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东汉许慎从“孝”的造字起源上的解释。用老百姓的大白话说,一个人心中要常有父母,就是“孝”。并且,心中要常有父母不是抽象的,它包含有诸多具体的内容。一是不忘养育恩。一个人的血肉之躯来自父母,长大成人也主要靠父母抚养。所以,不管他(她)长到多大岁数,也不管他(她)担当何等重要的职务,都仍是父母的孩子。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绝对不能也不应该忘记的。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心中常有父母,自然会想方设法去孝顺父母。二是经济上供养。凡儿女都有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  相似文献   

2.
何谓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孝?我个人认为.关于孝的内涵,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鼻祖孔子已为我们总结并确定了它的基本范畴,这在《论语》一书中,有很多的记述.《论语》中涉及到孝的记述,共有29条,分析其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是:“事父母,能竭其力.”(侍奉爹娘,能够竭尽自己的能力.——译文用杨伯峻先生的.下同.)《论语·学而》所谓“竭其力”?具体说来,应是一养、二敬、三顺,四放心,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在这里,我们得感谢聪明的前贤.他们受儒家经典《论语》的影响,已经深深地领悟到了孔子关于孝的论述的核心,创造出孝养、孝敬、孝顺这三个概括了孝的最主要的内容的双音词,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别样的行孝     
清波  安波 《老友》2008,(10):29-29
孔子门生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能随时和颜悦色是最难得的!有事时,由儿女出劳力为父母去做;有酒饭时,让父母享用,难道这样做就是孝顺吗?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和敬意,才能随时面带温婉和悦的脸色。真正的孝,不只是表面的、物质的奉养而已,当子女满足于自己所尽的孝道时,其实却远远做得不够。试问:孝行何有疆?  相似文献   

4.
刘阿芳 《老友》2008,(10):26-26
孔子门生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能随时和颜悦色是最难得的!有事时,由儿女出劳力为父母去做;有酒饭时,让父母享用,难道这样做就是孝顺吗?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和敬意,才能随时面带温婉和悦的脸色。真正的孝,不只是表面的、物质的奉养而已,当子女满足于自己所尽的孝道时,其实却远远做得不够。试问:孝行何有疆?  相似文献   

5.
陶绍教 《老友》2008,(10):27-27
孔子门生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能随时和颜悦色是最难得的!有事时,由儿女出劳力为父母去做;有酒饭时,让父母享用,难道这样做就是孝顺吗?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和敬意,才能随时面带温婉和悦的脸色。真正的孝,不只是表面的、物质的奉养而已,当子女满足于自己所尽的孝道时,其实却远远做得不够。试问:孝行何有疆?  相似文献   

6.
孝亲如爱子     
关光琪 《老友》2008,(10):28-28
孔子门生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能随时和颜悦色是最难得的!有事时,由儿女出劳力为父母去做;有酒饭时,让父母享用,难道这样做就是孝顺吗?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和敬意,才能随时面带温婉和悦的脸色。真正的孝,不只是表面的、物质的奉养而已,当子女满足于自己所尽的孝道时,其实却远远做得不够。试问:孝行何有疆?  相似文献   

7.
抗美援朝路上,他看见旁边的战友眼角挂满了泪水,于是,他低声问战友,你害怕打仗吗?战友摇摇头,男人怎么能怕冲锋陷阵和流血牺牲?他追问,那你哭什么?战友答,我怕再也见不到我父母,尽不了孝,他的眼泪也下来了,说,我也一样。于是,两人击掌盟约:如果哪个牺牲了,幸存的人一定要把对方的父母视为自己的亲生父母来孝敬。他们各自把家里的情况写在一张纸上,  相似文献   

