口时,过得好的老年人,生活依旧有趣味,过得不好的老年人,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长久的孤独,尤其是老年丧偶者,甚至会产生变态心理,常被戏称为"老小孩”。所以,退下来的老年朋友都应学会随遇而安,学会知足常乐。如此方能心理健康,晚年生活愉快幸福。  相似文献   

8.
人常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意思是说,夫妇两人在年轻的时候为生儿育女和居家过日子打拼,到了“功成名就”的中老年时期就应该相濡以沫、相扶相持相伴晚年了。  相似文献   

9.
退休与朋友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无"官"一身轻,没有工作压力了,有种轻松感。但是,没有工作关系了,上下级、同志、朋友之间的接触、交往自然就少了,退休生活也就显得有些寂寞和孤独。在许多退休老人中,似乎都有这种经历和感触。我在退休生活中体会到,退休后老年人要夫妻常相伴,儿女常相亲,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这是过好老年生活的关键。同时也  相似文献   

10.
张斌 《老友》2009,(12):43-43
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这话对我们年逾七旬的人来说,体会更为深刻、真切。回忆年轻时,我与老伴同在一个大城市的两个单位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王有章 《老友》2014,(7):40-40
人不能没有朋友,特别是年轻人,需要多多与朋友交往。其实,老年人也是如此。人到老年,老伴、儿孙似乎都替代不了友情带来的欢悦。老来有友才是福,这是如今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共识。老年人交些年轻朋友,这比仅有同龄朋友更有益处。年轻人思维活跃,看问题更接近现实。老年人和年轻人在一起聊聊,可以感染年轻人的活力,使自己的心态不老,与时俱进,观念就不会陈旧。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凑在一起,常常会叹息:“老来难!”是啊,人到老年,腿脚不灵,眼花耳背,但更主要的是难在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然而,我从不加入他们的行列,因为我有一个知情达理的好儿媳。 儿媳裴彩云是1982年过门的。当时家境并不好,老伴体弱多病,我家又是独子,22岁的彩云毅然与丈夫共同担起养活全家的重担。  相似文献   

13.
刘剑 《社区》2010,(36):10-11
读了几篇关于老年心理的文章,大都谈到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自然地联系到老年人生活中容易产生孤独感。人老了必然感到孤独吗?从生理学上似乎说不通。人的孤独感并不是身体退行性改变的一种必然的心理特征。在我们古代传统的家庭生活中,人们都把晚年生活当成一种乐趣加以描述,如人老了,退居山村,儿孙成群,团聚一堂,老人尽享天伦之乐,这说明人在晚年自有一番乐趣,并不都是孤独的。  相似文献   

14.
方世宏 《老友》2014,(4):40-40
正老年人需要怎样的关爱?我的体会是,老年人最需要夫妻之间的关爱。我56岁时,前妻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丢下我和两个刚初中毕业的儿女。儿子还患有癫痫病,经常昏倒不省人事。我悲痛万分,每天既要到镇里上班,回家后又要烧菜做饭、洗衣扫地,辛苦不言自明。正当我度日如年的时候,一位朋友给我介绍了我现在的老伴。她是一个善良的人,我和她的性格相投,后来我们便自愿成为新的夫妻。自从老伴进门后,我的生活窘况一扫而光,她给我带  相似文献   

15.
钱国宏 《社区》2013,(33):52-52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对于老年夫妻来讲,哪个不希望能相濡以沫走到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天不遂人愿,一方先于一方而去的现象比比皆是。风雨同舟几十年的老年伴侣,一方突然去世,必定会给另一方心理上带来创伤,使之心理上产生痛苦、抑郁和情绪焦虑,医学上将这种状况称为“居丧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刘利钊 《老友》2011,(7):17-17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是年轻人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事业成功的不竭动力。也是老年人保持晚节、延年益寿的根本前提。老年朋友要做到下岗不“下坡”、退休不“褪色”、年老思想不能老、体弱精神不能弱,就要经常不断地加温淬火,坚持革命的理想信念不动摇。  相似文献   

17.
老年福,令世人景仰,然何为老年福,笔者归纳如下: 一、老伴福:老年有个好老伴是最大的福。因为最关心你的是老伴,而这种关心不要任何代价和报酬。同时有了老伴才能有个温馨的家,而家是晚年幸福的源泉。俗话说“人老还乡、倦鸟归林”,当你置身于温暖如春的小窝时,疲乏的身心得以放松,烦燥的心情得以缓解,有了家就有进取的热能,有了家就有健康的心情。有老伴参与的家的幸福是真挚的、纯真的,是任何幸福所不能比拟的。没有这个家的人是不幸福的人,有这个家而不珍惜的人是愚蠢的。  相似文献   

18.
旭光 《山西老年》2011,(11):56-56
人到老年,皮肤也像其他器官一样,逐渐衰退和老化,出现一些“老年性皮肤病”。老年人要正确对待。  相似文献   

19.
在影响老年人健康长寿的诸因素中(如情绪、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医疗卫生、生活环境等)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人缘好,不显老。” 人际交往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在社会群体中离不开人际交往,特别是老年人更需要人际间的交往。人老了,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同事,从开放的大范围退缩到封闭的小圈子,如果不注意人际交往,终日幽静独处,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久而久之,就会“耳聋眼瞎”,思想空虚,感到寂寞、孤独。在单位人堆里热闹惯了,哪受得了回家的冷清。因此,退下来的老年人要更新退休后在家享“清福”  相似文献   

20.
朱乃洲 《社区》2014,(31):56-57
人到老年,退归林下,人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个时候,老年人可以从做“开明翁、长寿翁、逍遥翁、多情翁”中,点亮自己的暮年。老来善做“开明翁”。老来胸襟装日月,但凭江山放肩头。人到老年,阅事无数,历事无算,胸襟应该宽阔,视野定然辽远,看人看事、待人接物更该有“气度”和“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