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家的路上,妻神秘地说,今年除夕年夜饭她要进行一项重大改革,必定让我感动半天。我不信,说她故弄玄虚。她说走着瞧。从城里回到家,熟悉的小院洒满温暖的阳光。母亲听到门外的说话声拍着身上的灰尘,笑着走出厨房奔院门而来。女儿甜甜地叫一声:“奶奶。”便扑了过去。进了门,女儿就嚷开了:“哪儿有茶叶蛋的香味?好香哎。”母亲拉着女儿的手:“就你鼻子好使,快进屋吃,赶了路,肚子肯定饿了。”每年三十这一天,母亲都要拿自家鸡下的鸡蛋,煮上满满一盆茶叶蛋让我们吃。稍事休息,妻子对母亲说:“妈,您已把菜都洗好了,我来炒菜…  相似文献   

2.
小妹不是我的亲小妹。 她是继父的女儿,母亲带我改嫁到许家的时候,小妹就在了,她比我小十天,我记得自己很紧张,一直牵着母亲的手,那年我九岁,小妹倚在门上甜蜜地叫我,哥。  相似文献   

3.
宽心谣     
赵朴初 《社区》2002,(3):42-42
我经常在外边喝得醉醺醺地回到家来,肚子里难受极了的时候便先去卫生间里吐一吐,吐过了,难受会好一点。每逢这种时候我就问自己这是为什么?吃进去再吐出来?但我的应酬总是没完没了。每逢我难受的时候我的母亲总是很生气地说我:“你怎么又喝酒了,又喝酒了。”也仅此而已,母亲从来都不肯多说我什么。但她总想让我在她那里吃点儿什么,或者就让我拿点什么回  相似文献   

4.
1943年8月,我8岁,哥哥11岁,去塘里网鱼。鱼网得不多却捉到一只大甲鱼,拿回家问母亲:是自己吃还是拿去街上卖?母亲想了片刻后说:“自己吃填不饱全家7人的肚子,还是拿去卖吧,换些大米全家人能吃两天。”后来邻村一个姓赵的地主要我卖给他,照街上的价格,两升米一斤。我到他家  相似文献   

5.
母亲发如雪     
陈洪娟 《社区》2014,(9):60-60
过年回家,陪母亲去超市购物,她在日用品赁架旁流连,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我说:“洗发水和沐浴露我刚买了,牙膏家里还有两支,好像不缺什么了。”母亲好半天才迟疑地说:“隔壁王婶说染发剂效果不错,我想买点试试。”我抬头一看,母亲原本一头漂亮的黑发,现在夹杂着很多白发,特别显眼。  相似文献   

6.
张军霞 《山西老年》2014,(12):34-34
周末回家,母亲拿出一件棉袄给我,翻出一个洞说:“这儿破了,你帮我补补吧。”我拿过来,却发现这件棉袄已经穿了好几年,而且那个洞是磨破的,于是对母亲说:“别补了,这都不暖和了,我给您买一件吧。”  相似文献   

7.
所谓“树大分杈,儿大分家”。有了自己的营垒,精力便全部倾注于小家庭;虽然和母亲同城而居,相隔不远,却很少回家看望母亲。 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怎么劝也不行。母亲说:“你们别拦妈了,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走路怎么也快不起来。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像个长者。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爱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哪怕装也要装出“忠实听众”的样子才行。  相似文献   

8.
肖复兴在母亲去世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他感激母亲对自己的爱,对自己没能在母亲生前理解她而深深内疚。然而,“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  相似文献   

9.
母亲说她的手机反应很慢,拨个电话都要等好久,我估计是装的软件过多,产生了很多垃圾,便自告奋勇帮她处理.我装了一款垃圾清理软件后,手机上网速度果然快多了.我发现她的微信设定了后台自动启动,这会很耗流量,便想着删除掉,重装会好些.便跟她建议:“妈,您的微信用太久了,我帮您重装一下吧,应该会快很多.”她马上跳起来,连忙摆手:”别,千万别删,我的微信里有很重要的东西,千万删不得.”  相似文献   

10.
“快让我看看我刚出生的小宝贝!”母亲欣喜地喊着。小宝宝很快被送到了母亲怀里,她掀开裹着婴儿的布,温柔的目光落到儿子的小脸上,就在这一瞬间,她一下子惊呆了——原来这个男孩天生没有耳朵。时间证明男孩的听力并没有问题,不过他的相貌却因此大打折扣。一天,小男孩放学后哭着跑回家,一头扎进母亲怀里。母亲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心里清楚儿子这一生都将充满坎坷与辛酸。小男孩一股脑儿把自己在学校里的不幸遭遇倒了出来“:一个男生,大个子男生……说我是畸形儿。”男孩渐渐地长大,在文学和音乐方面显得颇有几分才气,而在平日的生活中,他却遭…  相似文献   

11.
索取也是爱     
《北方人》2007,(1)
一家人聚在一起。大姐说,母亲为我们奉献了一辈子,现在该到了我们为她奉献一点什么了。大姐先说,她最近正在忙着办按揭,准备买一幢别墅,把母亲接过去住,让母亲在有生之年尝尝住别墅的滋味。母亲听了摇摇头,说,我年龄大了,上下楼不方便,还是现在的“窝”好。二姐说,她最近在学开  相似文献   

12.
可乐餐厅     
老人与小孩一位老人沿街缓慢地散步,突然看见一个小男孩正在一个门口使劲够门铃,但门铃太高,小男孩即使踮着脚,总是差一点点,心地善良的老先生停下来对小男孩说“:我来帮你吧。”于是,他使劲摁响了门铃。里面传来了人声。“现在,我们逃吧,快!”小男孩一溜烟地跑了……最准确的回答两岁的小女孩沙沙学识字。妈妈指着树木的“木”问“:这个字念什么?”沙沙摇摇头。妈妈拿过一个小板凳问:你看这个小板凳是什么做的呀?”沙沙奶声奶气地说“:屁股坐的。”孝顺的女儿一个小女孩第一次在电话里听到她父亲的声音时,便大声哭了起来。她母亲问道“:孩…  相似文献   