8.
对于《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章,历来人们一般从生死观的角度去诠解,此章其实还可从孝的角度加以阐释。孝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孝在当时有三层含义:一是侍奉活人,二是埋葬死者,三是祭祀鬼神;也即《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章孔子所说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路问事鬼神,问的是如何“祭之以礼”;“敢问死”,问的是如何“葬之以礼”。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的回答,强调的都是要“生,事之以礼”,即把行孝的重心放在侍奉活人即在世的父母身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传统养老思想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传统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它要求子女不但要细心奉养父母,而且要孝顺、孝敬,使父母心情愉快,儒家还提出了孝丧和孝祭的要求。汉代“以孝治天下”,历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纷纷仿效,制定了一系列的养老制度和措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的合理成份对当代养老事业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0.
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经典、观念和方式三个方面。《佛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及《父母恩重难报经》等都是提倡孝道的佛教经典。在中国的佛教信众看来,劝亲信佛、出家修道、慈悲为怀等都是在尽孝道。儒佛两家在如何行孝上有着重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对立,而是对中国行孝方式的丰富和发展。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是我们今天弘扬孝道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稳定,也没有个人的幸福。孝敬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是维系家庭亲情的纽带,没有孝敬的家庭就不成其为家庭。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古文字“老”、“考”与“孝”的含义相同,都表示了后代对父母及祖先的赡养、热爱与尊敬。秦汉之际的《孝经》就是一部关于封建孝道的经典论著,在浩如烟海的史书里大都有关于孝道的记载。什么是孝?《尔雅》的解释是“善事父母”;《孝经》里这样论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还提出“孝子之事也,居则致…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桐庐县的百岁老人王绪英,生于1912年.她踮着那双“三寸金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如今最大的儿子已80多岁,最大的女儿也77岁了.老人四代同堂,膝下的儿孙们坐拢来有足足4桌人.6个子女全已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是他们都表示,把母亲侍奉到百岁,能在妈妈跟前尽孝,自己满头白发了还可以大声地喊娘,这是他们最大的福分!正如大儿子所说:“我虽然80多岁了,但只要有老娘在,我就不敢老!”  相似文献   

13.
《山西老年》2012,(1):45-45
原文: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成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相似文献   

14.
李四芬奶奶今年114岁,是洛阳的长寿之最。李奶奶有一儿四女,家境一般,一切都一般。吃东西,别人能吃的东西她都吃,不抽烟,但喝酒,也爱吃零食,饭量一般。从小到老和村里其他女人一样,别人干啥她干啥,也吵架,也干仗,家里也生气,和丈夫感情一般,丈夫死后一直守寡,儿女们对她的孝敬一般。只有一点有点特殊,她喜欢喝面糊糊,几乎每天都要喝两碗。  相似文献   

15.
陈淀国 《社区》2008,(14):20-20
毛泽东是个“孝子”,他曾说过:“要孝敬父母。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别人服务吗?不孝敬父母,天理难容。”  相似文献   

16.
据报道,山东滨州一家公司每月额外给员工父母发放200元-500元的“孝工资”,截至目前已发放近5000万元。这些“孝工资”直接发到老人手里,不仅使老人生活多了一层保障,而且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相似文献   

17.
年初,哥回了家一次,放下礼物,给父母磕了个头就匆匆忙忙走了。几乎每年都是这样,他有忙不完的生意,在外面挣了钱,但却总是得不到父母的欢心,我记得有一次,他在外面喝了酒,告诉我,小妹,你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和我交往吗?因为一个孝敬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我一直把他的这句话当成他偶然的良心发现。  相似文献   

18.
在太行山区、丹河水畔,传颂着一位儿媳16年如一日侍奉公婆的感人事迹。这位孝敬公婆的好儿媳就是三十多次受到省、市、县(市)嘉奖,被高平市、晋城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十佳好儿媳”、“十佳道德标兵”荣誉称号的高平市政协常委张敏同志。“老人们需要关爱”张敏的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她有两个公公、一个婆婆,且三位老人都是七八十岁以上,体弱多病。为便于照顾,十几年来,她一直和三位老人生活在一起。1989年7月,她的亲公公因患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那时张敏的丈夫经常下乡,不在家,遇到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历史高级黑     
《阅读与作文》2014,(6):40-40
刘墉 我这一辈子:1719年至1804年 黑你没商量:从民间戏曲《宰相刘罗锅》,到李保田主演的同名电视剧,刘罗锅在大家心中的样子是一个弓腰驼背、脸上挂褶的老头。总之就是一个丑,生出来就老别人10岁,见面就长人一辈。说句公道话:嘉庆帝40岁出头的时候,有一次嘲笑年老的刘墉为“刘驼子”,可当时刘墉的年纪已经比嘉庆帝大一倍了,谁80多岁了还不驼背啊?但御赐的外号不敢不接着。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生因学习负担重而导致体质差,已成为现今中国社会的一大隐忧。 日前记者到了国家教委,采访了部分干部、工作人员。体育卫生司、艺术教育司与其它抓文化课教学的业务司的干部们,对学习负担重而影响学生健康也表示了深深忧虑,没料到其认识之深,超过了一般人的感触。他们都做过学生,有的当过老师,大部分人都身为父母甚至祖父母,有在中小学就读的儿孙。面对日趋严重的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都是苦恼万分:“这是一团理不清的乱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