13.
人称,用通俗话说,就是“口气”.比如,你受一家军属的委托,要代笔写信,让这位军人给他的妻子买一双鞋子.在动笔前,首先就碰到人称即口气问题.假若这封信用大嫂的口气写,就应该在信上说:“你给我买一双鞋子来.”假若用婆婆对儿子的口气写,就应该在信上写:“你给她(即你的妻子)买一双鞋子来.”信中的“我”与“你”、与、“她”,构成不同的称谓关系,这就是人称.执笔者如果掌握不准人称关系,那么军人就不明白是母亲要鞋子还是妻子要鞋子,弄不巧会把鞋子买错,闹出笑话.人称问题本来是容易理解的,对一个思维正常人来说,也是容易掌握的.但是,我国的语  相似文献   

14.
陈浩 《山西老年》2014,(3):32-32
自从以写作为专职,家里的大小事儿多半都由老公打理。每天他早早地起床送两个孩子上学,然后又急匆匆地赶去上班,下班路上顺道去菜市场买菜回家,每天学校、公司、菜市场、家四点一线的生活雷打不动,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从没听他说半个怨字,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夫。母亲的生日快到了,我打电话向母亲询问她需要什么,没想到她却笑呵呵地说:"你不是打钱给我了吗?还要买东西干什么。"原来老公偷偷地帮我汇了钱。我娘家人的生日,老公比我记得还清楚,除了母亲的、小妹的、奶奶的,他还记得外婆。  相似文献   

15.
腕饰     
《社区》2005,(9)
一个女人,即使到了70来岁,也还是爱美的,比如母亲,她想要个腕饰。2004年12月15日晨,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走了!漫天大雾,茫茫一片,没有一辆车到高淳。也不知转了几圈,冷风中我一身是汗。叫车吧。问了几辆的士,没400元不跑。我说:打表不行吗?的士司机好像商量好了似的,说,打表谁跑那个鬼不生蛋的地方。忽然,看到不远处停着一辆出租车,女司机伸出窗外的手上,戴一只圆润、浑黄的腕饰。恍然感觉,这一定是个善解人意的女人。我走过去,问她:“跑一趟高淳行吗?”女司机说“:对不起,我不跑长途。”就在她启动车子的刹那,雾中突然闪出一道阳光,照亮了…  相似文献   

16.
徐国静 《社区》2004,(17):36-38
两个母亲的泪水,诉说了什么三年前,我接到杭州一个母亲打来的电话。她说她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学习和工作都不让她操心,就是谈对象遇到了障碍,与人相处特别难。她发现女儿情商太低。她已经退休了,但她要用后半生来帮助女儿,直到死,一定给女儿补上情感这一课。我被这个母亲深广博大的爱所感动。一年以后,我去杭州演讲,那位母亲来看我,她有些悲观地告诉我:她的努力起色不大,女儿对人还是不信任,甚至拒绝和排斥。春节的时候,她打来电话说:“我绝望了,最近我从早期教育的一些书里知道,孩子情商开发的关键期是3岁以前,而那个时候,我整天忙于工作,…  相似文献   

17.
小妹妹在我家,是个小公主。我呢,只配给公主做仆人。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她坐在我旁边,把椅子晃得“嘎吱嘎吱”响。姥姥瞪了我一眼,严厉地说:“别晃了!”,我赶忙解释,“是小妹晃的。”姥姥却说:“她才三岁半,能晃动吗?”  相似文献   

18.
从小,我一直不喜欢母亲,与父亲倒很亲近。我和父亲说草讲鱼、谈古论今,母亲在一旁时,总想插几句话,问些问题,我总是不耐烦地用三言两语打发了她。后来渐渐的,她也就不再问了,只是默默地听。此时,我心里总有一种隐隐的报复后的快感,我认为这怪不得别人,母亲完全是咎由自取,谁叫她这副怪脾气!  相似文献   

19.
母亲今年61岁,按现代人的眼光,这并不算老,但母亲总是说她老了,记性越来越不行了,脑子也越来越不听使唤了。今天回到家里,母亲说她昨天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害得她昨晚一夜没睡好觉。我连忙问,到底是一件什么事,母亲长长地叹了口气,才慢慢把事情的经过讲给我听。昨天下午,村里来了个卖红枣的,母亲听到吆喝声就随便拿了一张面额50元的钱出了家门,来到卖红枣的地方。周围已排了不少人。母亲问了问价钱,是10块钱3斤。卖红枣的很忙,一个挨一个地给称着,有的人现给了钱,有的说送回枣后再拿钱来。母亲因记性不好,出去买东西一般都是拿现…  相似文献   

20.
女儿闹独立     
<正>过马路时,我习惯性地将手伸给女儿,对她说:“宝贝,把手给妈妈。”女儿走过来,却将手伸到我的腰间,另一只手则拉起我的手放在她的肩上,然后说:“妈妈,我们像不像哥们儿。”我为女儿可爱的举动哑然失笑,但心里却有一种无法描述的失落。似乎是不经意间,女儿便长大了,每当我以母亲的口吻命令她做什么时,她总是有意识地用她得言行弱化我的权威。可在我的眼里,她一直还是昨天那个蹒跚学步、向我伸出小手嚷“妈妈抱”的小不点儿。我不甘心。于是,母女之间的矛盾便时不是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